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喬治三世

鎖定
喬治三世(英語: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全名喬治·威廉·弗雷德裏克·漢諾威,英國漢諾威王朝第三位君主,漢諾威王朝第二位君主喬治二世的長孫,父親是喬治二世的長子弗雷德裏克王子,因父親比祖父早逝,根據英國王位繼承法被祖父確立為王儲,1760年祖父喬治二世逝世後繼承王位。
在位期間功績顯赫,主要功績有:開始工業革命,令英國國力快速強大起來,軍事上打贏七年戰爭,法國被迫割讓加拿大給英國,參加反法同盟打敗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但輸了美國獨立戰爭,使北美十三塊殖民獨立成為美國。
從1811年後他經常精神錯亂,無法再治理國家,由長子喬治四世代為處理朝政 [1]  ,1820年在首都倫敦的温莎城堡病逝,終年82歲,在位60年,是英國曆史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君主,僅次於伊麗莎白二世、維多利亞女王
中文名
喬治·威廉·弗雷德裏克
外文名
George William Frederick
別    名
George III(喬治三世)
國    籍
英國
民    族
日耳曼人
出生日期
1738年6月4日
逝世日期
1820年1月29日
主要成就
組織歐洲反法同盟、擊敗拿破崙·波拿巴
七年戰爭中擊敗法國,奪取加拿大
主要成就
工業革命,鐵路火車的應用
庫克船長發現並征服澳大利亞,入侵南非
英國國王兼漢諾威國王
出生地
倫敦諾福克府
信    仰
英國國教
前任者
喬治二世
繼任者
喬治四世
在位時間
1760年10月25日—1820年1月29日
性    別

喬治三世生平經歷

喬治三世王孫時期

喬治三世畫像
喬治三世畫像(3張)
喬治三世在1738年6月4日於倫敦諾福克府出生,父母分別是威爾士親王弗雷德裏克王子與薩克森-哥達奧古斯塔,祖父是喬治二世。由於喬治的父親弗雷德裏克和祖父喬治二世的關係相當緊張,所以國王把他的父母從王宮中驅逐出去了。因為喬治比原定的預產期早兩個月出生,因此他最初被認為不能活得長久,並在出生同一天獲聖詹姆斯的教區牧師進行施洗。
1738年7月4日,牛津主教托馬斯·塞克覆在諾福克府為他進行公開施洗。他的教父母為瑞典國王(由巴爾的摩勳爵任代理人)、薩克森-哥達公爵(由卡那封勳爵任代理人)、以及他的祖姑母普魯士王后(由已故第四代漢彌爾頓公爵之女兒夏洛特·埃德温任代理人)。
有別於初出生時的悲觀估計,童年的喬治反而擁有健康的體魄。直到1751年,威爾士親王因一次肺部受傷逝世,12歲的喬治遂成為了王位法定繼承人,並繼承了父親的愛丁堡公爵頭銜。喬治二世開始頻繁關注孫子,在喬治成為王位繼承人的三個星期後,喬治二世就冊封了他為威爾士親王
喬治三世 喬治三世
喬治在學校時功課較差,他顯得比他的真實年齡要小。然而,從很小時候起,他就懂得自己是帝王的後代。常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之一是未來的諾思勳爵。諾思的父母對兒子説:“諾思,見到小喬治王子時要向他鞠躬,稱呼他陛下。與他玩遊戲時,要想法讓他贏,千萬不要動手打他。兒子,只要你討他喜歡,天知道,有朝一日,你就可以謀得一個掛名好差事。你的父親也就可以從男爵升為伯爵了。”
十分奇怪,在這種環境下,小喬治竟具有一種招人喜歡的性格。他被描述成“沉默寡言,謙虛謹慎,動輒害羞”的孩子。對小喬治一生影響最大的是他那位佔有慾頗強的母親,以及母親的好友布特伯爵約翰·斯圖爾特。小喬治把布特伯爵看成自己生身的父親,有什麼事,總是去徵求他的意見。
到1756年春天,適值喬治的十八歲生日將至,喬治二世復賞賜他入住規模宏大的聖詹姆斯宮,不過在母親及她的知己布特伯爵(後來曾任首相)勸説下,喬治親王拒絕了國王的賞賜。威爾士太妃這樣做,是因為她對其家翁並不信任,故此着意要年輕的喬治留在自己身邊。

喬治三世婚姻生活

在1759年,當小喬治知道自己不久即將成為國王時,他和第二代里士滿公爵查爾斯·倫諾克斯之女薩拉·倫諾克斯發展出親密關係,她是斯圖亞特王朝國王查理二世的後裔。小喬治寫信給布特伯爵説:“我想,有朝一日,您會同意我將她立為王后。”而布特伯爵卻勸小喬治放棄與自己臣民結婚的想法,而到德國的公主們中物色合格的人選。喬治自己曾寫到:“我自己是為一個偉大國家的快樂與苦難而生……因此我常要違背感情做事”,話雖如此,喬治二世曾授意要喬治迎娶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的索菲婭·卡羅琳公主,可是有關婚事卻受到喬治及其母親的強烈反對而告吹。
喬治家庭照
翌年,喬治二世在10月25日因排便用力過猛駕崩 [2]  ,喬治遂繼承祖父的王位,是為喬治三世。同時間,為喬治覓得合適的妻子亦變成一件愈益迫切的首要任務。在1761年9月8日,新君在聖詹姆斯宮內的皇家禮拜堂迎娶了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索菲·夏洛特女公爵為妻,夫婦兩人在婚禮上才平生第一次見面,兩星期後,兩人就一同在1761年9月22日於西敏寺加冕。值得留意的是,喬治從沒有王室情婦(這和他的曾祖父、祖父和他的兒子有很大區別),而夫婦兩人也享受了真正快樂的婚姻生活。喬治與妻子共育有十五名子女,當中包括九名兒子及六名女兒。在1762年,喬治三世購入白金漢府(今白金漢宮)作為家庭成員靜養之用。

