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奧利芬特

鎖定
馬克·奧利芬特(Mark Oliphant,也譯作:馬克·歐立峯,1901年10月——2000年7月),澳大利亞核物理雷達科學家、慈善家、爵士。博士畢業於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導師為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核物理學之父)。奧利芬特實施了世界上第一次人工核聚變實驗,他是(T)和氦3(3He)的發現者,後來成為澳大利亞科學院(AAS)創院院長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ANU)物理工程研究院(Research School of Physics and Engineering,RSPE)創院院長,並在美國研製核武器的曼哈頓工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文名
馬克·奧利芬特
外文名
Mark Oliphant
國    籍
澳大利亞
出生日期
1901年10月8日
逝世日期
2000年7月14日
畢業院校
劍橋大學
主要成就
世界上第一次核聚變實驗的領導者
澳大利亞科學院創院院長
澳洲國立大學物理工程研究院院長
參與美國研製核武器的曼哈頓工程
出生地
南澳大利亞州,阿德萊德市

目錄

奧利芬特出生地

馬克·奧利芬特(Mark Oliphant)於1901年出生在澳大利亞南澳大利亞州(South Australia,縮寫SA)首府阿德萊德(Adelaide)。

奧利芬特人物生平

[1] 
1927年他進入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世界最著名的實驗室之一),師從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核物理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進行粒子加速方面的研究。在此期間,奧利芬特使用粒子加速器(particle accelerator)轟擊核(D,重氫)產生(T,超重氫),成為世界上第一次核聚變實驗。後來,奧利芬特又發現了氦3 [2] 
1937年,奧利芬特受聘於伯明翰大學坡印廷講座教授,領導建立了60英寸的迴旋加速器(cyclotron)。1939年二戰爆發後,因戰事需要,他投身軍事研發,發明了空腔磁控管(cavity magnetron),並製成微波雷達,在抵禦德國空軍轟炸英國的海獅計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 
奧利芬特的單極子發電機,其零件已拆成雕塑 奧利芬特的單極子發電機,其零件已拆成雕塑
1943年,奧利芬特受邀來到美國加入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並和他的好友歐內斯特·勞倫斯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輻射實驗室中從事同位素電磁分離。
1945年,二戰結束,奧利芬特回到他的祖國澳大利亞領導科研工作,並定居堪培拉。此後,他成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物理工程研究院(Research School of Physics and Engineering)創院院長、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核物理系建繫系主任,併成為澳大利亞科學院(AAS)創院院長。他還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領導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單極子發電機(homopolar generator)和迴旋加速器(cyclotron)。
1976年,奧利芬特退休,並積極從事人道主義和慈善事業。
澳大利亞科學院總部,位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澳大利亞科學院總部,位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2000年,奧利芬特於堪培拉去世,享年99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