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奀(讀音為ēn,)是一個漢語漢字。部首為大,本義為瘦小,也引申為人名用字 [1]  ,會意字。
該字最早見於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雜誌》中。
中文名
拼    音
ēn;dí
部    首
倉    頡
MFK
鄭    碼
GIGD
筆    順
一ノ丨丶一ノ丶
外文名
thin
注    音
ㄣ;ㄉㄧˊ
結    構
上下結構
總筆畫
7
部外筆畫
4
筆順編號
1324134
詞    性
形容詞
造字法
會意
五筆98
DHDU
四角碼
10804
統一碼
U+5940 [2] 

基本解釋

拼音:ēn,注音:ㄣ
1〈方言〉瘦小 [3] 
如:“奀,人瘦弱也”——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雜誌》
奀,音,言瘦弱也。——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四
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人物之瘦者為奀。音茫。——清·鈕琇《觚賸(gū shèng)·粵觚上·語字之異》
2人名用字
瘦的叫林奀,比盛伯稍為年輕,人們喚他“奀叔”,一個誠實的老蕉農。——陳殘雲《香飄四季》第二章 [1] 

古籍釋義

【醜集】【大字部】奀 ·
《搜眞玉鏡》尺止切 [4] 

方言集匯

普通話:ēn;máng(已廢棄)。
粵語:ngan1 [5] 
客家話:[梅縣腔] ngan1 ze.1 [海陸豐腔] ngan1 [客英字典] ngan1 [台灣四縣腔] ngan1 [客語拼音字彙] ze1 ze4 [寶安腔] ngan1 | ze1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