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空戰爭

(重要軍事行動)

鎖定
太空戰爭,簡稱“太空戰”,也叫“天戰”,是指利用太空天基武器系統,以爭奪“制天權”為目的的作戰行動,是以地球的外層空間為戰場所進行的攻與防、進與退、敗與勝的獨特作戰形式。
航天系統對軍事活動的影響日益增強,世界上除美國俄羅斯外,越來越多的國家也在發展和利用軍事航天裝備,以空間利用和反利用為焦點的攻防對抗將成為未來的重要軍事行動。但太空戰爭的技術尚未成熟,還沒有進入實踐階段。
中文名
太空戰爭
外文名
Space Flght
類    別
軍事科技

太空戰爭太空戰

2002年俄羅斯軍事學者B·N·斯里普琴科提出了“第六代戰爭”的理論 [1]  ,他認為,第一代戰爭是指以冷兵器進行的戰爭,它在人類原始社會結束後持續了3500年,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戰爭形式。第二代戰爭是火藥發明後,出現滑膛武器為標誌的。它持續了約600餘年。第三代戰爭是18世紀末以槍膛和炮膛中開始有了膛線為標誌的。它大約持續了200年。第四代戰爭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各種自動武器、裝甲車輛、作戰飛機和作戰艦艇以及雷達和無線電通信器材的大量使用為標誌的。20世紀後期,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微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軍事領域中高精度武器大量出現,為第六代戰爭的誕生創造了條件。未來戰場上高精度武器成為戰場主角。在第六代戰爭中,太空已成為交戰的重要戰場。交戰雙方將在太空進行太空偵察、太空攔截、太空投送及直接從太空發起攻擊。而電子戰是信息作戰的重要手段,在高精度武器大量運用的戰爭中,電子戰將用於直接破壞對方信息鏈,使敵高精度武器和整個軍隊的效能降低與失去作用。但太空戰爭的弊端是可能會對地球大氣層等造成影響。

太空戰爭戰爭模式

近年來,隨着以信息戰為核心的新的軍事革命的到來,天軍和天戰的出現不再是科學幻想,由於軍用衞星系統作用的不斷增強,各種空間打擊技術的發展日臻成熟,太空必將成為敵對雙方爭奪的一個主戰場。從發展趨勢來看,其樣式將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太空戰爭太空保障戰

太空保障戰是指主要運用太空被動武器系統,為各戰場上的軍事行動提供各種保障的軍事活動。這是迄今太空戰的主要作戰樣式,也是太空戰最先產生的作戰樣式。它主要包括太空偵察情報保障、太空通信保障、太空運輸保障、太空裝備技術保障和太空後勤保障等內容。所謂太空偵察情報保障主要是指利用各種偵察衞星和具有偵察能力的各種航天器進行偵察,對地面作戰部隊或太空作戰部隊提供可靠的、有價值的敵軍地面和太空情況的軍事活動;太空通信保障是指利用通信衞星進行遠距離情報指揮等信息的快速傳輸活動;太空運輸保障是指利用運載火箭、航天飛機、太空渡船等運輸工具,在地面與外層空間之間、太空戰場內各空間站,太空港及軌道平台之間進行物資、人員輸送的軍事活動;太空裝備技術保障是指為太空部隊提供、儲備所需武器裝備,並對太空武器裝備進行保養、修理等一系列軍事活動。太空後勤保障是指為太空部隊貯備與供應其生活、作戰、科研及其它崐工作所需的物資、器材等,及在太空戰場實施救護和醫療保健等活動。

