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和村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丙麻鄉太和村)

鎖定
該行政村隸屬 隆陽區 丙麻鄉,位於鄉政府以東15公里處,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市、區) 公里。東與小寨相接,南與老南窩大洞山、新南大錐慄樹接壤,西以鏈子橋為界,北與阿貢田犁笆樹相連。轄裏大寨、麥地窪、太和街、外大寨、小松坡等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户 347 户,有鄉村人口1485 人,其中農業人口 1483 人,勞動力 774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750 人。
中文名
太和村
所屬地區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丙麻鄉
地理位置
鄉政府以東15公里處
面    積
13.6 km²
氣候條件
年平均氣温 18.00 ℃
人口數量
1485 人
海    拔
1,680.00 米

太和村村情介紹

全村國土面積 13.60 平方公里,海拔 1,680.00 米,年平均氣温 18.00 ℃,年降水量 1,380.00 毫米,適合種植 烤煙、核桃、蠶桑、苞谷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1,577.00 畝,人均耕地 1.1 畝,林地 16,252.00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271.00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174.00 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1]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五通分別是通水、通電 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 41 户通自來水,有 306 户飲用井水,有 306 户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問題。有347户通電,至今還沒有農户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户 209 户;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 233 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 150 户(分別佔總數的94.33%和43.2%)。

太和村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577.00 畝(其中:田592.00 畝,地 985.00 畝),人均耕地 1.06 畝,主要種植 包穀烤煙蠶桑 等作物;擁有林地 16,252.0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70.0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38 畝,主要種植 蠶桑、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200.00 畝,其中養殖面積 0.00 畝;草地 0.00 畝;荒山荒地 471.00 畝,其他面積 1,900.00 畝。全村無礦產資源。

太和村基礎設施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 路;進村道路為 土路 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路面 ;全村至今未有汽車和農用車,有拖拉機 14 輛,有摩托車20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400.00 畝,有效灌溉率為2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400.0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27 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户 5 户;裝有太陽能農户 2 户;建有小水窖 41 口;還未開始“一池三改”工程。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全部自然村已通電、通路、電視;、電話,但還未有自然村通路燈。5個自然村都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問題。該村農户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3 户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15 户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329 户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太和村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89.00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161.00 萬元,佔總收入的56%;畜牧業收入 79.00 萬元,佔總收入的2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716 頭,肉牛 45 頭,肉羊 57 頭);全村沒有漁業產業收入;林業收入 10.00 萬元,佔總收入的3.4%;第二、三產業收入 20.00 萬元,佔總收入的6.9 %;工資性收入 18.00 萬元,佔總收入的6.2%。農民人均純收入 1,174.00 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業、養殖業 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18.00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55 人(佔勞動力的 %),在省內務工 40 人,到省外務工 15 人。

太和村人口衞生

該村現有農户347户,共鄉村人口1485人,其中男性745人,女性740人。其中農業人口1483人,勞動力774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47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衞生所, 距離村委會衞生所0.50公里,距離鎮衞生院15.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户347户。 [2] 

太和村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34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577.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太和村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基礎設施差,道路交通條件差,雨季通車困難2、缺乏資金。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發展經濟林果2、壯大蠶桑產業,3、發展養殖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