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太平河
- 外文名
- Taiping River
- 含 義
- 滹沱河支流
- 全 長
- 約44公里
- 性 質
- 集防洪防沙、旅遊為一體的生態河
太平河流域概況
編輯太平河上游共有三源,均發源於太行山脈東麓的龍池山西坡。
正源發源於鹿泉區西部的水峪村南龍池山西坡,由363米峯頭而下,向西北接梁莊、上聶莊的來水,彎彎曲曲的流入井陘縣境內。再經岳家莊至頭泉村匯北側上安、下安等地來水。然後折向東北再次進入鹿泉區。之後的河道沿307國道南側到郄莊匯白鹿泉之水,然後由西土門、東土門兩村之間橫穿而過轉向東北沿牛坡山北麓至鹿泉城區西南。橫穿城區南部至城東部匯入發源於城北九里山黃岩村的北太平河繼續東下。在石家莊大馬村北接納古運河來水,而後上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石津乾渠,在肖家營東入滹沱河。從源頭至河口長約44千米。
第二源流發源於井陘縣上安鎮南的山腳下,然後沿307國道穿行於兩側山谷之中。經上安、下安至頭泉與南來的河水相會轉向東北。在下安和頭泉一帶,河流有小流量的泉水補給。
第三源流發源於鹿泉區白鹿泉鄉西薛莊附近的山中,上段主要接納段莊、西楊莊、谷家峪等地的山洪,並無固定流路。東南至西胡申村開始形成固定河道,經東胡申至白鹿泉村受到北側白鹿泉泉水的補給,形成四季不斷的固定水流。再經棗林、郄莊,在307國道北側與南來的河道相接。
此外,太平河還有兩條重要的支流。
一條在鹿泉區境內,被稱作太平河支流(也被稱作北太平河)。該河發源於鹿泉區石井鄉黃岩村村東的卧龍山山谷裏,然後自北向南穿行在卧龍山與曼天腦之間的山谷中。至岸下村東轉向東南,接納岸下、北薛莊附近的山洪並橫穿石井村,經過鹿泉城北的曹莊、楊莊、賀莊,在鹿泉城東匯入太平河。
另一條支流是位於鹿泉區北部的古運河。現源於黃壁莊水庫副壩下導流明渠,奔東南而下,經北、南白沙村,過北、南故城,邵營、霍寨、城東橋,到小馬村出境後匯入太平河。
太平河為季節性河流,當春冬之時,涓涓細流,主要依靠西側山區水峪、下安、頭泉、白鹿泉等地的泉水補給,現已基本斷流。夏秋兩季,大雨傾盆,山洪爆發,洶湧奔騰,經常形成高水位洪水。
1954年大雨,鹿泉城西門外流量是502立方米/秒,原是歷史最高記錄。
1963年8月6日,鹿泉西門外流量是384立方米/秒。
1996年8月初大範圍降雨,鹿泉平均降水579.5毫米,暴雨中心區達到630毫米。8月4日凌晨大雨開始,上午繼續降雨,鹿泉太平河的的洪水波及到橋頂,下午一點又一陣暴雨,太平河西門外測點洪峯流量達到645立方米/秒,“八一五”橋洪峯流量達到788立方米/秒。石井西部的洪水下來衝跨了石井村西引崗渠的墊方段,大水衝進村子,那裏成為鹿泉的重災區之一。
[2]
太平河水利樞紐
編輯太平河的治理已經納入石家莊西北水系綜合治理工程。
石家莊西防護堤工程全長18.15公里,按10年(台頭以北按20年)一遇設計。同時,拓寬疏浚泄洪渠並結合南水北調左岸防洪和石環公路工程建設使南北泄洪渠堤防防洪能力達到200年一遇標準。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泄洪渠整治工程、污水改造工程和園林綠化等,預計2007年底完成。
在園林綠化建設方面,本着“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的經營理念,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做到城市與自然的完美提升和協調結合,形成“城市融入自然,自然綠色城市”的怡人境界。具體內容為一渠(南泄洪渠拓寬、疏浚)、兩帶(生態防護帶、郊野遊憩帶)、三園(濕地公園、水景公園、生態公園),達到“城市融入自然,自然綠色城市”的宜人境界。其中包括面積為249.92公頃的生態防護帶、10.43公頃的濕地公園、水面面積為34.47公頃的水景公園和生態公園。
[2]
太平河橋樑設施
編輯現存有於底永安橋一座。
太平河先前古河道穿於底村而過,每年夏季,洪水洶湧,南北隔絕,淤泥沖積,常常淹沒村落田野,人們為了使太平河水馴服而過,不再氾濫,世世代代永保平安,故將此橋命名為永安橋。
而民國年間重修《獲鹿縣志》記載:“永安橋,在縣東十五里於底村”。據考證,永安橋為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走近永安橋,整個石橋設計別緻,造型美觀,具有鮮明的特色。大橋全部用青石條砌券而成,為單孔斗拱橋,橋面長20米,寬4.5米,拱長11米,深9米,石券孔洞的直徑為11米左右。橋東西兩側的橋面上,各有石望柱八根,柱頭上有石雕的獅、桃等物;石柱之間有欄板,兩側各有欄板七塊,欄板上浮雕着各種人物、傳説、故事、或花卉圖案;橋孔頂處東西兩側各嵌有一頭雄獅浮雕頭像,雖歷經風雨,仍然氣勢雄偉、栩栩如生。
太平河河流歷史軼事
編輯相傳古太平河每年雨季時衝下的泥沙在現今於底村附近長期淤積,形成三角洲。唐末五代之後,人們在這淤積的土堤上建立了家園,並起名‘淤堤’。