喬治三世晚年

1770年喬治三世一家 1770年喬治三世一家 [29]
1801年和1804年,喬治三世有兩次舊病復發。直到超過70歲,國王“精神失常”總共不到6個月。只是到了1810年,那不治的精神病才又降臨到他的身上。
喬治三世的晚年飽受失明和妄想症的折磨,極為淒涼。1810年,他最心愛的小女兒阿米莉亞公主去世。
1811年,喬治三世舊病復發。議會通過決議,由威爾士親王喬治攝政,由王后夏洛特監護他,直到去世。
在1810年,喬治的聲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峯,但事實上,他已經因白內障而近乎失明,同時備受風濕病的困擾,而且也開始病得非常嚴重。對喬治而言,他晚年的病是因為其最疼愛的幼女阿米莉亞公主於1810年病故而誘發的。據阿米莉亞公主的護士記述,指喬治探望他疼愛的女兒時,“每天都是悲痛與嚎哭的場面……令人沮喪得難以形容”。
喬治三世 喬治三世
喬治後來認同有通過《1811年攝政法案》的需要,這使其長子威爾士親王喬治自1811年起擔任攝政王,攝理君職,直到喬治三世在1820年駕崩為止。
到1811年年尾,喬治三世已陷入永久性精神失常的狀態,他又老又瞎,白鬍須很長,穿一身紫色的晨衣,在温莎城堡一套與世隔絕的房間裏,蹣跚地踱來踱去。只有胸前佩帶的嘉德勳章提醒人們,這個病得不成樣子的老人是英國國王
喬治三世完全失常後,首相斯賓塞·珀西瓦爾在1812年被刺殺身亡,結果由利物浦伯爵接任。利物浦任內見證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取得最後勝利,而緊隨的維也納會議也使漢諾威的領土得以擴充,並由選帝侯領地升級為王國。

喬治三世去世

喬治的健康不斷惡化,一方面陷入完全失明,另方面失聰的情況也愈加明顯。喬治從不知道自己已在1814年登基成為漢諾威國王,也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已在1818年逝世。在1819年聖誕節前後,他甚至曾持續地自言自語長達58小時,在去世前的數星期也喪失了步行的能力。1820年1月29日,喬治三世逝世於温莎城堡,享年81歲。他老來像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那樣仍然受人尊敬。人們知道他是一個好人,一個好國王。關於君主制在法國失敗而在英國倖存下來的原因,人們寫了不少書加以解釋。但歷史學家應看到喬治三世的正直,因為這可能與君主制倖存很有關係。
臨終時,他最喜愛的兒子約克公爵弗雷德裏克王子與他在一起。在喬治三世逝世的六日前,他的四子肯特公爵愛德華王子亦因病去世。喬治三世的遺體被安葬於温莎城堡聖喬治禮拜堂內。喬治三世身後,王位先後由他的兩名兒子,即喬治四世威廉四世繼承。由於兩人身後都沒有在世的合法子女,所以王位由他們的侄女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繼承,即維多利亞女王。維多利亞是肯特公爵唯一的合法子女,遂成為漢諾威王朝最後一位君主。

