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清醮

鎖定
太平清醮又名包山節(英文名稱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是香港長洲海陸豐籍居民舉辦的一個非常熱鬧的節日,也是香港旅遊發展局推介的一個主要節目。舉行之日為農曆四月初六,會景巡遊為四月初八,同日也是佛祖誕。整個建醮期一連5天,有“迎神”、“走午朝”、“超幽”、“送神”等祭祀儀式。其中飄色會景大巡遊、醒獅與祥麒表演、搶包山最為吸引民眾參與。另外,在此期間,全島居民食素,遊人也找不到一間食肆賣葷菜或海鮮。就連位於碼頭附近的麥當勞也要“入鄉隨俗”,用蘑菇包代替有肉漢堡包。
中文名
太平清醮
外文名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別    名
包山節
來    源
昭明文選

太平清醮歷史沿革

太平清醮 太平清醮
長洲太平清醮——長洲街坊一般叫“打醮”。據《昭明文選》指出:“醮諸神,禮太乙”。而《隋書》中指:“夜中於星辰之下,陳放酒脯、餅餌、幣物, 歷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意思所指“醮”就是祭神的意思,其原始的目的,是古代農民百姓對天上神佛的庇佑,表示感謝,或祈求平安而舉行的隆重祭典。祭典乃通過道士、和尚為媒介與鬼神溝通,這個活動稱之為“醮”。而醮亦分有平安醮、瘟醮、慶成醮、火醮等四類。太平清醮是一種保平安的“平安醮”。此後道士為人設壇唸經祈禱叫“打醮”。於漢末道教盛行之後,逐漸衍變成“僧道設壇祭神”的專有名詞,其原始意義,主要在於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最後成為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合而為一的民間祭典活動或傳統節日。在香港,除長洲的太平清醮外,在沙頭角吉澳、西貢高流灣及塔門等都有打醮舉行,稱為“安龍清醮”。
長洲是位於香港南部的一個離島,其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是一種獨特的傳統文化活動。香港郵政署於1989年5月4日以此為主題發行一套4枚郵票,展現了這一活動的盛況:高高堆起的包山飄色巡遊中穿着傳統服裝的女孩、紙紮的神像及搭建的門樓。
長洲的太平清醮,歷史悠久,據説在清朝中葉某年,當時本洲發生瘟疫,死亡枕藉,洲民在驚惶之餘,羣集北帝神前,祈求消災解難,後得玄天上帝指 示,延高僧設壇拜懺,超渡水陸孤魂,奉神綏靖遊行街道,其禍乃戢。此後,擇定於每年農曆四月份內為建醮期,至於何日,則需於當年正月下旬,由惠(州)潮(州)府同人在北帝前杯卜選出籌備醮會之總理,再杯卜醮期。此舉為歷年洲民所奉行不替,迄今未嘗中斷。但2001年杯卜結果,剛巧卜得四月初六為起醮之日,神算至最熱鬧及最受歡迎之神鑾會景遊行節目在四月初八日,亦為佛祖誕--新訂之公立假期,當即“大膽”再杯卜北帝,是否“同意”以後之醮期皆訂為相同之日,以使更多善信普天同慶,參拜諸神。結果北帝“欣然同意”,因此自2001年起,一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的醮期就定了下來。
這個“打醮”不但成為長洲人的盛事,更受到港九市民所歡迎,甚至成為香港在海外宣傳旅遊時,所推介的一個重點。主要吸引人的是:三個高達數十尺 的三大紙紮神像(大士王、土地公及山神)立於神棚;有高逾五十尺之飽山三座矗立於醮場內;各街坊社團各出奇謀的民間傳統飄色。其它還有南獅、北獅、麒麟、潮州鑼鼓等等,每每使各觀賞人士,津津樂道、歎為觀止。歷年來,不少港督、司級官員、各國駐港使節、社會賢達均曾參與盛會。
太平清醮每年主要有兩項節目:搶包山和飄色巡遊,其中搶包山更是長洲所獨有的。長洲居民及遠近的漁民都相信,包山的包能治各種疾病,搶到它們不僅能代來幸福,也有了看家的藥物。説起來也奇怪,那些經過日曬雨淋的包,竟會不壞不變味。原來的搶包山活動是太平清醮最後一晚的壓軸節目,因1978年人們爭相攀爬約20米高的包山搶包時,發生包山倒塌造成人員受傷的意外,此節目遭明令禁止,現已改為由專人發包。
大部分地區都稱打醮時侍奉神明的代表為“緣首”,長洲、元朗等墟市則稱這些代表為總理或值理,他們是在神前杯卜選出的,在打醮的大部分儀式中代表鄉民侍奉神明。選緣首一般都在各社區中最重要的廟內主神前問杯決定,俗稱“打緣首”。有資格打緣首的,一般是該主辦集團的男性成員。大埔林村鄉、元朗廈村鄉約等由多個異姓村落組成的地域社區,便只有原居民才有資格當緣首。長洲則規定只有惠潮府的成員才有資格成為總理或副總理。
太平清醮以其獨特的內容,吸了大量遊客慕名而來。

太平清醮相關活動

2012年香港亞太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即以此為主題,“Peng on Dai Gat” in pursuit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2023年5月27日,香港長洲太平清醮的壓軸活動“搶包山”比賽圓滿結束,“包山王”和“包山後”分別由鍾玉川和黃嘉欣獲得。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