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奔馬

(中國畫)

鎖定
徐悲鴻 奔馬 紙本水墨中國畫 1951年 90cm×50cm 。
徐悲鴻捐贈 中國美術館藏
中文名
奔馬
作    者
徐悲鴻
藝術類型
紙本水墨中國畫
創作時間
1951年
尺    寸
90cm×50cm

奔馬作者介紹

徐悲鴻(1895—1953),原名壽康,江蘇宜興人。中國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 [1]  ,對20世紀中國美術影響甚大。自幼隨父學畫,1916年入上海震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並自修素描。1918年赴日考察美術,半年後返國,應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官費留學法國,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西畫。1927年回國,先後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先後赴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英國、德國及前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及個人畫展。抗戰爆發後,在香港、新加坡、印度舉辦義賣畫展,宣傳抗日,後重返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1946年始任北平藝專校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徐悲鴻一生致力於以西畫的寫實主義精神變革中國畫,開啓了在中西比較的文化視野下以西融中的傳統繪畫創新之路。他的大型主題性美術創作以古喻今,藴含歷史的深度和人道主義的激情,在風雨如磐的時代發出振聾發聵之聲。他將這種家國情懷以託物言志的方式寄寓在筆下的萬物生靈,成為那個時代乃至當下民族精神的生動象徵。

奔馬藝術賞析

徐悲鴻鍾愛畫馬,在歐洲留學時就到動物園畫過大量馬的速寫,認真研究過馬的結構,他畫馬將堅實的造型結構與中國畫的筆墨韻味相融合,在寫實主義追求中融入浪漫氣質和象徵意味,以寫實造型構建內在風骨,以恣意靈動的筆墨書寫外化寫意形態,墨舞神飛而真氣遠出。其筆下之馬,有“一洗萬古凡馬空”之氣概,無論是“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的戰馬,還是千里馳騁、桀驁不羈的“奔馬”,抑或放浪形跡於江湖水草之畔的“天馬”,無不下筆爽利,簡約傳神,筆墨酣暢,豪放大氣。這不僅是徐悲鴻人格氣質與創作激情的熔鑄,也是民族文化和時代精神的寫照,更成為中國藝術形象創造中永恆的經典。此幅《奔馬》四足凌空,昂揚馳騁,筆墨與結構相融,既畫出馬的體量也表現出其奔騰之勢,予人以一往無前的精神力量。中國美術館典藏部 韓勁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