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奈蘇斯戰役

鎖定
奈蘇斯戰役,發生於268年的春季。羅馬皇帝伽利埃努斯在部將克勞狄二世奧勒良等人的協助下,在當代塞爾維亞境內的奈蘇斯以少勝多,擊破了入侵的哥特大軍,取得了據稱殲敵五萬的輝煌戰績。
名    稱
奈蘇斯戰役
地    點
奈蘇斯(當代塞爾維亞尼什)
參戰方
羅馬帝國;哥特人
結    果
羅馬獲勝
參戰方兵力
哥特軍號稱32萬
傷亡情況
哥特軍損失5萬人,被俘數千
主要指揮官
伽利埃努斯,克勞狄二世,奧勒良
發生時間
268年

奈蘇斯戰役哥特人入侵

奈蘇斯戰役浮雕 奈蘇斯戰役浮雕
三世紀危機時的羅馬中央力量 已經無力保護邊境各地 三世紀危機時的羅馬中央力量 已經無力保護邊境各地
當公元三世紀危機爆發後,羅馬帝國聲望已經跌落谷底。四周的敵人都開始對帝國的地盤虎視眈眈。正是這種危急時刻,羅馬人就用這種頑強鬥志,打出了奈蘇斯戰役的決勝。這次羅馬式的逆轉,終止了危如累卵的崩盤趨勢。帝國的國祚又被延長了兩個世紀。
當代的尼什 依然有羅馬帝國時期留下的遺蹟 當代的尼什 依然有羅馬帝國時期留下的遺蹟
奈蘇斯就在當代塞爾維亞境內的尼什,是羅馬帝國多瑙河中下游地區的戰略重鎮,也是當時主要的軍團駐地之一。公元267年末,一支由哥特人帶頭、赫魯利人等多批日耳曼人聯合組成的蠻族大軍,從當代的羅馬尼亞出發,坐船進入多瑙河。他們迅速溯河流而上,劫掠了富裕的羅馬行省潘諾尼亞希臘的許多地方。在返回途中經過奈蘇斯,他們遭遇到羅馬皇帝伽裏埃努斯(伽利埃努斯)組織的新式軍團,一場大戰就此爆發。
哥特人的海上入侵模式 讓已經放棄海軍建設的羅馬震驚 哥特人的海上入侵模式 讓已經放棄海軍建設的羅馬震驚
哥特人是羅馬步入三世紀後遇到的最強大的對手。這個源自日耳曼系的族羣,在逐步東遷的過程中和長期居住在黑海西北部的希臘人、薩瑪蒂亞(薩爾馬特人)-阿蘭人都有聯繫。他們的牧場與港口貿易城市,一下子豐富了哥特人的經濟手段和眼界。也讓原本全部以步兵為主的哥特軍隊,開始擁有了自己的艦隊和不錯的騎兵。這讓哥特人的實力大增,與東部的薩珊波斯一起並稱為威脅帝國安全的兩大主要對手。
位於當代烏克蘭西南部的希臘港口城市 提拉斯遺址 位於當代烏克蘭西南部的希臘港口城市 提拉斯遺址
羅馬海軍可以擊敗部分哥特艦隊 但因數量太少而無能為力 羅馬海軍可以擊敗部分哥特艦隊 但因數量太少而無能為力
公元238年,哥特人首次入侵羅馬,就展現出和其他日耳曼人不一樣的地方。他們從黑海西北部的希臘港口出發,坐船橫掃愛琴海兩岸。雖然一度被羅馬海軍擊敗,但仍舊前進到伯羅奔尼撒半島以南的地方。這類行動在以後成為家常便飯。他們甚至還數次擊敗威名赫赫的羅馬軍團,甚至曾於251年的阿布裏圖斯戰役(阿伯裏圖斯戰役)中擊殺了羅馬皇帝德基烏斯。加上彼時的羅馬人自己內亂不斷,軍團抵禦外敵的能力大幅下降,讓哥特人對帝國軍隊的戰力相當輕視,並不將其放入眼中。