喬治三世為政舉措

喬治三世控制內閣

喬治三世 喬治三世
小喬治在祖父去世後立即登基。這位22歲的喬治三世好像有很多長處。喬治二世的首相沃波爾説他“身材魁梧,氣宇軒昂,紅光滿面,笑容可掬”。喬治三世還繼承了家族那種兩眼凸出、膚色白皙的生理特徵。相貌很是英俊。
由於歐洲各王室之間通婚頻繁,漢諾威王朝開國君主喬治一世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斯圖亞特王朝國王詹姆斯一世外孫女索菲,所以喬治三世的祖父和父親都有較重的德國口音。而喬治三世卻是在英國出生並接受教育的。他完全與英國人息息相通,從未去過祖籍德國漢諾威,他是安妮女王去世以來,首位能説一口純正英語的國王。憎恨和畏懼外國人的英國人,是很在乎這些事情的。
喬治三世在學校並不優秀,但他卻不辭辛苦,竭盡一切努力去完成國王的職責。很少有像他那樣自覺至對上帝與臣民應盡職責的君主。喬治三世是個篤信宗教的年輕人,不像其祖父喬治二世半心半意做樣子,他是一名十分虔誠的教徒。喬治三世生前每做一次祈禱總要花去大量的時間。
喬治三世上台後的當務之急,是整頓祖父宮廷中聲名狼藉的驕奢淫逸的風氣。登基一個月後,他就發表了一篇文告,國王一緊張話就説得很快,而且有些口吃,並在説話的停頓聲中發出嗒嗒聲。為此,曾有人誹謗國王,説他已顯出神志不清的跡象。與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相比,喬治三世似乎是有點遲鈍,有點死板。儘管他的所作所為遭到歪曲,比任何一代英國君主都要嚴重得多,儘管他也犯過錯誤,但他是漢諾威王朝中唯一可以稱為正直高尚的人。
選取了一位門當户對的德國夏洛特公主做王后以後,喬治三世便着手摧毀英國輝格黨集團的勢力。這個集團自1714年以後一直控制着政府。過去,喬治二世親自遴選大臣,但只限於在狹小的職業政客這個特權階層中遴選。喬治三世拒不接受這種限制,這並不違犯憲法。這時候,歐洲大陸各國已建立了君主開明專制,但喬治三世並不想仿效,而是親自過問國事。他不像他的祖父喬治二世那樣長期住在漢諾威過安逸生活而國王的大權卻旁落了。
儘管喬治三世在登基時獲得了政壇各黨派的歡迎,但他早年的統治卻受到政局不穩的陰影所籠罩,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內就七年戰爭的議題上出現重大分歧所致的。喬治日益寵信及托賴於託利黨官員,使得一直在政界占主導地位的輝格黨十分不滿,甚至於譴責喬治的行徑無異於獨裁者,與查理一世如出一轍。在1762年5月,喬治三世先後免去了老皮特和首相紐卡斯爾公爵的職務,起用他的恩師布特伯爵約翰·斯圖爾特掌權。布特伯爵與詹姆斯二世保王黨人有過瓜葛,後來雖然加入了代表新興地主、資產階級利益的輝格黨,但並沒有擔任黨內要職,而且他來自仍被英國人視為化外之地的蘇格蘭,這些情況都對布特不利,布特勳爵的反對者甚至散佈流言,指責他是王太后的情夫,因此喬治三世自然就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喬治三世為了保住布特的權位,不得不採用一些連他自己也痛恨的賄賂手法。1763年,布特費盡心機通過議會與法國締結和約後就辭職了,他不願面對全面的攻擊。
1776年7月9日,紐約市民破壞喬治三世的雕像 1776年7月9日,紐約市民破壞喬治三世的雕像
輝格黨遂在喬治·格倫維爾的帶領下重新執掌政府。這位首相和和喬治三世關係最為不合,首相在國會長篇大論地責備喬治三世忘恩負義。國王回擊他説:“當他使我厭倦了兩個小時以後,我看一看錶,看他能不能使我再厭倦一個小時。”在國王和首相產生矛盾帶來政治危機期間,國王只好聽任迎合低級趣味的街頭小報詆譭自己。
同年後期,大不列顛政府發出了《1763年皇家公告》,制定邊界線,限制大不列顛在北美的殖民地不斷向西擴展的情況。有關公佈的原意旨在迫使北美殖民者能夠與美洲原居民談判,減少因土地爭端而引發的前線戰事,從而減省浩大的軍事開支。儘管這條所謂的“公告線”沒有對早已安頓的大多數殖民者造成多大影響,但此“公告線”卻引起了邊區殖民者的強烈不滿,繼而成為北美殖民地與大不列顛政府出現紛爭的導火線之一,也是後來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一般美洲殖民者向來只需向大不列顛政府繳納甚低的税捐,但大不列顛卻同時要在美洲佈置大批軍隊,鎮壓當地原居民的起義,以及防範法國對美洲殖民地侵略的野心,使得大不列顛在美洲的軍費開支十分沉重。為了平衡開支,格倫維爾政府在1765年引入了《印花税法案》,向大不列顛北美殖民地的每份文件開徵印花税,由於當時連報紙也徵收印花税,使得反對徵税的宣傳得以在北美廣泛流傳。與此同時,格倫維爾因試圖削弱君主特權而漸失喬治的支持,喬治曾試過遊説老皮特出閣任相,但並不成功,其後喬治曾一度患病抱恙(有意見認為此病乃他日後精神失常的先兆),病癒後成功以羅金漢侯爵 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組織內閣,再行將格倫維爾罷免。
1804年英國喬治三世三重殼芝麻鏈銀懷錶 1804年英國喬治三世三重殼芝麻鏈銀懷錶 [3]
在得到老皮特的幫助下,羅金漢勳爵成功撤回格倫維爾那份極度不受歡迎的《印花法案》,不過羅金漢的政府並不強勢,這使他不久就在1766年被老威廉·皮特取代,而喬治更冊封老皮特為貴族,是為查塔姆伯爵。查塔姆勳爵與喬治三世撤回法案的行動,使他們在美洲殖民地的民望急升,紐約市的民眾為表道謝,更在市內雙雙豎立起他們的銅像來。查塔姆勳爵在1767年因病而讓格拉夫頓公爵管治政府,但格拉夫頓公爵一直遲至1768年才正式成為首相。他的政府未幾就在1770年垮台,並使得託利黨重新上台。
喬治三世不停地撤換首相,先後撤換了4個。大臣們議論紛紛,説國王未對自己的大臣給以應有的支持,遇事獨裁專斷不與他們商量,而是去徵求“潛入幕後”的布特的意見。喬治三世和首相的矛盾使人看清,得不到國王充分信任的政府壽命不長。然而,同樣地,首相如果得不到議會的尊重和支持,也立足不住。1770年,喬治三世認為他找到了一個國王與議會都可以雙雙接受的理想人物,就是他兒時的好友諾斯勳爵。
諾思首相在議會里得到多數人的支持長達10年之久。從英國的政治背景上看,喬治三世的判斷是正確的。儘管有的報紙議論説,選中諾思證明國王愚蠢——一個笨蛋被另一個笨蛋選中。甚至後來的歷史學家還認為諾斯是“英國曆史上最壞的一個首相”。其實,這位在1760年還是“沒有經驗的娃娃”,現已經成了一位機警的政治家。諾思是一位優秀的議會會員,一位能幹的演説家,也完全可以説是一位出色的和平時期的首相。
新任託利黨首相諾斯勳爵及其政府對美洲殖民地對大不列顛日益不滿的情緒十分關注,為了安撫美洲殖民者,他撤銷了向美洲殖民地所徵收的絕大部分税項,但卻獨留茶税一項。茶税對大不列顛十分重要,喬治三世甚至嘗言茶税是大不列顛“保持(向美洲殖民地徵税)權利的一種税”,可是在1773年,波士頓有暴徒為了反對茶税而登上停泊于波士頓港的運茶貨船,並將茶葉傾倒入海以作示威,史稱波士頓茶葉事件。有關事件在大不列顛引起了很大的反向,輿論對北美殖民者也出現不滿,而本身同情北美殖民者的查塔姆也支持諾斯勳爵,將有關事件定性為“無疑具刑事性質”。諾斯勳爵在茶葉事件發生後引入多項措施以作報復,當中包括關閉波士頓港、修改麻省憲法,使當地立法機關的上院由君主委任產生,而不再由下院互選產生。這些措施進一步激起殖民者的不滿,他們甚而稱這些措施為“不可容忍的法案”。有學者認為,直到這個時候,喬治三世仍傾向於“以政治手段解決問題,儘管有時他對內閣所作的建議成效存有懷疑,他仍然十分聽任於內閣的建議,而僅從1763年至1775年所發生的事來看,喬治三世亦不應就引發美國革命一事負起直接責任”。

