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契真寺

鎖定
契真寺,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田村圩鎮中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漢朝古寺。契真寺初名“棄假寺”,後名“契假寺”,復改“契真寺”。
契真寺羅漢殿佛座中有五言詩云 “漢代棄假寺,唐代易契真”的記述;寺內藏古聯“漢朝契假寺,秦代天叢山”亦可知寺名的沿革。
中文名
契真寺
地理位置
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田村鎮
開放時間
全天

契真寺歷史沿革

契真寺
契真寺(5張)
棄假寺初建於田村村北的天叢山。建寺初期非常簡陋,香火不旺。漢代有十八儒生投宿於寺,遺下十八真經,即現存的十八部《佛名經》,香火始轉旺盛。至唐,遷建寺于田村街市中心的銅鑼窩(即今址),始改名為“契真寺”。寺自唐而來,幾經滄桑,經歷代修復、擴建,至民國初年有大小殿宇18座,佔地9.85畝。
傳説漢代有十八儒生投宿契假寺,及曙,寺物如故,而亡其人,唯遺佛經十八卷。以人數與經數皆為十八,遂名《十八羅漢經》。又因其有靈瑞之光又名《瑞經》。明朱多炬有《瑞經記》,清順治十三年(1656)李元鼎撰《募建瑞閣疏》,康熙時黃汝銓《佛名經應禱記》、陸長春《香飲樓賓談記》等對十八儒生遺經的傳説均有詳細記述。
自寺藏《十八羅漢經》後契真寺的知名度逐漸增大,唐朝已成為江南名寺。

契真寺佛事活動

按傳統,契真寺每年有兩次佛事活動。一是農曆六月初六的曬經盛會;二是農曆八月初一的羅漢盛會。傳説,唐末契真寺火災,十八羅漢經飛入儲潭,有直指使見舟底火光,命泅者得之。
至今十八靈經仍存水火痕跡。曬經盛會即源於此。按傳統習俗,凡參與曬經的信士,自六月初一起齋餐素食,主曬經日,先要沐浴更衣,焚香拜佛,寺僧舉行盛大佛事。
曬經時由十八僧人每人持真經一本,由藏經閣徐徐步入曬場,曬經場上由當地名士和善信十八人排成一行,每人手持一個檀香爐,肅立在曬經場,恭候僧人持經到來。其時鞭炮聲隆、鼓樂齊鳴、唸佛聲、育經聲響成一片。名經正面朝陽光曝曬,背面用檀香爐火薰陶,寺僧邊湧經,一邊翻曬名經,祈頌天下太平,名經永存。

契真寺香客雲集

羅漢盛會是紀念羅漢菩薩遺留真經的盛大廟會。是日從早至夜,寺中佛事連綿、燈火通明、香煙燎繞、經聲嘹亮,唸佛聲、古樂聲、鞭炮聲源源不斷。江南各地香客雲集,熱鬧非常。
若逢三年一度的中秋燈會則更為隆重,遠近香客及觀燈遊人絡繹不絕,即觀賞花燈,又進香拜佛。自八月初一至十五歷時半個月的花燈節有着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契真寺傳統習俗

契真寺,它集田村民間的傳統花燈、龍燈、雲燈、獅象燈、麒麟燈、茶藍燈等多種燈綵於一體,伴有踩高蹺、扮故事、民間武術、古典戲劇、古樂隊等舞台表演形式,展現街市的盛昌景象,這更增添了八月羅漢盛會節日光輝,令遊人駐足忘返。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