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陽紫外輻射

鎖定
太陽紫外輻射:通常指太陽發射的波長在 100~4000埃之間的電磁輻射,約佔太陽輻射總量的7%。下表列出太陽紫外輻射各部分與總輻射能量之比。
中文名
太陽紫外輻射
外文名
Sun Ultraviolet radiation

目錄

太陽紫外輻射原理

由於太陽紫外輻射的主要部分被大氣中臭氧、氧、氮等分子所吸收,因此在地球表面,紫外輻射已大大減弱,而且一般不能得到波長短於3000埃的太陽光譜。隨着火箭、衞星等空間技術的進展,太陽紫外輻射的探測已經成為現實。
太陽紫外輻射按波長可以劃分為三個區域:近紫外(3100~4000埃)、中紫外(1700~3100埃)和遠紫外(100~1700埃)。在近紫外區與部分中紫外區,太陽光譜與可見光區類似,即在連續光譜的背景上呈現吸收線。但在2100埃以下,吸收線變弱,並開始出現發射線。比1700埃波長更短部分,連續輻射背景與吸收線幾乎都不存在,出現的只是發射線。不同波長的紫外輻射來自太陽大氣的不同高度。近紫外、中紫外輻射來自光球層。遠紫外輻射主要來自色球層、色球-日冕過渡層和內日冕。在整個紫外區,氫的賴曼線是主要的發射線。其中最強的是賴曼系α線(Lα),其次是賴曼系β線(Lβ)。在波長2800埃附近有兩條一次電離鎂MgⅡ的共振線叫作MgⅡ的H、K線。它們與CaⅡ的H、K線相似,即在吸收線中心出現發射線,並且發射線中心下陷,呈現自反轉現象。

太陽紫外輻射主要影響

在太陽總輻射中,紫外輻射所佔的比例不大,但影響不小。因為這部分短波輻射能夠引起地球高層大氣各種反應,並且對衞星表面起控制温度作用的塗層和太陽能電池具有破壞作用,所以紫外輻射的探測引起人們極大重視。美國軌道太陽觀測台系列和天空實驗室系列都對太陽紫外輻射的通量、光譜及其變化進行了系統的探測,並拍攝了太陽紫外單色像。由於不同波長的紫外輻射來自太陽大氣的不同高度,所以不同波長的紫外單色像能給出不同高度、不同温度範圍的太陽大氣輻射分佈。通過對太陽單色像的研究,可以清楚地鑑別出,活動區上空太陽大氣的温度和輻射分佈都是與周圍非活動區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