喬治三世失去北美殖民地

美國獨立戰爭因大不列顛常規軍隊與殖民地民兵在1775年4月於新英格蘭發生武裝衝突而爆發。經過一年的戰鬥,1776年7月4日,美洲殖民地的第二屆大陸會議頒佈獨立宣言,宣佈十三個殖民地從大不列顛王國獨立。而殖民地的獨立宣言也對大不列顛國王、立法機關及全體國民提出多項控訴,當中包括指責喬治“拋棄此地之政務……掠奪我海域,踐踏沿岸,焚燒城鎮,殘民以逞”等等,這些評價傳到喬治後,皆使他感到憤慨不平。在戰事中,大不列顛軍隊曾在1776年成功攻陷紐約市,但後來英方陸軍中將約翰·伯戈因薩拉託加戰役中率兵投降,卻很大程度導致英方從加拿大反攻的大計以失敗告終。
到1778年,法國(大不列顛的主要競爭對手)與美洲殖民地的叛亂分子簽訂一份友好條約,使英方形勢更為嚴峻,此時諾斯勳爵提出由查塔姆勳爵接任首相,但被喬治三世加以拒絕,並提出反建議要查塔姆勳爵入閣供職,與諾斯勳爵合作。查塔姆最終拒絕合作,不久以後在同年逝世,其時大不列顛與法國正處於戰爭狀態,到1779年更與西班牙宣戰。
喬治三世寫給威廉王子的“家訓” 喬治三世寫給威廉王子的“家訓” [4]
儘管他的大臣並不贊同,但喬治三世仍固執地要大不列顛與美洲的革命軍戰鬥到底,而部分大臣如古爾勳爵和韋茅斯勳爵等等都不願為這場戰爭有傷尊嚴而紛紛辭職。首相諾斯勳爵與他的同僚也有同樣的意見,並曾將這些意見告知喬治,但他最後沒有跟隨辭職。喬治到後來打消了繼續增兵鎮壓美洲的念頭,並表示“想留住賓夕凡尼亞是開玩笑”,又指已經沒有希望重奪新英格蘭,然而,他仍然下決心“永不承認美洲獨立,又承諾永恆地以永無休止的持久戰爭懲罰他們的堅不服從”。喬治的計劃是要留住駐防於紐約羅德島加拿大及佛羅里達的30000名士兵,其餘部隊則負責攻擊活躍於西印度的法國及西班牙軍隊。為了懲罰美洲反叛者,他又計劃要破壞他們的沿海商港、炸燬他們的碼頭、劫掠與焚燒他們的沿海城鎮(如康涅狄格的新倫敦)、以及解除對印第安人的管制,讓他們襲擊殖民地邊區的平民。喬治還相信這些行動可有效地鼓動當地的保皇黨、分裂大陸會議、和“持續地使造反者感到煩擾、不安和睏乏,終有一日,更將不滿和失望自然及無可避免地轉化為懺悔和自責”,從而乞求由他重新作出管治。可是,喬治三世這些計劃卻對保皇黨及忠心的印第安人造成破壞,而一場持久的戰爭更讓法、西兩國隨時有機可乘,組織聯合艦隊,進擊不列顛羣島,從而置倫敦於險境。
在1781年,英方主將查爾斯·康沃利斯約克鎮戰役兵敗投降的消息傳到倫敦後,諾斯首相和喬治三世受到了保守勢力的攻擊,他們稱諾斯是“失掉美洲的那個人”。諾斯在翌年辭任首相,而喬治則萌生了退位並回祖籍漢諾威的想法。經諾斯勳爵勸服後,喬治三世打消了退位的念頭,而且還接受了大不列顛在北美洲落敗的事實,決定授權舉行和談。《巴黎條約》及《凡爾賽條約》兩和約在1783年獲得確認,標誌着美國獨立戰爭的正式結束,這兩條條約,前者要大不列顛承認美國,而後者則要大不列顛放棄東、西佛羅里達,以及容許法國人通過紐芬蘭對開的航道。在獨立戰爭期間組織武裝中立同盟俄羅斯帝國葉卡捷琳娜二世女大帝曾説:“與其像大不列顛喬治三世那樣允許美洲獨立,我不如對自己的腦袋開槍。”在1785年,美國的約翰·亞當斯成為首任美國駐不列顛部長,這時的喬治三世已順從於世界格局,並接受了英、美兩國的新關係,他對亞當斯説到:“我是最後一位同意(英、美)分開的,但我將是第一位去迎接美國作為獨立政權的友誼哩。”

喬治三世背水一戰

諾斯勳爵內閣在1782年垮台後,輝格黨的羅金漢勳爵第二次上台組閣,但在任僅數月而病故,結果喬治以謝爾本伯爵為新首相。不過,輝格黨政要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卻拒絕在謝爾本勳爵的內閣供職,並要求英王委以波特蘭公爵為首相。
到1783年,下議院成功迫使謝爾本下野,其政府遂由福克斯-諾斯聯盟所取代。這個政府由波特蘭公爵任首相;福克斯任外相;諾斯勳爵任內務大臣,但波特蘭公爵僅是政府有名無實的首腦,實權則握於福克斯及諾斯勳爵二人手上。這個福克斯是英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演説家,他在議會里把喬治三世描繪成一個獨裁的暴君,他瘋狂地追求報復,耗盡了臣民的血汗和財富。福克斯要求給國王權力加上更多的限制和羞辱。
喬治三世對於任命一些他不願意的人士到內閣供職感到苦惱,但波特蘭公爵的內閣很快就在下院建立起優勢,使他不易撤換內閣。此外,喬治對於政府引入《印度草案》,計劃將印度政府的管治權力由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轉移到國會專員,也表現得非常不滿。下院通過有關草案後不久,喬治就授權坦普爾勳爵,着他通知上議院貴族,表示誰投票通過草案,誰就是他的敵人,結果草案在他的恐嚇下被上院否決。三日後,波特蘭內閣垮台。
下一任首相是小威廉·皮特,當時僅24歲。皮特是喬治三世一手遴選的。幾個月來,皮特這個新組成的政府總是在議會里遭到失敗,在1783年12月17日,國會通過一項動議,譴責王室在國會投票背後施加影響,形同“重大罪行”,坦普爾勳爵亦被迫辭職。坦普爾辭職後對政府造成動盪,三個月後,政府失去國會的多數優勢而解散,但國王卻拒不接受小皮特的辭呈。大選的時機來到了,國王拿出自己的大量財力支持小皮特,結果皮特的競選對手福克斯慘敗。喬治三世精心選擇了這樣一個時刻,因為國家不允許非法擴大國王的權力,也不允許政府反對國王的權力。有影響的人民感到福克斯走得太遠了,又回過頭來支持國王。喬治三世選中皮特大概是國王知人善任的絕好證明。皮特一直當首相掌權達19年之久。在這種危險的時刻,幸虧是小皮特而不是那個放蕩的福克斯治理國家。