奈蘇斯戰役奈蘇斯大決戰

此次,哥特人糾集的劫掠大軍,依然覺得自己會獲得一場盆滿缽滿的大勝。根據誇張的古代描述,入侵的日耳曼人總數達到了驚人的32萬!考慮到哥特人的陣營中,存在大量船隊水手和騎兵部隊,人數多於羅馬人的邊境防禦力量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他們的重裝步兵已經不忌諱同羅馬軍團正面對抗,來自東歐和南俄草原的騎兵和弓箭手,也完全不弱於羅馬人的輔助部隊。因此,羅馬帝國已經很難用破落的傳統軍事手段來應付他們。
哥特軍中有不少長期與羅馬作戰的薩瑪蒂亞-阿蘭人 哥特軍中有不少長期與羅馬作戰的薩瑪蒂亞-阿蘭人
但伽裏埃努斯絕非此前那批庸碌無為的昏君。他在軍事政治上做了許多改革,已經成功阻止了危機蔓延。軍事上的改革,則將騎兵部隊作為未來的重點扶持對象。當得知哥特人再次來襲的消息後,伽裏埃努斯從多瑙河邊境調兵遣將,在268年的春季,撞上途徑奈蘇斯的哥特敵人。他將眼前的這支哥特人大軍,視為自己軍事改革的首個重要實驗對象。
改革後的伊利里亞軍團騎兵 改革後的伊利里亞軍團騎兵
皇帝首先派出來自伊利里亞省的騎兵。這些長期生活在蠻族入侵前沿的邊區騎士,已經在裝備上擺脱了過去輔助騎兵部隊的雞肋配置。防護性能更好的頭盔與更好的盔甲,讓他們不忌憚具裝重騎之外的其他類型對手。優秀的個人騎術,也讓很多剛剛學會馬戰的哥特人難以望其項背。正是這些人在戰役初期,擊敗了3000名哥特騎兵,並將憤怒的哥特主力引誘到己方軍團戰陣之前。
裝備日益精良的日耳曼重裝步兵 裝備日益精良的日耳曼重裝步兵
自峙有數量優勢的哥特人,確實讓羅馬軍隊承受了很大壓力。在重步兵間的方陣搏鬥中,無數將士血灑疆場。由於哥特人本身就以勇武見長,又在遷徙和劫掠中獲得了很多更好的裝備,所以並不害怕與軍團士兵近戰。甚至通過與黑海沿海的羅馬化定居者接觸,他們對羅馬步兵的戰鬥編組也非常清晰。加上已經有了長足進步的弓箭手和騎兵,不會害怕在多兵種混戰中吃虧。
哥特人的合成大軍 已經不再忌憚同羅馬軍團陣戰 哥特人的合成大軍 已經不再忌憚同羅馬軍團陣戰
但伽裏埃努斯早已不把軍事勝利的砝碼,壓在日薄西山的重步兵軍團身上。他在下令部隊展開時,就讓後來的皇帝的騎兵總指揮奧勒利安,率領騎兵主力從側翼出發。這隊騎兵繞道至哥特人後背,在對方沒有發現之前就給予其狠狠一擊。腹背受敵的哥特人開始暈頭轉向,相當部分的武士死於自相踐踏。倖存者企圖逃回己方營寨,卻發現他們的庇護所早已被羅馬騎兵摧毀。
改革後的羅馬騎兵 呈現多樣化趨勢 改革後的羅馬騎兵 呈現多樣化趨勢
最終,在極度混亂中有5萬多哥特人(包括輔兵)被殺死,數千人成為俘虜。創下了他們與羅馬帝國開戰以來的最大慘敗記錄。

奈蘇斯戰役英雄落幕

對羅馬人而言,奈蘇斯的勝利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它不僅打破了哥特人不可戰勝的神話,還證明了自己仍然擁有祖先那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豪情壯志。儘管蠻族武裝並未因奈蘇斯的戰敗而徹底失勢,但羅馬人卻逐漸恢復了危機前的軍事能力。最終迫使蠻族再度臣服於帝國的軍威之中,因此其意義不啻於帝國的浴火重生。
伽裏埃努斯時代的鉛製印章 伽裏埃努斯時代的鉛製印章
遺憾的是,主導這一切的皇帝伽裏埃努斯,卻未能看到帝國復興的那一天。奈蘇斯戰後不久,他就被麾下克勞狄和奧勒利安等伊利里亞將領組織陰謀刺殺。由於他的相關改革觸犯了元老院等一干高層利益,導致掌握筆桿子的御用文人抹殺了其人的一切功績,而指揮軍隊獲取奈蘇斯大戰勝利的功勞,也被移花接木到接替其位的克勞狄二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