太空戰爭太空封鎖戰

太空戰爭 太空戰爭
太空封鎖戰是指主要使用天基武器系統,對進入或經過太空戰場的敵航天器進行封鎖打擊,以阻止敵方向太空增援,孤立敵太空部隊的軍事活動。太空封鎖戰主要有兩種具體的戰法:一種是封鎖、攔截敵航天運載工具作戰。航天運載工具是未來太空作戰中敵方賴以向太空戰場部署兵力兵器,實施太空增援的主要手段。因此,攔截、打擊敵運載火箭、航天飛機等運載工具,必然成為太空封鎖戰的重要戰法;另一種是太空反導戰。彈道導彈主要通過再入大氣層而對地面目標進行攻擊,其主彈道大部分位於外層空間。在外層空間飛行過程中,導彈易被太空武器破壞、摧毀。這與攔截航天運載器的作戰行動十分相似。因此,太空反導作戰是太空封鎖戰的重要戰法。

太空戰爭太空破襲戰

太空破襲戰是指對敵太空戰場中的衞星、空間站、太空港、軌道平台等空間武器裝備進行襲擊、破壞的作戰行動。太空破襲戰包括多種戰法,按打擊的目標分,有反衞星作戰、反空間站作戰等;按作戰的範圍分,有天對天作戰,地對天作戰。反衞星作戰是一種出現較早且已趨向成熟的戰法。截止至2017年,正在研製和已經研製的反衞星作戰武器主要有攔截衞星、反衞星導彈、天基動能武器和定向能武器等。

太空戰爭太空防禦戰

太空防禦戰是指為保護已方在太空戰場中的各種軍用或民用航天器的安全,而在外層空間進行的防衞性作戰行動。從發展趨勢上看,太空防禦戰的基本手段主要六種:以攻求生。即對嚴重威脅已方太空軍事航天器安全的敵方攻擊性武器系統進行積極、堅決的打擊和消滅,以消除對已方的威脅;以隱求生。採用隱形技術,降低已方衞星、空間站、航天飛機等航天武器系統的雷達、紅外特徵,使敵偵察系統難以發現,以達到隱蔽保存自己的效果;以騙求生。即通過在己方衞星、空間站等航天器上設置多種特殊的反雷達、反紅外誘餌裝置(或假目標)。
當發現受敵方攔截武器威脅時,立即釋放誘餌,或實施干擾,以假亂真,迷惑敵人;以變求生。即在已方航天器上裝上制導和動力系統,當發現受到威脅時,立即進行機動變軌,躲避敵主動式太空戰武器的偵察與打擊;以抗求生。根據敵主動式太空戰武器的殺傷破壞機理,對已方的航天器採用技術措施進行加固,以提高其抗毀能力;預警求生。對敵可能威脅已方航天器安全的武器系統實施嚴密的監視,一旦發現其襲擊徵候,立即發出預警信號,使已方航天器有充分的時 間採取防護措施。

太空戰爭太空突擊戰

太空突擊戰是指以天基作戰部隊運用太空武器裝備對敵地面、海上的和空中軍事目標直接進行打擊和破壞的攻勢作戰行動。太空制高點是決定戰爭主動權及戰爭成敗的關鍵,奪取了太空制高點,就可居高臨下更容易、更準確地控制和打擊地面、海上、空中的各種軍事目標。隨着主動式太空戰武器裝備的發展,“天對地”攻擊的太空突襲戰將成為未來戰爭的重要作戰樣式。

太空戰爭太空電子戰

太空電子戰是指利用太空戰場電子戰武器裝備,為查明、削弱、阻止敵方使用電磁頻譜及保護已方使用電磁頻譜而進行的電子對抗行動。太空電子戰的基本內容是電子偵察、電子干擾、反電子偵察、反電子干擾和對電子設備的摧毀與反摧毀等。

太空戰爭主要武器

太空戰爭攻地衞星

攻地衞星的概念幾乎於人造衞星發明的時期就同步出現,也就是利用衞星上發射的武器攻擊地面,可能是種能量束或是實體彈,前蘇聯曾經出太空部屬核彈發射台的概念,實為一大型衞星載台,上面預載多枚核彈可以對地發射,可以大幅壓低敵方反應時間,某種程度也能反制美國星球大戰計劃,因為少了導彈發射的上升段和中間段的時間,直接在目標上空往下打擊,大幅減少被攔截的機率。此種衞星的實體彈型在技術上沒有不可行性,但是沒有公開資料表明是否有類似裝置已經被製造甚至部署。