喬治三世幸福時光

喬治三世派出馬戈爾尼勳爵為首的龐大訪華團 喬治三世派出馬戈爾尼勳爵為首的龐大訪華團
對喬治三世而言,任命小皮特為首相是一個勝利,因為這證明他可以透過自己對公眾輿論與民意的詮釋來選擇首相,無須依從下院的多數派來選定首相人選。而皮特在任首相期間,喬治支持他不少的政治目標,更史無前例地冊封不少新貴族,好讓他在上院能夠取得足夠的支持。小皮特在任首相以及之後的一段時間,喬治三世在英倫的聲望甚高,公眾普遍支持他認可的太平洋探險,這使得大不列顛在1788年於澳大利亞建立新南威爾斯殖民地;到1793年,喬治三世遣往中國的特使馬嘎爾尼勳爵和副使斯當東爵士帶領使團到達北京,並謁見了清朝的乾隆帝,他們還參加了在承德避暑山莊舉辦的乾隆帝八十大壽慶典。另一方面,喬治又樂於動用自己的私人資金,大力資助皇家藝術學院等學術機構,而英倫的科學及工業也在當時得到很大的發展。
18世紀80年代,是喬治三世在位期間的最好歲月。在小皮特首相的領導下,英國很快恢復了繁榮和自信。喬治三世處在風華正茂的中年,由於膳食簡樸和鍛鍊身體,顯得十分英武、年輕。除1765年害了一場病外,國王的健康狀況始終良好。
喬治三世是一個善良而忠實的丈夫。儘管在其它女性眼中不算很英俊,但索菲·夏洛特王后已十分知足了。她曾説,她與國王的婚姻是幸福的,結婚以來,她從沒感到一時一刻的悲哀。英倫大眾大多都仰慕他們的國王能夠對其王后忠心不二,這亦與他前兩任的漢諾威裔君主形成很大對比。他倆一共生了15個孩子,無人能説國王的天下不是繼位有人。宮廷中的氣氛是輕鬆的。國王不像剛即位時那樣故作正經,在欣賞歌舞或聽朗誦詩歌時,會和大家一樣禁不住朗朗大笑。由於能幹的首相皮特把國事治理得井井有條,喬治三世沒有政治壓力,他就能鑽研他的植物學了。他曾用拉爾夫·魯濱遜的筆名寫作論改進農業的小冊子。從智力上説,國王起步較慢,但他趕上來了。在18世紀80年代,與歐洲大多數君主相比,他毫不遜色。
但喬治三世也有頭疼的問題:他與其長子喬治(喬治四世)的關係日益緊張。漢諾威王朝似乎有父子間不和的“傳統”。喬治一世喬治二世不和、喬治二世和弗雷德裏克王子之間有衝突,現又在喬治三世和王太子之間出現了分裂。應該説,他們雙方都有錯誤。喬治三世的弱點是他太呵護孩子了,他真愛自己的兒子,但卻要王子永遠像一個孩子。宮廷中那種“脱脂棉”空氣對一位充滿了活力的青年王太子來説,太沉悶和拘束了,而為了突破這些束縛,導致他幹出種種壞事。然而,喬治三世對兒子的愚蠢行為,反應是難過多於憤怒。比起喬治三世的父親弗雷德裏克王子,如今的喬治王子幸運多了。他沒有什麼可抱怨的。

喬治三世病魔危機

隨團畫家亞歷山大訪問時畫的水彩畫 隨團畫家亞歷山大訪問時畫的水彩畫 [5]
然而,喬治三世在這時的身體卻開始每況愈下,而且還出現了精神問題。1788年夏天,國王生了一場病。10月16日這天,喬治三世雨中騎馬以後,突然痙攣,隨後國王的言行舉止失常,他不停地講話。大概就在此時,據説發生了有名的橡樹事件,稱國王與一棵橡樹交談,好像這棵橡樹是普魯士國王,這個故事是一名被王家開除的小廝散佈的,對此人們半信半疑。喬治在1788年的那次病發初期,他尚可以神志正常地在9月25日宣佈國會休會,可是此後他的病情卻急轉直下,1788年11月5日,喬治三世在温莎城堡就餐對喬治王子進行毆打,並企圖讓王子的腦袋重擊牆壁。國王喃喃自語個不停,嘴裏冒白沫,兩眼充血,看起來像兩顆紫葡萄
當知道國王能活下去但不能恢復理智時,王后下令把他轉移出温莎城堡,送到倫敦市郊一個名叫丘的村鎮休養。御醫們用殘酷得令人髮指的方法來為國王治療。喬治三世的主治醫生林肯郡一傢俬立瘋人院的老闆,一個名叫弗朗西斯·威利斯的大夫。治療主要是訓斥、威嚇、穿緊身拘束衣。假若國王拒不吃飯或吵鬧不休,就把他的兩腿綁在牀上,再用一條寬布帶沿着他周身捆紮起來。後來,又用一種特殊的椅子限制他的行動。具有十足諷刺意味的是,喬治三世把這個可怕的玩意兒稱作“加冕椅”。真正的加冕椅給他帶來的是至高無上的威嚴,這個玩藝兒帶來的只是羞辱。庸醫不止威利斯大夫一個。還有一個叫沃倫的大夫,他堅持要把一種毒蟲和芥末敷料塗遍國王全身。他説這樣引起的水泡苦痛難熬,就會把國王身上的“壞液體”吸引出來。庸醫們的治療方法只能延緩病人的康復。
當國會在11月復會時,喬治未能如常在國會開幕大典發表御座致辭。按照慣例,君主未先致辭,國會就不可復會辯論,惟當年國會在喬治未有致辭的情況下,就徑自復會,並就是否需要攝政王一事展開辯論。
喬治失常以後,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與皮特立即就政府的管治問題展開爭吵。雖然兩黨都同意由喬治三世的長子兼法定繼承人威爾士親王喬治擔任攝政最為合理,但兩黨卻就攝政的法理基礎出現重大分歧。福克斯認為喬治絕對有權利為其有病的父王代行權力,但皮特卻反駁攝政人選需先由國會提名。除此以外,由於國會未有經御座致辭就徑自復會,以致國會的認受性也成為一大疑問,使有關攝政的辯論遭到一再拖延。根據過往慣例,國王一旦未能出席國會開幕大典,他可以透過《制誥》委任首長專員代行,而有關《制誥》必需要有國璽加蓋,才具有法律效力。為解決國會認受性的問題,皮特透過法律上的假設,建議負責託管國璽的大法官無需請示喬治三世,而自行將國璽蓋於《制誥》。儘管大法官的行動可能屬於不法行為,但《制誥》只要被蓋上國璽,就必定具有法律效力。喬治三世的次子約克公爵腓特烈親王曾就此責難皮特的建議為“違憲及非法”,但國會專員仍照舊按建議被委任,國會也在1789年2月正式復會。國會復會後,政府立即引入《攝政草案》,當中授權以威爾士親王為攝政王,但同時又對攝政王的權力加以諸多限制。《攝政草案》在同月獲下議院通過,但草案在提交上議院表決前夕,喬治三世的病突然好了,從而使《攝政草案》作罷。喬治病癒後,他確認了國璽的動用與首長專員的委任屬合法有效的行動,並重新投入管控國家。
自那時以來,醫生和歷史學家對喬治三世的病爭論不休。一派認為國王的病最好用心理學解釋,另一派則認為他患的是一種少見的內科病。假若第二種解釋正確,那麼,嚴格説來,喬治沒有患什麼“精神失常”病。另有人認為,國王操勞太重,而失掉美洲殖民地是一種外傷性的誘發因素。喬治三世似乎本來應做一名德高望重的鄉紳,而實在當不了什麼國王。
後來研究人員在分析當年喬治三世的疾病時,從伴隨疾病而出現的症狀上,如脈搏過速,嚴重皮疹,兩眼充血,兩腳浮腫,尿帶紅色等,認為患者得的是一種不常見的、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搞清楚的卟啉病
卟啉病是給卟啉新陳代謝混亂所起的一種疾病的名字。這個新陳代謝過程產生血液中的紅色素。假若這種紅色素過多,尿就變色,包括大腦在內的整個神經系統都要中毒。這種解釋聽起來很離奇,但完全符合喬治三世的病情。喬治三世生病時英國人民還是愛戴他、尊重他的。1788年11月,人們認為國王即將死去而由王子即位時,股票市場一片混亂。國王的及時康復,大多數人民互相拱手慶賀。1789年國王英格蘭南部之行獲得巨大成功,每個村莊都搭起牌樓,全村出來歡迎。國王洗海水浴時,當地樂隊站在海水中演奏《上帝保佑吾王》。

