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龍村

(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下轄行政村)

鎖定
天龍村,別名天龍屯堡、飯隴鋪,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平壩縣西南面,村域面積6.77平方千米。 [1-2] 
天龍村境內地貌以溶岩—侵蝕丘陵谷地組合為主,“一河通貫、四山拱衞;得水藏風、街巷通衢”的山水格局和軍事防禦特徵明顯的街巷格局頗具特色,村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台山伍龍寺和具有大明遺風的屯堡文化旅遊資源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地戲(安順地戲)。 [1-5] 
2014年11月17日,天龍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6] 
中文名
天龍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
村域面積
6.77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明代
主要產業
旅遊業、農業
主要景點
伍龍寺
保護級別
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別    名
天龍屯堡、飯隴鋪

天龍村村落歷史

春秋時期,天龍鎮天龍村屬牂牁古國。
戰國時期,隸屬大郎國之夜郎邑。
秦統一中國,推進郡縣制,屬象郡所轄夜郎縣。
漢武帝時期,具屬牂牁郡夜郎縣。
三國時期,隸屬牂牁郡並渠縣。
隋統一南北朝,全國分為一百九十郡,牂牁郡居其內,烏蠻爨氏盧鹿部佔據夜郎縣,其後,謝氏收復夜郎之地屬謝番,時具屬賓化縣。
唐貞觀四年(630年),置望江縣,隸屬剡州。唐中葉後烏蠻羅氏強盛,俱屬羅氏鬼國,實為羈糜小州,於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歸附唐中央,唐會昌以後受普里部控制。
宋改道為路,夔州路轄下紹慶府,領有貴州境內四十九羈縻州,依屬普里部。
元憲宗七年(1257年),羅氏普里、普東兩部歸附元朝,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普定路置其地為普定府,治所在今楊武鄉,隸屬雲南省曲靖司。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屬水西宣慰司,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普定府改名為羅甸安撫司,隸屬四川行省,後改隸湖廣行省,第二年又改隸四川行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撤羅甸安撫司,復普定府,隸屬雲南省曲靖宣慰司。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改普定府為普定路,仍隸曲靖宣慰司。
明洪武年間,為防止元朝殘餘勢力和土司勢力再次反叛,朱元璋採取“屯田戍邊”的政策,建立“衞所制度”,在滇黔古驛道兩側產糧區和關隘廣設“屯堡”,派軍士屯墾駐防,“三分操備七分種”。按照明軍規定屯田將士帶家眷,這些徵南將士的家眷們自願和被迫加入了屯田的行列。天龍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自然村落,為古代滇黔要衝和整治經濟文化交匯中心,在歷史上擁有較高的軍事及經濟地位。明洪武五年(1372年),普定路女總管適爾歸附明朝,明中央置其地為土知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命安陸候吳復擇地於阿達卜寨建城(今安順城故址),翌年建成,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建貴州都司,2月在今城關鎮下頭鋪建站名沙作站,以罪囚供役使,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設平壩衞,上隸貴州都司,轄區內地廣人稀,除隨軍南征留駐人員外,詔準從湖廣等地抽丁,編為屯軍加以充實。平壩衞屯軍5400户籍,分置為五所(千户所)、列五十屯(堡),所置千户所管理,屯堡置百户管理,現天龍鎮內屬後所管理,設飯隴鋪。
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置雲貴總督,半年駐安順,半年駐曲靖。清康熙十年(1671年)改普定衞為普定縣,為府附廓城,縣與府同城而治。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安順軍民府為安順府,設普定縣、安平縣、鎮寧州,隸屬安順府。現天龍村設塘兵五個,馬兵一名。建置一直延續到清末。
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貴州宣告獨立,成立貴州大漢軍政府。
民國三年(1914年),安平縣改名平壩縣,列為二等縣隸屬貴州都督駐安順黔西道(又稱貴西道)。民國十二年(1923年),廢除道制,各縣隸屬於省(時稱省政府)。民國十年(1921年)推行區、保、甲、排制,平壩縣分為中、東、西、南、北五區,各區又分小區。現天龍鎮屬西區。民國十六年(1927年),天台山寺大興土木,住持僧本安率眾僧大規模擴建該寺,稱伍龍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平壩縣分屬6區9鎮75鄉636閭3267鄰,轄區分屬第四區、第五區。其中天龍鎮(當時稱飯隴鋪)屬第四區,轄現天龍村和山背後村新場組,共兩個村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平壩屬省駐安順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三年(1937年),調整督察區,平壩劃屬省直轄區。
1949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兵團17軍偵察營從安順進攻平壩,解放平壩,天龍解放。平壩縣保留民國末14個鄉鎮的劃分,天龍鎮依屬三區。
1950—1952年,天龍鎮下轄天龍鄉、官忠鄉、樂平鄉、白雲鄉四鄉(鎮),天龍村屬天龍鎮管轄。
1953年,第一次普選建政時,調整行政區劃。天龍三區轄十三個鄉,同年底,二官鄉併入樂平鄉。
1956年7月,調整區劃,實行平壩縣性的並鄉。第三區天龍、天台兩鄉合併(與黨史不一致),經過劃撥,合併,平壩縣為5區26鄉(鎮),天龍區轄8鄉。
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思想影響下,在平壩縣143個高級社的基礎上建立16個人民公社,天龍公社為樂平區英勇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平壩縣建立5個大公社,大公社以下以原鄉(鎮)為基礎改為32個管理區。樂平大公社分4個管理區:樂平公社下設高田管理區、青莊管理區、天龍管理區、補隴管理區、架布管理區。
1961年,撤銷以區為單位建立的大公社,復於區公所的建置;樂平區(原樂平大公社)分為個公社轄區,天龍公社轄天龍村三個大隊、天台、雙硐、打磨、新泉、新場共八個大隊。
1984年,平壩縣將5區1鎮、27個公社改建為1個區級鎮、2個張級鎮、13個鄉,12個民族鄉,而區劃不變,全鎮將天龍村三個大隊合為天龍村,其餘為行政村,新泉村更名為蘆車壩村,新場大隊、山背後、雞窩山組、大山壩合為山背後村。
1991年12月,平壩縣人民政府下達“關於建鎮並鄉撤區及行政區域變更的通知”,在天龍村、天台村、山背後村、打磨村、雙硐村、蘆車壩村的基礎上增加了雷家硐村、高院村、竹林村、二官村、新華村,共十一個行政村。
2004年3月8日,泰國公主瑪哈扎克里·詩琳通一行29人到天龍屯堡古鎮參觀。
2013年,山背後村和天龍村合併為天龍村。 [3] 
村落全景 [7]

