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洋雙帶小丑

鎖定
太平洋雙帶小丑,最大體長17釐米,背鰭鰭棘(總數)10-11條,背鰭軟條(總數)15-17條,臀鰭鰭棘2條,臀鰭軟條13-14條。
中文學名
太平洋雙帶小丑
拉丁學名
Amphiprion chrysopter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太平洋雙帶小丑基本信息

太平洋雙帶小丑 太平洋雙帶小丑 [1]
中文名:太平洋雙帶小丑 [1-2] 
英文名:Orangefin Anemonefish
拉丁學名:Amphiprion chrysopterus
命名者及年份:Cuvier,1830年
氣候帶:熱帶,北緯15度和南緯15度之間
瀕危狀態: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置卵型
食性:雜食性
最大體長:17釐米

太平洋雙帶小丑科學分類

太平洋雙帶小丑 太平洋雙帶小丑
界:動物界
目:鱸形目
科:雀鯛科 [3] 
亞科:海葵亞科
種:太平洋雙帶小丑

太平洋雙帶小丑形態特徵

太平洋雙帶小丑
太平洋雙帶小丑(5張)
成魚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吻短而鈍。眼中大,上側位。口大,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齒端具缺刻。背鰭單一,軟條部延長而鈍圓形;尾鰭呈截形,上下葉外側鰭條不延長呈絲狀。成魚體呈棕黑色,胸腹部和臀部黃色。眼睛後方具一白色半環帶,向下延伸至鰓蓋下方且向下收窄;背鰭中段至肛門間另具一較窄的白豎帶。胸鰭和背鰭黃色,腹鰭和臀鰭黑色,尾柄和尾鰭白色。太平洋雙帶小丑與大堡礁雙帶小丑(Amphiprion akindynos)以及阿氏雙帶小丑(Amphiprion allardi)較為相似,區別在於大堡礁雙帶小丑的體色為一致棕褐色,且體中央的白帶為跨越背鰭的環帶,而太平洋雙帶小丑則為黃黑色,且白帶只達至背鰭基部,並不向上穿越;與阿氏雙帶小丑的區別在於,阿氏雙帶小丑的胸鰭和臀鰭均為黃色,而太平洋雙帶小丑則為黑色。除此之外,太平洋雙帶小丑與其他雙帶小丑族羣的最大區別在於尾鰭的顏色,前者為一致白色,後者則為黃色,很容易分辨。

太平洋雙帶小丑生活習性

棲息於礁通道和外礁斜坡水深1米-30米之間的水域,與奶嘴海葵(Entacmaea quadricolor)、念珠海葵(Heteractis aurora)、紫點海葵(Heteractis crispa)、公主海葵(Heteractis magnifica)、白地毯海葵(Stichodactyla haddoni)以及地毯海葵(Stichodactyla mertensii)共生。主要以浮游生物、橈腳類動物、海藻以及無脊椎動物為食。 [1] 

太平洋雙帶小丑分佈範圍

太平洋雙帶小丑分佈在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佈範圍包括澳洲昆士蘭和新幾內亞至馬紹爾羣島(Marshall Islands)和土木土羣島(Tuamoto Islands)一帶海域。 [1] 

太平洋雙帶小丑參考文獻

Fautin, D.G. and G.R. Allen, 1992. Field guide to anemonefishes and their host sea anemones.. Western Australian Museum, Francis Street, Perth. 第72頁 [1] 
參考資料
  • 1.    太平洋雙帶小丑  .天天寵物網[引用日期2012-010-2]
  • 2.    (英) 特里斯坦·勞赫 著,馬志強、陳世海 譯.《海水熱帶魚選購與餵養》: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5月1日
  • 3.    2011年海洋科學期刊論文《棘頰雀鯛人工繁殖與育苗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