喬治三世反法同盟

喬治三世病癒後,他與首相小皮特的支持度不斷上升,相反,福克斯與喬治王子的支持度卻隨之下降。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了,法國王室被推翻,不少不列顛的地主士紳都感到非常憂心。到1793年,法國更對大不列顛宣戰,喬治遂容許皮特提高税率、擴充軍隊,以及臨時在戰時終止“人身保護令”的權利。大不列顛最初與奧地利、普魯士及西班牙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但同盟很快就因為普魯士與西班牙私下與法國媾和而在1795年破裂。大不列顛、奧地利、俄國及奧斯曼帝國在1799年又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盟在1800年被擊潰後,就只剩下大不列顛繼續與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拿破崙作戰。
在1800年5月15日,喬治在特魯裏劇院遭一名患上宗教妄想症的男子詹姆士·哈德菲德意圖行刺,哈德菲德站在樂池的木箱上,朝國王開了兩槍。子彈未打中,嵌入包廂的板壁上。喬治三世命令演出繼續進行。他非常鎮靜,中間休息時他還打了會兒瞌睡。在此以前,他亦曾在1786年及1790年先後兩次被精神失常的人士行刺,但都以事敗告終。喬治常對這些精神失常的刺客予以諒解,對其支持度有正面的影響。
皮特計劃解除一些對國內羅馬天主教教徒在法律上的限制,不過喬治三世卻指稱,解放天主教將違反他在加冕時立下捍衞新教的誓言。喬治三世曾就此表示:
世間何處有權力能使我免於遵守那誓言上的每一句話,尤其是要我捍衞新教的一句?……不、不,我寧可在歐洲俟家俟户的乞要麪包,也不可以批准這些(解放天主教的)措施。我可以放棄我的王位和權力;我可以從我的宮殿搬到農舍住;我可以把我的頭送到砧板,了結我的生命;但我不可以違反我的誓言。
為紀念英王喬治三世,將原城名改為喬治敦 為紀念英王喬治三世,將原城名改為喬治敦 [6]
面對來自國王與不列顛民眾對宗教改革政策的反對,皮特曾要挾以辭職相迫。而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喬治三世一度短暫病發,病癒後更加責備病症是天主教問題迫出來的。最終在1801年3月14日,皮特辭職,並由下議院議長亨利·阿丁頓接任。阿丁頓任內反對天主教解放、創立週年賬目制度、廢除入息税以及開始裁軍。在1801年10月,他與法國和解,並在1802年簽訂《亞眠和約》。
喬治本人並不相信與單憑《亞眠和約》就可與法國擁有“真正”的和平,他僅僅視和平為“實驗”而已。未幾在1803年,兩國再度互相宣戰,但公眾輿論卻普遍不信任由首相阿丁頓帶領國家作戰,相反,公眾的目光重新投到了小皮特身上。在1804年,喬治又一次受舊病影響,病癒以後,阿丁頓宣佈辭職,並再度由皮特出任首相。皮特曾尋求委任福克斯到內閣供職,然而喬治三世因不滿福克斯鼓勵威爾士親王過着揮霍奢侈的生活而對他大表不滿,並且反對他加入內閣。福克斯未能入閣,使另一輝格黨領導人物威廉·温德姆·格倫維爾勳爵心感不公而拒絕加入內閣。皮特上任後即專注於與奧地利、俄國及瑞典組成另一個反法同盟,但與以往的反法同盟一樣,這個第三次反法同盟隨即在1805年因為著名的奧茨特利茨戰役而被瓦解。不過在這之前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法國艦隊被英國海軍將領霍雷肖·納爾遜勳爵摧毀,保證了英國免受入侵的危險。

