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府銅壺技藝

鎖定
太平府銅壺”歷史久遠,種類較多,其中尤以“火燒心”為極品。
製作工藝為手工製作,製作工具為大小鐵錘、鐵砧、剪刀等。
中文名
太平府銅壺
製作工藝
手工製作

太平府銅壺技藝技藝

當塗縣製作紫銅壺起始於唐中期。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自採石渡江取太平路(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後,當塗紫銅壺即冠以“太平府”三字,稱“太平府銅壺”。
“太平府銅壺”工藝獨特,將七、八釐米厚的銅板憑千錘萬錘打成不足0.3釐米厚的薄銅片,輕、重都要求十分嚴格。
根據圖樣裁剪、成型,一絲不苟,燒焊、拋光都非常精彩。“太平府銅壺”既可製成容量達百公斤以上的特大件,也可製成玩於股掌之間的袖珍型,規格和造型可隨心所欲。
當塗素以盛產紫銅壺而聞名於世。民國初年,江南蕪湖舉辦銅壺展評,“太平府銅壺”憑其優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藝位居榜首,其純手工製作工藝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 

太平府銅壺技藝傳承人

張恆興,男,1944年元月生。自幼隨父學藝,對於銅藝非常感興趣。57年隨父進紅銅小組。
在工作中一面跟父親學藝,一面對銅工藝有所研究。
其銅壺技藝工藝獨特,品種繁多,將七、八釐米厚的銅板憑千錘萬打成不足0.3釐米厚的薄銅片,輕、重都要求十分嚴格。
根據圖樣裁減、成型,一絲不苟,燒焊、拋光都非常精緻。
有達百公斤的大壺,也有隻存杯水的小件。有弧形壺、直線形壺,也有用於茶道表演的長咀壺。
60年代給安徽合肥稻香樓賓館做菊花鍋,也給當塗清華池作銅獅等工藝品。
因此,所製作的各種工藝銅器具不僅實用,還可以收藏,有着近50年的製作各種銅工藝技術經驗。
1994年國際吟詩節舉行的茶道表演特邀張恆興製作的銅壺參加表演,深受好評。 2006年12月取得工藝美術師職務任職資格證書。 [2]  2009年入選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3] 

太平府銅壺技藝面臨失傳

後繼無人面臨失傳
目前擺在張恆興店裏的有18把銅壺,其中有一般的銅壺,還有長嘴壺、火鍋、銅鍋等。這些銅壺都是張恆興
1986年左右製作的,之後,因為店面拆遷等原因,張恆興沒有繼續制壺。讓張恆興真正感到危機的是,
2006年12月他突發腦溢血中風,病癒之後,他的右邊身體便無法正常活動,製作銅壺也就無法完成。
2007年,太平府銅壺成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縣裏拿了1萬元,將他家的這間門面房改造成“太平府銅壺店”。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