天龍村地理環境

天龍村位置境域

天龍村位於平壩縣西南面,距省城貴陽約60千米,距安順市府駐地28千米,距平壩縣城10千米。村寨東連天台村、南接天龍鎮背後村、西鄰西秀區石板房村、北面毗鄰西秀區河橋新寨,地理座標約在東經106°12′5″—106°4′29″、北緯26°20′51″—26°25′10″之間,村域總面積6.77平方千米。 [2] 

天龍村地形地貌

天龍村地貌以溶岩—侵蝕丘陵谷地組合為主,海拔在1300—1600米之間。 [1-2] 

天龍村氣候

天龍村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温在14.7℃,日照時數1296小時,無霜期273天,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1-2] 

天龍村水文

天龍村村寨內部有徵定河、黑寨河、后街河流過。 [2] 

天龍村村落格局

天龍村選址理念

天龍村受到中國傳統風水觀“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影響,選址於如封似閉的枕山、環山、面屏的環境,大多“依山不居山、傍水不居岸”,選址在旁近溪河、內有水源、背有靠山、前臨“壩子”的位置。整個村寨選址遵循寨前有可供灌溉的河流,寨中有飲用水源,寨後有靠山,進則可供,退則可守的原則。 [2] 
區位分析圖 區位分析圖 [2]

天龍村空間佈局

天龍村格局“一河通貫、四山拱衞;得水藏風、街巷通衢”的山水格局和軍事防禦特徵明顯的街巷格局最具特色,中街、后街、鄭家巷、將軍巷、九道坎、驛站巷等十數條古街古巷縱橫交錯、順勢依行。
天龍村街巷防禦色彩濃厚,戰時佈局特徵突出,對建築聚集起着組織和駕馭的作用,使屯堡呈現出內外皆封閉的格局。全村由一條主街貫穿,街寬3—5米不等,串聯着門樓、演武堂、驛茶坊、沈萬三後裔故居、家院練兵場以及屯堡名人故居等。主街和支巷將各家各户有機相連,支巷時收時放,從不通透。巷道細長幽深、阡陌曲折且寬窄不一。支巷之間的上方建有相通的空中通道以便往來,每條街巷能單獨或聯合形成整體防禦。 [2] 
民居全景 民居全景 [2]

天龍村經濟社會

天龍村人口

據2020年5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天龍村主要民族為漢族仡佬族,有1265户4420人,常住人口3506人。 [1] 

天龍村經濟

天龍村以旅遊業、農業為主。
據2020年5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天龍村村集體年收入1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8620元。 [1] 

天龍村主要景點

天龍村伍龍寺

伍龍寺鳥瞰圖 伍龍寺鳥瞰圖 [8]
天台山伍龍寺位於天龍村東面,距離村落約2千米,始建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是白雲寺僧卓錫天台,在軍事古城堡的基礎之上依山形地勢建造,伍龍寺集軍事古屯堡建築和宗教建築為一體,形成多重軍事防禦體系,四面山頭之上分別設立有烽火台、瞭望哨,山的四周修建了堅固而高大的城牆,城牆上設垛口,如有敵來犯,可用火炮進行防守。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10] 