喬治三世個人影響

喬治三世享年81歲又239天,在位59年又96天,這兩個紀錄超越了在他以前的歷任英格蘭或不列顛君主。這個紀錄卻已經被他的孫女維多利亞女王和如今的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超越。而比較喬治三世之前三任君主,即安妮女王喬治一世喬治二世而言,他們三人加起來的在位時間也要比喬治三世一人短。
儘管在統治初年的聲望很高,但踏入1770年代中期以後,喬治卻因革命浪潮而失去美洲十三個殖民地民眾的支 [7]  持(相當於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三分一人口)。從美國獨立宣言中的指控所見,喬治被指“重複地破壞和侵奪”,以及在美洲殖民地試圖建立起“絕對暴政”,這使得美國大眾一般留下喬治三世是暴君的印象。至於在愛爾蘭,喬治也因為暴力鎮壓愛爾蘭人聯合會起義等原因而名聲不佳。當代的學者一般對喬治三世的生平評價分成了兩大陣營,一方將“意見集中於其統治後期,即是他成為全國抵抗法國計劃及力量的崇敬象徵”的那段時期;而另一方則從他們“在喬治在位頭20年所經歷的痛苦黨派鬥爭中,建立起他們對喬治三世的看法,因此他們在作品中反映的,往往就是反對派的意見”。從上述後者的觀點發展,使得一些19及20世紀初的英國曆史學家如脱利衞連爵士及厄爾斯金·梅等等,都對喬治三世的生平加諸以懷有敵意的評價。但到了20世紀中期,另一些歷史學家如劉易斯·伯恩斯坦·納米爾爵士卻認為過往對喬治的評論“過於中傷”,並專注重新對喬治與其統治作出評估。踏入20世紀後期,學者諸如巴特菲爾德、裴瑞斯、麥考潘及亨特等,都傾向以同情的角度看待喬治,並把他視作命運與疾病的受害者。而時至今日,喬治三世漫長的統治,一般被視為君主政治權力萎縮的一個延續,以及君主慢慢轉型化身為國家道德形象的時代。
為紀念喬治三世及其子喬治四世,不少前英國殖民地的城鎮都被命名為喬治鎮。在英國不少地方也豎立了喬治三世的雕像,當中以倫敦森麻實府外庭院,以及位於多塞特韋茅斯的雕像最有名。此外,紐約市亦曾豎立過一個喬治三世的鍍金騎馬雕像,但雕像後於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期間被倒毀。
喬治三世曾被諷刺作家戲稱為“農夫喬治”,以嘲笑他喜愛處理單調平凡的瑣事多於政治。但久而久之,這個稱號漸被用來形容他樸實無華與節儉的性格,融為了大眾的一分子,使他與其浮誇的長子構成明顯對比。喬治三世本人十分喜愛農業,在他的鼓勵下,使英國農業革命在其治下步入高潮,也令鄉間人口史無前例地上升,為日後緊接着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喬治三世也是首位以英語為母語的漢諾威王朝君主,而事實上,喬治三世從未到訪過德意志地區。
1806英國喬治三世大銅幣 1806英國喬治三世大銅幣
英國1820年喬治三世馬劍克朗銀幣 英國1820年喬治三世馬劍克朗銀幣
英國1820年喬治三世馬劍克朗銀幣 英國1820年喬治三世馬劍克朗銀幣

喬治三世人物軼事

1793年,馬戛爾尼勳爵奉喬治三世之命,借為乾隆皇帝祝壽之機,與清王朝最高層談判,想通過這次訪問打開中國門户和市場,逆轉或減輕貿易逆差英國市場利益的損害。 [8] 
乾隆皇帝寫了一封國書囑咐馬戛爾尼帶給喬治三世,其中寫道:
“諮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特遣使恭齎表章,航海來廷,叩祝萬壽,並備進方物,用將忱悃。朕披閲表文,詞意肫懇,具見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所有齎到表貢之正副使臣,念其奉使遠涉,推恩加禮。已令大臣帶領瞻覲,賜予筵宴,疊加賞賚,用示懷柔。其已回珠山之管船官役人等六百餘名,雖未來京,朕亦優加賞賜,俾得普霑恩惠,一視同仁。
至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一節,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向來西洋各國有願來天朝當差之人,原準其來京,但既來之後,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內,永遠不準復回本國,此係天朝定製,想爾國王亦所知悉。今爾國王欲求派一爾國之人居住京城,既不能若來京當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歸本國,又不可聽其往來,常通信息,實為無益之事。且天朝所管地方至為廣遠,凡外藩使臣到京,驛館供給,行止出入,俱有一定體制,從無聽其自便之例。今爾國若留人在京,言語不通,服飾殊制,無地可以安置。若必似來京當差之西洋人,令其一律改易服飾,天朝亦不肯強人以所難。設天朝欲差人常駐爾國,亦豈爾國所能遵行?況西洋諸國甚多,非止爾一國,若俱似爾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是此事斷難準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至更張天朝百餘年法度。
若云爾國王為照料買賣起見,則爾國人在澳門貿易非止一日,原無不加以恩視。即如從前博爾都噶爾亞、意達哩亞等國屢次遣使來朝,亦曾以照料貿易為請。天朝鑑其悃忱,優加體恤。凡遇該國等貿易之事,無不照料周備。前次廣東商人吳昭平有拖欠洋船價值銀兩者,俱飭令該管總督由官庫內先行動支帑項代為清還,並將拖欠商人重治其罪。想此事爾國亦聞知矣,外國又何必派人留京,為此越例斷不可行之請?況留人在京,距澳門貿易處所幾及萬里,伊亦何能照料耶?若雲仰慕天朝,欲其觀習教化,則天朝自有天朝禮法,與爾國各不相同。爾國所留之人即能習學,爾國自有風俗制度,亦斷不能效法中國,即學會亦屬無用。
天朝扶有四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並不貴重。爾國王此次齎進各物,念其誠心遠獻,特諭該管衙門收納。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下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是爾國王所請派人留京一事,於天朝體制既屬不合,而於爾國亦殊覺無益。特此詳晰開示,遣令該使等安程回國。爾國王惟當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義爾有邦,共享太平之福。除正副使臣以下各官及通事兵役人等正貫加賞各物件另單賞給外,茲因爾國使臣歸國,特頒敕諭,並賜齎爾國王文綺珍物,具如常儀,加賜綵緞羅綺,文玩器具諸珍,另有清單。王其祗受,悉朕眷懷。” [9] 

喬治三世獲得頭銜

  • 1738年6月4日-1751年3月31日:喬治王子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George)
  • 1751年3月31日-1751年4月20日:愛丁堡公爵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The Duke of Edinburgh)
  • 1751年4月20日-1760年10月25日:威爾士親王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The Prince of Wales)
  • 1760年10月25日-1820年1月29日:國王陛下(His Majesty The King)

