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目

(明代袁宏道散文作品)

鎖定
《天目》是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創作的一篇遊記。文章記述作者遊覽天目山的過程。開頭對天目山作總體介紹,接着集中筆墨依次寫出天目山的七絕景色,最後依時間順序按遊蹤輕點幾處景物。全文結構嚴謹,對話幽默風趣,言談笑貌歷歷在目,體現了景中有人的特點,同時景物描寫精練、形象,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作品名稱
天目
作    者
袁宏道
創作年代
明代
出    處
袁宏道集箋校
作品體裁
散文

天目作品原文

天目1
天目幽邃奇古2,不可言3,由莊至顛4,可二十餘里5。凡山深闢者多荒涼,峭削者鮮迂曲6;貌古則鮮妍不足7,骨大則玲瓏絕少8,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9:凡此皆山之病10。天目盈山皆壑11,飛流淙淙12,若萬匹縞15,一絕也16。石色蒼潤17,石骨奧巧18,石徑曲折,石壁竦峭19,二絕也。雖幽谷縣巖,庵宇皆精20,三絕也。餘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四絕也。曉起看雲21,在絕壑下,白淨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22,諸山尖出雲上若萍23,五絕也。然雲變態最不常24,其觀奇甚25,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狀26。山樹大者,幾四十圍27,松形如蓋28,高不逾數尺,一株直萬餘錢29,六絕也。頭茶之香者30,遠勝龍井31,筍味類紹興破塘32,而清遠過之33,七絕也。餘謂大江之南,修真棲隱之地34,無逾此者,便有出纏結室之想矣35
宿幻住之次日36,晨起看雲,巳後登絕頂37,晚宿高峯死關38。次日,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39。數日晴霽甚40,山僧以為異41,下山率相賀42。山中僧四百餘人,執禮甚恭43,爭以飯相勸44。臨行45,諸僧進曰: “荒山僻小,不足當巨目46,奈何47?”餘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48,山僧不勞過謙49,某亦不敢面譽50。”因大笑而別51 [2] 

天目註釋譯文

天目詞句註釋

1.天目:山名,古稱浮玉山,在浙江省西北部,分為東西兩支,雙峯雄峙,並多怪石密林。相傳峯巔各有一池,左右相望,故稱“天目”。
2.幽邃(suì)奇古:是説天目山處於偏僻深遠之地,姿態奇特,神貌古老。
3.不可言:無法用言語描述。
4.莊:指的是天目山下雙清莊。相傳梁昭明太子蕭統在西天目讀書,在東天目參禪,曾雙目失明,以東西天目泉水洗眼後復明,故名雙清莊。顛:同“巔”,山頂。
5.可:大約。
6.峭削:像刀削過那樣陡峭。鮮(xiǎn):稀少。
7.貌古:指山的神氣容貌顯得古老,地貌古樸。鮮妍(yán):鮮豔美麗。
8.骨:指山的骨架。這句是説,高大的山很少能給人精巧靈便的感覺。
9.石峻:石頭又高又大。毛枯:草木枯敗。毛:草,這裏指草木。
10.病:缺陷。
11.盈山:滿山。壑:山溝,山谷。
12.飛流:山高坡陡,流水直瀉而下。淙(cóng)淙:流水聲。
13.盈:滿。
14.壑(hè):深溝。
15.縞(gǎo):白色絲織品。
16.絕:絕妙(之處)。
17.蒼:青黑色。潤:光滑滋潤。
18.石骨奧巧:是説山石的骨架結構很巧妙,難以形容。奧巧:透漏巧妙。
19.竦(sǒng)峭:高聳陡峭。竦,通“聳”,高聳。
20.“雖幽”二句:是説天目山中小廟雖然在深山狹谷、懸崖峭壁上,但建築都是精美的。縣,同“懸”,懸掛。庵,指小廟。宇,指小廟的房屋建築。
21.曉:天剛亮。
22.盡:全部。琉璃:光彩奪目的寶石,上釉彩瓷亦稱琉璃。這句是説,整個大地都成了琉璃的海洋。
23.萍:即浮萍。這句是説,雲裏露出的山頭,像是浮萍。
24.“然雲”句:意謂雲的形狀常常變化,各種變化出來的形狀都不能持久。
25.其觀奇甚:他的景象非常奇特。
26.悉其形狀:明瞭雲的各種各樣的形狀。
27.圍:兩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攏起來的長度。
28.蓋:華蓋。
29.直:通“值”,價值。
30.頭茶:第一次採摘的春茶。
31.勝:優於。龍井:一種著名的綠茶,產於浙江杭州附近的龍井一帶。
32.類:像。破塘:浙江紹興地名,以產筍著稱。袁宏道《食筍時方正月》自注説,他的好友山陰人陶石簣“屢稱破塘筍”。
33.清:清爽鮮美可口,與肥甘相對。遠過之:遠遠超過破塘筍。
34.修真棲隱:隱居深山,修心悟道。修真:修心養性,修煉悟道,即指出家。棲隱:即謂隱居。
35.出纏:佛教語,猶出塵,指脱離了人間煩惱的束縛。結室:佛教語,指佛門弟子聚會祈禱吉祥。
36.幻住:天目山上的寺名。為中峯道場,周圍景觀空闊,諸峯奇態,畢供眼前。
37.巳:上午九時至十一時。絕頂:山的最高峯。
38.高峯:天目山上的地名。死關:天目山地名,地形險惡,故名。
39.活埋庵:天目山上的小廟宇,其境幽邃,竹石皆秀。
40.霽(jì):雨後轉晴。這句是説,一場雨後,連續好幾天十分清朗。
41.異:反常,山中温潤多雨,僧見連日晴朗,故以為異。
42.率:全,都。相賀:和尚們認為天晴是好兆頭,所以都來慶賀。
43.執:行。
44.爭以飯相勸:意謂爭着招待作者。
45.臨行:將要離開的時候 。指作者即將離開天目山。
46.“不足”句:意謂跟大人您的眼界很不相稱。不足,不值得。當,相稱。巨目,巨大高貴的眼睛。這是恭維的話。
47.奈何:怎麼辦呢。
48.某等亦有些子分(fèn):我們也有點緣分。某,謙稱自己。些子,一點兒。
49.過謙:和下句“面譽”,都是指天目山説的,意謂不須替天目山過分謙虛,也不須當面誇獎。
50.面譽:當面稱讚。
51.因:於是。 [2] 

