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子鳳仙花

鎖定
太子鳳仙花(Impatiens alpicola Y. L. Chen & Y. Q. Lu)鳳仙花科,鳳仙花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30釐米,無毛。莖多分枝。葉短柄互生,硬紙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花柄細,花黃色,翼瓣無柄,唇瓣斜漏斗形,種子狹卵形少數,有黑色突起。 [1]  該種分佈中國四川。生於林緣潮濕處,極易成活。
該花花形奇特,開花時間長,古代即已經關注其觀賞價值。
(概述圖參考:中國自然標本館 [2] 
中文名
太子鳳仙花
拉丁學名
Impatiens alpicola Y. L. Chen & Y. Q. Lu [5]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杜鵑花目
鳳仙花科
鳳仙花屬
太子鳳仙花
命名者及年代
Y. L. Chen et Y. Q. Lu,1990.
保護級別
IUCN,無危(LC)

太子鳳仙花形態特徵

太子鳳仙花
太子鳳仙花(5張)
一年生草本,高20-30釐米,無毛。莖多分枝。葉互生,葉柄短,長可達2釐米,葉片卵狀橢圓形,長2-4釐米,寬1-2釐米,頂端鋭尖,基部狹楔形,有具柄小腺,邊緣粗鋸齒,有小尖頭,兩面無毛,側脈5對。
花梗多數,1.5-2釐米長,(2) 3-4花,花柄細,長約1釐米,基生一苞片,苞片鑽形。花黃色,寬1.5釐米,長1.8釐米。側生萼片2枚,小,綠色,長2.5毫米,寬2毫米,基部楔形或稍凹陷;旗瓣小,卵圓形,長5毫米,寬4毫米,背部中脈單峯狀突出,綠色;翼瓣無柄,長1.8釐米,基部裂片小,斜卵狀,長約4毫米,寬2-3毫米,上部裂片寬斧形,頂端下背部具缺刻,背耳無或不明顯;唇瓣斜漏斗形,長1釐米,基部漸尖為細長彎曲的距,口部平展,稍鈍,寬達0.8(0.9)釐米。花葯小而鈍。花絲長而扁平。子房直立,細。蒴果紡錘形,種子少數,常4-5枚。種子長約3毫米,寬1.5毫米,狹卵形,有突起,黑色。

太子鳳仙花近種區別

該種與短喙鳳仙花Impatiens rostellata Franch.)相似,但花較大,常3 (-4) 花,旗瓣相對小,基部裂片及花葯均微小,可以區別。 [1] 

太子鳳仙花產地生境

該種分佈中國四川(峨眉山)。海拔2800-2900米。

太子鳳仙花生長習性

該種極易成活,民間栽培非常普遍。明代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組織編寫的《救荒本草》中收錄鳳仙花曾雲“人家園圃多種,今處處有之”。《廣羣芳譜》中亦云“人家多種之,極易生。二月下子,隨時可再種。即冬月嚴寒,種之火炕,亦生苗”。 [3] 
其果實很特別,成熟果實稍遇外力便彈裂開來。噴灑出去的種子,散落於周圍,第二年就會長出一顆一顆的鳳仙花,以此“擴充地盤”延續後代。 [3] 

太子鳳仙花病蟲防治

太子鳳仙花斑點病

為害症狀:斑點病主要為害葉片。初生黃色小斑點,漸向四周擴展為圓形病斑,大小2~5mm。後病斑中央呈淺褐色或灰白色,邊緣褐色略隆起,—亡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菌如從葉尖或葉緣侵入,致葉尖枯死,葉緣焦灼。
發病特點: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雨水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方法:⑴及時清除病落葉。⑵必要時噴灑40%百菌清懸浮劑500倍液或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4] 

太子鳳仙花白粉病

為害症狀:主要為害葉、莖和花。葉片染病 菌絲體生在葉兩面,形成白色放射狀圓形氈狀斑片,後來相互融合形成大片,病斑上佈滿白粉。秋末,病部產生黑褐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子囊殼。莖、花染病產生與葉片類似的症狀。近年該病發生普遍,5-9月均可發生,受害嚴重的造成植株衰弱,葉片變黃提早枯死。
發病特點:病菌以閉囊殼在病殘枯枝葉中越冬,翌年夏季產生子囊孢子,成熟後隨風雨飛散傳播,侵染葉片。發病後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
流行動態:氣温適宜,空氣潮濕時,病菌大量繁殖。該病包頭7-9月發生、河南5-6月及10-11月發生,浙江多發生在9-10月間。通風不良,發病重。
防治方法:⑴秋季蒐集枯枝落葉,集中燒燬。⑵精心養護,鳳仙花屬長日照花卉,每天日照時間12小時以-上,有利於形成花芽,日照時間長,有利於增強抗病力。⑶發病初期噴灑5%多硫化鋇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達科寧懸浮劑600-7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對三唑酮產生抗藥性的地區,改用12.5%腈菌唑乳油3000~3500倍液、40%福星乳油7000倍液。 [4] 

太子鳳仙花主要價值

該花花形奇特,開花時間長,古代即已經關注其觀賞價值。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