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村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愛聯社區下轄村)

鎖定
太平村,位於龍城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輋嚇村、田寮村、崗貝村、新屯村。始建於清代,陳姓先祖從廣東長樂(今五華)遷至此地而形成。建村先祖希望後人平平安安、一帆風順,取名太平村。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地勢較為平坦;村邊有求水頂山,海拔160米。現村於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在老屋旁重建。
中文名
太平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愛聯社區
地理位置
龍城街道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區龍城街道愛聯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陳姓、何姓。第一大姓為陳姓,明代從江西遷至今廣東五華;清代遷至此地。第二大姓為何姓,宋末元初從福建武平經江西遷移至廣東;清代遷至此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278人,其中男性145人,女性133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85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70人。非户籍外來人口4079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0人。祖籍該村的人華僑2人,居住在荷蘭。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改革開放前該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紅薯、玉米、花牛、大瓦、甘蔗等,副業為養殖禽類等。改革開放後集體經濟發展起來。1992年興建2棟工業廠房,開啓集體經濟的轉型之路。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方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鬆糕、米餅、煎堆、油角、蘿蔔糕,清明節的茶果、油果等。村民還善於製作粄食,在糯米粉中加水揉成粉團,再分適量小塊搓成粉團,接着往粉團里加入肉餡、蘿蔔等食材,然後置入大蒸籠蒸熟,稱之為蘿蔔粄;加入花生、芝麻的稱為餈粑;加入艾葉的稱為艾粄,統稱粄食。龍崗大道、怡翠路、晨光路、深圳地鐵3號線從村旁經過,太平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中期通電,198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86年通自來水,1990年通電話,2001年通互聯網。村裏有富明幼兒園,2015年在園幼兒282人、教職工38人。村內還有籃球場和村民活動中心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座,為太平村老圍,始建於清代,坐西南向東北,面闊74米,進深52米;三堂兩橫佈局,土木結構;正面開三門,大門偏右10米左右;角樓位於西南角,高3層,平面呈長方形,四面開窗和射擊孔。現破敗,已無人居住。太平住宅式碉樓,始建於民國時期,正面朝西偏南10度,現為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碉樓位於中軸線上,高4層,平面呈正方形,四面開窗和橫條射擊孔;民居為三間兩廊結構,分別為七開間和六開間,三合土築牆。整體保存狀況一般,現存房屋基本保留原有風格,但屋脊損毀嚴重。每年重陽節,村民祭祖,婦女準備祭祖用品,祭拜結束後聚餐。該村有中秋拜月的傳統。村民在中秋晚宴之後,在户外空曠之地擺上供桌,擺好各種祭品,主要有月餅及柚子、蘋果、梨子等應季水果(不用肉食供品),待月亮出來之後,燃香點燭,全家祭拜。拜過月亮後,全家人才吃月餅,或自制孔明燈點放。
代表性人物:陳福祥(1954—),曾摘取多項象棋比賽的桂冠,遠近聞名。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5 龍崗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694-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