天龍村石博館

石博館 石博館 [8]
石博館原為天龍學堂,該建築分為主樓、教學樓、圖書樓、宿舍樓及伙房等,主樓為禮堂建築,石牆體,屋面蓋石瓦;主體教學樓兩幢,石牆體,石板蓋頂,木架結構,窗户紋樣為冰裂紋,暗喻“十年寒窗”;圖書樓為多稜形,石牆體,瓦蓋屋面,形狀似古堡,上下兩層;校門為石牌坊式建築。 [8] 

天龍村陳藴瑜故居

陳藴瑜故居建築面積193平方米,為穿鬥式懸山頂石板蓋頂的一樓一底石木結構建築,正房較兩廂略高,面闊5間,進深2間,廂房面闊3間,進深1間。正房前有60餘平方米的天井,右側依次為碓房、磨房、牲口圈和廁所。左廂房與小街相鄰,朝門開於左廂中間。故居朝門呈“八”字形,為料石壘砌。上5級石梯進朝門,經過廳堂、穿格扇花門、進天井。朝門門楣懸掛蔣介石題書“忠烈可風”木質髹金匾額,門樓原垂吊8根透雕垂花柱,風檐板下有“壽”字紋風窗。朝門兩側石牆上砌有幾個狹長形石窗,集觀察瞭望、射擊、通風采光之功能於一體,該民居屬典型的屯堡民居。 [8] 

天龍村老演武堂

老演武堂位於天龍村后街新井右前側。是一座繼承了江南傳統民居風格的典型屯堡四合院,此房由原房主鄭炳蘭始建於民國十年(1921年),坐東南向西北,佔地面積676平方米,為一正兩廂一照壁的石木結構懸山頂三層建築。正房七間,左、右廂房各三間,天井一個,照壁一堵。天龍屯堡旅遊興起後,這裏被闢為地戲表演場所,人稱“演武堂”。 [2] 

天龍村四世同堂老宅

四世同堂老宅位於天龍村后街,是一座具有江南傳統民居建築特色的屯堡民居三合院,始建於1920年,坐南朝北,佔地面積305平方米,建築面積235平方米,為一正兩廂一照壁的石木結構懸山頂兩層建築。當年的房主人鄭母鮑老太君青年居孀,含辛茹苦撫孤成立,恪守屯堡人“耕讀傳家”信條,子一輩農耕創業,孫一輩讀書出名。鮑老太君九十大壽時獲貴州省省主席平剛撰壽聯一付,書法家任可澄書“萱圍春靄”壽匾一塊,第四、五代考學、工作者近三十人。 [2] 

天龍村毛氏大宅

毛氏大宅位於天龍村中街苑子頭。當地人稱“洋房子”。始建於民國三十二年—民國三十五年(1943—1945年),坐西北向東南,佔地面積1190.41平方米,建築面積268.57平方米。為一正兩廂穿鬥抬梁式歇山頂石木磚結構兩樓一底建築。整棟建築既繼承了當地屯堡民居的建築模式,又模仿西方建築風格,為毛祖箴所修。 [2] 

天龍村歷史文化

天龍村地名由來

天龍原名飯籠,21世紀初,天龍的幾位有名鄉儒感覺飯籠鋪的“飯籠”二字不雅,經提議,取天台山的“天”、龍眼山的“龍”二字為村寨之名,這就是天龍屯堡“天龍”二字的由來。 [3] 

天龍村歷史人物

陳藴瑜,天龍鎮天龍村人,曾任過織金、黔西、水城、正安、思南、威寧等縣縣長;國民黨陸軍第8軍102師304團團長,抗戰犧牲,追授陸軍少將軍銜。 [3] 
沈開元,天龍鎮天龍村人,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考入黃埔成都軍校第16期,歷任國民黨税警總團第四團排長、連長、緝私總隊營長、中國遠征軍第38師112團團長等職。 [3] 
王希賢,天龍鎮天龍村大街人,重慶陸軍軍校畢業,到南京、上海等地工作,任軍需職務,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轉業,任過羅甸縣縣長等職。 [3] 
鄭培澤,天龍鎮天龍村人,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曾任過天龍小學校長,參加過遠征軍,建國後任文化教員,1952年病故於邢州。 [3] 
陳榮羣,天龍鎮天龍村人,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貴陽達德中學畢業,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任天龍鎮鎮長兼天龍小學校長,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任貞豐縣、郎岱縣田糧處處長、縣委秘書;1949—1950年任天龍小學校長;後在林卡、槎白、肖家、十字、天台等地任校長職務。 [3] 
鄭培珍,天龍鎮天龍村人,黃埔軍校17期畢業,任工兵營營長,回鄉後擔任過英語教師,2010年故於天龍。 [3] 
鄭培禮,天龍鎮天龍村人,1955年畢業於貴陽師院,曾任安順衞校校長職務。 [3] 
鄭培和,天龍鎮天龍村人,曾任貴州省糧食廳秘書。 [3] 