喬治三世紋章

在1749年7月27日,喬治獲准使用王國紋章,並以一條有五間的蔚藍色橫條作區分,此外,橫條的中間一間亦加上了一個鳶尾花圖案。喬治的父親死後,他除了繼承愛丁堡公爵及王位法定繼承人的紋章樣式外,其紋章亦以一條共三間的純銀白色橫條作區分。自喬治加冕到1800年期間,喬治的紋章可以縱橫地分成四部分。位於左上的第一部分被等分為左、右兩份,左邊繪上代表英格蘭,面向其左,向前直走的三隻獅子,右邊則繪上飾有鳶尾形花紋之雙邊帶,並代表蘇格蘭的一隻躍立中的獅子;位於右上的第二部分繪上代表法國的三個鳶尾花圖案;位於左下第三部分繪上代表愛爾蘭的豎琴;至於位於右下的第四部分代表漢諾威,這部分再被細分成四部分,當中位於其左上的第一份畫上兩隻代表不倫瑞克,面向其左,向前直走的獅子;位於其右上的第二份繪上以心形圖案為背景,並代表呂訥堡的一隻躍立中的獅子;位於其下部的第三部分則繪上一隻代表威斯特法倫的銀白色駿馬;
最後位於中部的第四部分呈紅色的小盾狀,上面繪有查理曼之冠冕,代表着神聖羅馬帝國司庫一職,原本代表法國的第二份不再繪上鳶尾花,改而繪上原本代表蘇格蘭的圖案;至於原本的第一部分及第四部分則繪上原本代表英格蘭的圖案,代表愛爾蘭的第三部分則維持原狀。至於原本的第四部分,則被移到紋章的正中,並且呈小盾狀。這個小盾狀的正上方原本繪有一頂選帝侯無邊呢帽,但到1816年,即漢諾威晉級成王國的兩年之後,這個無邊呢帽正式被皇冠圖案取代。
1749年至1751年的紋章 1749年至1751年的紋章
1751年至1760年作為威爾士親王的紋章 1751年至1760年作為威爾士親王的紋章
1760年至1801年作為大不列顛國王的紋章 1760年至1801年作為大不列顛國王的紋章
1801年至1816年作為聯合王國國王的紋章 1801年至1816年作為聯合王國國王的紋章
1816年至1820年使用的紋章,同時作為漢諾威國王的紋章 1816年至1820年使用的紋章,同時作為漢諾威國王的紋章

喬治三世家庭成員

家庭成員
關係
肖像
名字
生卒年
簡介
妻子
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的索菲·夏洛特女公爵 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的索菲·夏洛特女公爵
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的
索菲·夏洛特女公爵 [10] 
1744年5月19日-
1818年11月17日 [10] 
1761年9月8日,喬治與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的索菲·夏洛特女公爵結婚,兩人有15名子女: [10] 
子女
喬治四世 喬治四世
喬治·奧古斯塔斯·弗雷德裏克;George Augustus Frederick) [11] 
1762年8月12日-
1830年6月26日 [11] 
1785年與瑪麗亞·費茲赫伯特夫人結婚,由於喬治三世沒有同意這樁婚事,因此婚姻在法律上是無效的;
1795年與表妹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的卡羅琳·阿米莉亞·伊麗莎白結婚,有一女夏洛特公主 [11] 
弗雷德裏克王子 弗雷德裏克王子
弗雷德裏克·奧古斯塔斯;Frederick Augustus) [12] 
1763年8月16日-
1827年1月5日 [12] 
約克和奧爾巴尼公爵。
1791年與普魯士的弗裏德里克·夏洛特公主結婚,無後代 [12] 
威廉四世 威廉四世
威廉·亨利;William Henry) [13] 
1765年8月21日-
1837年6月20日 [13] 
1818年與薩克森-邁寧根的阿德萊德公主結婚,無倖存後代。
但他的非婚生後代包括戴維·卡梅倫 [13] 
夏洛特公主 夏洛特公主
夏洛特·奧古斯塔·瑪蒂爾達;Charlotte Augusta Matilda) [14] 
1766年9月29日-
1828年10月6日 [14] 
1797年與符騰堡國王弗里德里希一世結婚,無倖存後代 [14] 
愛德華王子 愛德華王子
愛德華·奧古斯塔斯;Edward Augustus) [15] 
1767年11月2日-
1820年1月23日 [15] 
肯特和斯特拉森公爵。
1818年與薩克森-科堡-薩爾費的維多利亞公主結婚,有一女維多利亞女王 [15] 
奧古斯塔·索菲亞公主 奧古斯塔·索菲亞公主 [26]
(Augusta Sophia) [16] 
1768年11月8日-
1840年9月22日 [16] 
未婚無後 [16] 
伊麗莎白公主 伊麗莎白公主 [27]
(Elizabeth) [17] 
1770年5月22日-
1840年1月10日 [17] 
1818年與黑森-洪堡伯爵弗里德里希六世結婚,無後代 [17] 
恩斯特·奧古斯特一世 恩斯特·奧古斯特一世
(Ernst August) [18] 
1771年6月5日-
1851年11月18日 [18] 
漢諾威國王。
1815年與表妹梅克倫堡-斯特雷利茨的弗裏德里克·路易絲·卡羅利妮·索菲·夏洛特·亞歷山德里娜公主結婚,有後代 [18] 
奧古斯塔斯·弗雷德裏克王子 奧古斯塔斯·弗雷德裏克王子
王子
(Augustus Frederick) [19] 
1773年1月27日-
1843年4月21日 [19] 
蘇塞克斯公爵。
1792年(違反1772年皇家婚姻法案)與奧古斯塔·默裏結婚,1794年宣佈婚姻無效,有後代;
1831年(再次違反法案)與塞西莉亞·安德伍德結婚,無後代 [19] 
阿道弗斯王子 阿道弗斯王子
阿道弗斯·弗雷德裏克;Adolphus Frederick) [20] 
1774年2月24日-
1850年7月8日 [20] 
劍橋公爵。
1818年與黑森-卡塞爾的奧古斯特·威廉明妮·路易絲公主結婚,有後代 [20] 
瑪麗公主 瑪麗公主 [28]
(Mary) [21] 
1776年4月25日-
1857年4月30日 [21] 
1815年與堂兄格洛斯特和愛丁堡公爵、威廉·弗雷德裏克王子結婚,無後代 [21] 
索菲亞公主 索菲亞公主
索菲亞公主
索菲亞·瑪蒂爾達Sophia Matilda) [22] 
1777年11月3日-
1848年5月27日 [22] 
未婚無後 [22] 
奧克塔維厄斯王子 奧克塔維厄斯王子
(Octavius) [23] 
1779年2月23日-
1783年5月3日 [23] 
夭折 [23] 
艾爾弗雷德王子 艾爾弗雷德王子
(Alfred) [24] 
1780年9月22日-
1782年8月20日 [24] 
夭折 [24] 
阿米莉亞公主 阿米莉亞公主
(Amelia) [25] 
1783年8月7日-
1810年11月2日 [25] 
未婚無後 [25] 

喬治三世地位

大不列顛貴族
英國貴族
統治者頭銜
前任
英國國王
(1760年10月25日-1800年12月31日)
漢諾威選帝侯
不倫瑞克-呂訥堡公爵
(1760年10月25日–1800年12月31日)
結束於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1814年10月12日頭銜被廢止
(1801年1月1日-1820年1月29日)
繼任
漢諾威國王
(1814年10月1日–1820年1月29日)
前任
(1751年–1760年)
繼任
喬治王子
(後為喬治四世
前任
愛丁堡公爵
第一次授封
(1751年–1760年)
併入王位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