還有一種説法,以前於底村的地形是中間高、兩邊低,因此莊户們大多把家建在古太平河漫散處淤泥堤上,並且高出水台的淤堤形狀猶如一條頭西尾東的大魚,村裏的人們也稱之為‘魚堤’,後諧音稱‘於堤’和‘於底’。有據可查的是,上京村毗盧寺內的幾個石碑上,明朝碑文中就是“於堤”和“於底”並用,而至清代和以後的碑文中,就只有“於底”這一名稱了。
太平河生態環境
編輯太平河綠化工程是石家莊市委、市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觀,着力改善生態環境推出的重大舉措,建設內容包括基礎工程、太平河防洪工程、防護林工程。工程於2002年啓動,2003年“十·一”,太平河整治工程14.25公里河道已全線蓄水,建成8000餘畝防護林地,形成了以水景為特色,既能滿足城市防洪要求,又具有優美自然生態景觀的城市外部生態系統,改善了城市環境,提升了城市形象。太平河生態開發整治工程以防洪可安、岸綠可閒、景美可賞為目標,通過修路築堤,擴河挖湖,造園建景,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保障城市安全,改善生態環境。
[5]
太平河生態旅遊
編輯太平河生態開發整治工程東起滹沱河,西至北新城,新增水面264萬平方米,綠地490萬平方米,形成全長14.25公里的濱水生態景觀長廊。其中,東段7.8公里為原汊河整治工程,已於2005年9月初完成河道蓄水,10月1日竣工並向遊人開放,不僅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閒娛樂的場所,而且成為了遷徙候鳥的良好棲息地。每到週末、假期,大批市民紛紛前來觀光、垂釣、放風箏。2005年3月7日,多年未見的天鵝成羣飛抵太平河,給秀美的太平河增添了許多生機;2005年10月2日,太平河成功舉辦了“清華——劍橋中英名校賽艇對抗賽”,省會市民十多萬人前往觀看,成為“十一”黃金週的一大亮點。西段6.45公里為原西北部水利防洪生態一期工程,於2004年10月開工建設,2006年5月1日竣工並免費對遊人開放。形成了6.45公里的水面景觀和北岸5個帶狀公園。5個公園既相互獨立,又彼此貫通,依水而建,又融入其中。各種水生植物傍水而生,棧道穿插其中,將園林綠化與水利防洪河道完美結合。
1號公園位於田家莊橋與大安舍橋之間,園內翠竹叢叢,登上19.8米高的望樓,將怡人美景盡收眼底,適宜休閒、娛樂、划船、攝影等。2號公園位於大安舍橋到大馬村橋之間,該區域主要為梨園,有近300棵正值盛果期的梨樹,春天可賞梨花,秋天可休閒採摘。3號公園位於大馬村橋到嶽村鋪橋之間,為林地休閒區,空氣清新,鳥語花香,是休閒、納涼的最佳場所。4號公園位於嶽村鋪橋到植物園路以東區域,該區域水面景觀與園林景觀相結合,水面波光粼粼,水光瀲灩,岸上草地青葱,樹木碧鬱,四季常青。5號公園位於植物園路到北新城橋之間,是5個公園中景觀最多、面積最大、最具江南園林特點的公園。
碧波盪舟景區。
[6]
位於前進街橋、紅星街橋兩座景觀橋之間,綠化面積20萬平方米;兩岸種植懸鈴木、香花槐、水杉、美人蕉等喬灌木:景觀林地與村莊果林交織,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健身娛樂區。位於107國道與京廣鐵路之間,綠化面積10萬平方米;河道兩側選用廣場庭院樹、孤植樹如合歡、千頭椿、白玉蘭等,輔以花壇樹池等景觀元素,人們在健身娛樂的同時,還可觀花賞水。
太平河景區位置
編輯太平河景區位於石家莊城區北部,北三環(黃石—石太高速)兩側。
去往太平河景區的公交線路:
旅遊10路:北站 → 北焦 → 省醫院 → 寧北街北口 → 中華和平路口 → 博愛醫院 → 中儲 → 高柱路東口 → 金柏林 → 北二環中華大街口 → 黨家莊 → 新苑小區 → 趙佗公園 → 北郡小區 → 石津灌區文化公園 → 化工機械廠宿舍 → 南高基東口 → 翠屏路西口 → 南高基公園 → 南高基滑雪場 → 綠色公園 → 前進橋 → 市武警支隊 → 農業科技園 → 滹沱河迎賓館 → 太平河公園 → 太平河濕地
[6]
首末車時間:8:00 --18:00
- 參考資料
-
- 1. 石家莊太平河原名汊河 .河北新聞網[引用日期2019-07-15]
- 2. 馬中軍. “莊裏那一灣水”——石家莊太平河生態開發整治工程[J]. 華中建築,2008(03):100-102.
- 3. 王紅娟,黃華芳,王健,張聰聰,左曉明. 石家莊市濱河濕地公園秋季增濕效應[J]. 生態學報,2014,34(17):5077-5086.
- 4. 韓書寶,郝園,裴琨. 論太平河濕地對石家莊環境質量的貢獻[A].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2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四卷)[C].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2:3.
- 5. 解國芹. 淺談石家莊市水環境建設[J]. 河北水利,2014(08):24.
- 6. 石家莊太平河環境綜合整治將完工 開春變桃紅柳綠水清 .河北新聞網.2013-12-12[引用日期20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