太空戰爭反導彈衞星

反導彈衞星最著名的事件為美國星戰計劃,美國總統雷根在冷戰後期(1983年3月23日)的一次著名演説。其核心內容是:以各種手段攻擊敵方的外太空的洲際戰略導彈和外太空太空飛行器,以防止敵對國家對美國及其盟國發動的核打擊。其技術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雷射、高能粒子束、電磁動能武器等)或常規打擊武器。
這種太空武器的概念為從太空偵測彈道導彈上升發射的火焰以識別,之後動用一具或多具的衞星網試圖消滅該導彈,方法可能發射某種能量束或是實體彈,然而此種武器的概念若是得到增強不排除有直接攻擊地面的能力,然而根據美國星戰計劃結論,這種構想因為技術和成本問題太大,沒有成功的裝置被製造出來。

太空戰爭反衞星導彈

反衞星導彈是使用導彈攻擊環繞地球軌道的人造衞星武器系統。導彈可以由地面或者是水面的發射平台發射,或者是由航空或者是太空飛行器在運到較高的高度之後發射。反衞星導彈針對的是軍用衞星,尤其是在低軌道上的偵查,電子情報蒐集以及海洋偵測衞星等等。
在環繞地球軌道中部署反衞星武器的行動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公開或是正面承認,然而包括美國與俄羅斯等有能力發射人造衞星的國家都可能掌握相關的技術或者是系統。 已證實曾成功以導彈摧毀人造衞星實驗的國家包括前蘇聯、美國和中國。
公開訊息中已知最早此類武器概念實現美國1979年渥特(Vought)公司獲得一份研發空載反衞星導彈的合約,渥特公司利用SRAM-A導彈的推進段作為第一段與Altair III火箭作為第二段,加上紅外線尋標器以及撞擊彈頭,共同組成ASM-135A反衞星導彈,1985年以F-15試射進入太空擊落衞星。

太空戰爭反衞星激光

與反衞星導彈類似概念,但是將發射物換成激光束,擊中衞星使其燒燬或損壞,1975年10月18日,美國在印度洋上空647預警衞星的紅外探測器受到來自蘇聯西部的強紅外閃光的干擾,不能正常工作。1975年10月18日,在莫斯科以南50公里處,蘇聯連續5次用氟化氫激光器照射了兩顆飛臨西伯利亞上空用以監視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的美國早期預警衞星,使其紅外傳感器失效達4小時之久。
由此推斷前蘇聯可能已經擁有接近實戰部署的反衞星激光,從而推斷其他國家也有類似武器的可能性非常高,該種武器只需部署在地面隱蔽位置就能使用,成本效益非常高,技術難點則是激光必須穿越大氣層打向太空,能量衰減問題和目標偵測瞄準問題是科技難點。

太空戰爭反衞星衞星

反衞星衞星為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已經出現的概念。又稱自殺衞星,備有常規彈頭或核彈,需要發展"自動尋的"或甚至"發射後不用管"的尋找的相關科技。
在美國雷根時代主導的戰略防禦倡議時代中, 1986年中國解放軍出版的《現代軍事科技基礎知識》指出, “反衞星衞星儘管已處於實用階段,但仍有不完善之處,並總結當時蘇聯及美國的相關能力為:蘇聯在反衞星衞星“略佔優勢”,而美國則在反衞星導彈“明顯領先”。
反衞星衞星的反衞星手段主要有:
  • 在反衞星上裝有殺傷性武器,如導彈、雷射等,將對方的衞星摧毀,使其失去作用。
  • 利用無線電干擾的辦法(電子對抗),即:衞星不斷地發射強大的無線電波,用於干擾對方的通信,使其指揮失靈,線路中斷。
  • 寄生衞星:利用主衞星攜帶很多具小型衞星,當接近敵方衞星時可將小型衞星釋放出來,並附着在敵方衞星上,利用小衞星配備的干擾電波或炸藥予以破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