天龍村祭祀崇禮

天龍村屯堡人還有“逢九上香”的習俗,例如正月初九日、正月十九日、二月十九日,要到廟上焚香化紙、三叩九拜。雙堡海子山每年二月十九日及雲鶩山的正月十九日,各地的太婆、婦女們到山上朝拜,朝山拜佛者多達萬餘人。 [4] 
“七月半”是屯堡人的鬼節,是一家人的祭祀活動。七月初一開始,屯堡人家都要把祖宗牌位掛起來。這種長約五尺寬二尺的祖宗牌位上,寫有從始祖到新近去世的親人名字。每天要在牌位前供奉早、中、晚三餐,每餐都必須點香燃紙,奉請遠在故土的祖先和入黔始祖及已故親人回家過節,直到七月十四日止。是日,把用白紙做成的信封包上錢紙,寫上亡人的姓名及送錢者的姓名,送到村外或河邊燒完,意為給祖先送“錢”。孩童們用南瓜做成“大船”,插上彩旗,點上蠟燭,“放河燈”送祖先返回華東老家。 [4] 
祭祀 祭祀 [4]
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節日中秋節,屯堡人用月餅、糯米耙等供奉“月亮婆婆”。沒有兒子的人家也把這天當作求子佳期,好心人會去偷別人家的一個南瓜送到他家裏,意為送來兒子,這自然會令盼子心切的人家欣喜若狂。而瓜主發覺會假裝大罵,罵即“發”,罵者無心,聽者勿念。九月初九日重陽節,屯堡人家要打糯米耙供奉祖宗,再焚香化紙,然後全家吃耙耙以示過節。 [4] 
“臘八”供灶神,臘月二十三日這天,專門敬灶神菩薩,除了打糯米耙之外,還要買上棗子糖之類來供奉。請灶王爺上天彙報所看到的人間事情時,多向玉帝説好話,以求得上天的寬宥。 [4] 
祭祀 祭祀 [4]
“會口”是指不同的廟會及各路菩薩的祭供日期。多神信仰的屯堡人對各個“會口”虔誠有加。到了“會口”的這天,都要興辦祭祀活動。如“迎汪公”、“迎城隍”、“蟠桃會”、“過河”、“串佛”等,這些活動的目的不言而喻都是敬神為己,求神祈福,驅災避邪,祈求來世。 [4] 

天龍村服裝服飾

屯堡人服飾(鳳陽漢裝)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婦女的衣着和裝扮上。屯堡婦女始終保持長袍大袖腳穿繡花鞋等明代遺風。《安順府志》記載,“婦女以銀索綰髻分三綹,長簪風陽妝也”。天龍村村民一直延續着明代服飾。屯堡婦女身穿着青色或藍色的大襟大袖長袍,系“絲頭腰帶”,後幣長長絲絛,在袖口、衣襟處鑲嵌美麗的花邊。長髮挽髻套上馬尾編織的髮網,插上銀質和玉石髮簪,腕戴銀手鐲,耳吊銀質玉石耳墜,腳穿尖頭平底繡花布鞋,頭圍白帕,一副大明朝江南漢族女子的風韻。 [5] 
服裝服飾 服裝服飾 [5]

天龍村非遺項目

天龍村流傳着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屯堡文化地戲(安順地戲)。 [11-12] 

天龍村榮譽稱號

2005年10月26日,天龍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列入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名單。 [13] 
2007年10月3日,天龍村被共青團貴州省委、省學生聯合會、省志願者協會授予的全省首個“貴州省大學生志願者屯堡文化研究基地”牌。 [14] 
2014年11月17日,天龍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6] 
2016年1月,天龍村被國家旅遊局列入首批鄉村旅遊“千千萬萬”品牌名單。 [15] 

天龍村旅遊信息

  • 交通
天龍村境內有株六複線、滇黔公路、天織公路、貴黃公路和清鎮高速公路貫穿全境。 [7] 
在貴陽客車站或體育館汽車站,乘到安順的大巴,20分鐘一班,30元/人。在“天龍”高速出口下車,步行3千米或乘摩托車10元可至天龍屯堡。也可從安順乘到平壩的中巴,在天龍下,6元/人。也可在平壩下車,乘發往安順的中巴。 [16] 
道路交通規劃圖 道路交通規劃圖 [7]
  • 住宿
天龍屯堡有幾家客棧, 標間大概50元/間。 [16] 
  • 村內導覽
村內導覽 村內導覽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