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失去平衡的生活

鎖定
《失去平衡的生活》是由高夫瑞·雷吉奧執導的紀錄片,1983年在西德上映。
《失去平衡的生活》是《生命三部曲》的續章,講述在印第安赫必族語的原意為“移轉中的生命”,拍於1985年到1987年間。影片的焦點放置在摩登的生活方式及全球化概念,纏繞其中的是極為不同的古文明及第三世界。導演説本片:“處理的是當代文化、傳統文化,以及手工的存在──南半球的純樸文化。”
中文名
失去平衡的生活
外文名
Koyaanisqatsi
類    型
紀錄片
製片地區
美國
導    演
高夫瑞·雷吉奧
片    長
87 分鐘
上映時間
1983年
色    彩
彩色

失去平衡的生活影片簡介

片名Koyaanisqatsi意指失去平衡的生活。這部耗時8年的驚世之作在當年轟動一時。但誕生過程卻遭遇嚴重的資金危機,幸而得到包括盧卡斯、科波拉等著名電影人的大力支持。為完成影片的拍攝工作,身為天主教牧師的導演雷吉奧還親自兼職出租車司機長達5年之久。
這部非敍事性紀錄片以全新的手法,將優美的自然影像、都市風景和快慢動作處理、雙重曝光以及人類破壞環境的鏡頭並置剪接在一起,將自然的景物與工業社會所創造的人工景物進行鮮明的對比。導演以宗教式的關懷和純粹畫面蒙太奇的形式,揭示了工業文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表達對人類現代社會工業化進程的憂慮。
影片沒有對主題進行任何説教,而是採取了舒緩的、散文化的方式進行表達,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紀錄片製作風格。

失去平衡的生活關於導演和作曲

説到《失衡的生活》的藝術特色,最明顯的無疑是“視覺爆炸”式的攝影風格。這部影片的攝影特徵可以説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量使用兩極鏡頭(大全景和大特寫),而且它們之間的過度極快(許多場面都是在噴氣式轟炸機上拍攝的),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二是大量使用變速攝影(高速攝影或低速攝影),一般導演只是偶爾使用這些手法,雷吉奧卻是頻繁使用。這部影片在攝影方面的探索大大革新了當代視聽語言,極大地影響了美國乃至全世界的故事片、廣告片、電視節目、MTV以及電子遊戲軟件的製作。
音樂是《失衡的生活》的另一個重要元素。菲力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創作的音樂節奏鮮明、富有跳躍感,具有簡約、環繞、盤旋、翻轉等特徵,在烘托影片的主題方面發揮了獨到的作用。雷吉奧説,他與格拉斯的合作關係不同於一般的導演與作曲的合作關係。格拉斯自始至終參與了影片的創作,從構思到選景,從拍攝到剪輯。最後,經過雷吉奧的精心合成,音樂與畫面之間構成了平等的夥伴關係。格拉斯成功地為《失衡的生活》創作了動人心絃的配樂,“生活三部曲”的另外兩部也是由他配樂的。
“生活三部曲”後兩部的總體構思和藝術風格與第一部大體相似,只是表現對象從美國伸展到了全世界,尤其是生活形態豐富多彩的第三世界。《變形的生活》引起的反響遠遠不如《失衡的生活》,然而《戰爭的生活》卻重新點燃了觀眾的熱情,既因為數碼科技使畫面和音樂更加“富於美感和衝擊力”,也因為主題更加令人深思。雷吉奧早在1988年談論《戰爭的生活》的拍攝計劃時就曾對戴普塞説:“這部影片試圖表達的觀點是:文明生活的真正基礎是戰爭。戰爭是推動我們的社會的動機。軍事生活只是戰爭生活的一部分。沒有戰爭就沒有現代化。”戴普塞在《QATSI就是生活》一文的結尾寫道:“見證這部影片如何,或者如果,能夠既闡明又超越上述觀點,肯定是富有啓發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