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白

(中醫名詞)

鎖定
太白,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輸(土)、原穴。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蹠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布有隱神經及腓神經分支,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的分支。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呃逆,腸鳴,泄瀉,痢疾,便秘,腳氣,痔漏等。操作方法為直刺0.5~0.8寸。
中文名
太白
出    處
《靈樞·本輸》
隸屬經絡
足太陰脾經
功    能
健脾、和中、澀腸
主    治
脾胃病證,體重節痛
主要配伍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操    作
直刺0.5~0.8寸
特殊主治
輸穴、原穴
五行屬性

太白名稱釋義

(1)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氣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經的水濕雲氣在此吸熱蒸升,化為肺金之氣。本穴物質為大都穴傳來的天部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受長夏熱燥氣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層次化為金性之氣,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與太白穴同,大,通太。
(2)脾經俞穴。俞,輸也。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吸熱後化為陽氣蒸升於更高的天部層次,為脾經經氣的重要輸出之穴,故為脾經俞穴。脾經俞穴。
(3)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的氣血變化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吸熱後蒸升,表現出脾土對肺金的長養特性,故本穴屬土。

太白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太白運行規律

由天之下部上行於天之上部。

太白功能作用

生髮肺性陽氣。

太白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太白穴義

脾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蒸升。

太白定位

位於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蹠骨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太白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足跗內側動脈分支;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

太白主治

1. 腸鳴,腹瀉,腹脹,胃痛,便秘等脾胃病證。
2. 體重節痛。

太白操作

直刺0.5~0.8寸。

太白臨牀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等。

太白配伍

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太白相關論述

1.《針灸大成》:“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泄瀉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腸鳴,膝股胻酸轉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脹胸滿,心痛脈緩”。
2.《針灸甲乙經》:“身重骨萎不相知,太白主之。” [1] 
3.《醫宗金鑑》:太白、豐隆“二穴應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黃,舌強而疼,腹滿時時作痛,或吐或瀉,善飢而不欲食,皆脾胃經病也。”
[2-3] 
參考資料
  • 1.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6年6月
  • 2.    王華.《針灸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12年8月
  • 3.    田代化.《靈樞經》: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