天目白話譯文

天目山曲深奇古難以名狀。由雙清莊至山頂,約有二十餘里。大凡山深就多荒涼,尖峭就少迂曲,形狀古樸就乏嫵媚,架勢粗大就不靈巧,以至於山高而水少,岩石險峻而樹枯,這些都是山之缺憾。而天目山到處有溝壑,飛流淙淙,知萬丈白練,此堪一絕。石色清亮,形狀奇巧,石徑曲折,石壁高聳陡峭,此堪二絕。雖山幽崖險,但庵堂廟宇精巧雅緻,此堪三絕。我平素不愛聽雷鳴,而天目山雷聲極小,聽來如嬰兒之啼,此堪四絕。早起看雲,在絕壑下,白雲如棉絮,翻飛浪湧,整一個琉璃海,穿出浮雲的座座山尖就像水上浮萍,此堪五絕。而變化最大的當數流雲,常出奇觀,不是久居山中之人不可能看盡它的千姿百態。山上樹木,大的將近四十圍,松樹的形狀如同傘蓋,高不過數尺,一株值萬餘錢,此堪為六絕。天目山頭遍茶之香遠勝過龍井,筍味與紹興的破塘相似,然清香遠遠過之,此堪為七絕。我想,大江之南,修煉歸隱之地,沒有比此地更好的了,便有了些出世的想法。
夜宿幻住,第二日早起看雲,上午已時登上絕頂,晚宿高峯、死關。次日自活埋庵尋舊路下山。天多日睛朗,山僧以為好兆頭,下山便道賀。山中有僧人四百餘,都恭謙殷勤,爭着勸飯。臨行,幾位僧人説:“荒山僻小,實在不值一看,是否?”我説:“天目山與我們都有些緣分,所以諸位不必過謙,我也不敢溢美。”於是大笑着分別。 [2] 

天目創作背景

袁宏道於萬曆二十五年 (1597) 辭去吳縣令後,進行了一次頗具規模的東南之遊,曾遊天目山,並寫了兩篇遊記。此為第一篇。這篇遊記在袁宏道文集吳郡本中題為“天目一”,在袁宏道文集佩蘭居本中題為“天目二”。 [3-4] 

天目作品鑑賞

天目整體賞析

此遊記突出特色是全景着筆,抓住景物主要特徵,將天目山的奇麗景色、特產等概括為“七絕”,分類逐一描繪,引讀者全面領略天目山優美風光。文章開頭對天目山做了總體介紹,“幽邃奇古”四字是總的特點。“可二十餘里”寫從山腳至山頂的高度。按一般寫法,接下來應以行蹤為序或按景觀分別描述,而此文卻以一段議論插入,用了三組對偶句,概述了諸山的缺陷,用以反襯天目山“幽邃奇古”之美,同時也使文章增添了波瀾。
下面集中筆墨寫天目山的七絕景色。這裏不以遊蹤為序,而是按景物分類描述,文筆清新,富有形象性。寫水,山多瀑布,飛流淙淙,如萬匹白絹,懸於天際,此一絕也。這裏從瀑流之多,色之白,聲之響,狀之奔瀉等幾方面來寫,決無“山高水乏”之缺陷。寫山,山色蒼潤,鬱鬱葱葱,山巒深奧奇巧,山徑曲折蜿蜒,山壁竦峭鬥立,此二絕也。從四個方面寫出山的風采神韻,絕不是“石峻毛枯”的山巒。寫廟,“庵宇皆精”,掩映於幽谷懸崖之上,此三絕也。故此山為“道教三十四洞天”。寫雷,雷聲甚小,若嬰兒啜,此從側面烘托天目山空曠高遠,此四絕也。寫雲,白淨如綿,奔騰如浪,大地如琉璃海晶瑩剔透,眾多山峯湧出雲層,如水上浮藻遊動,此五絕也。這裏運用巧妙的比喻,繪出雲之色彩、動勢,而且還以大地、山峯從側面表現了雲海的動態美、光澤美。寫松,是粗“四十圍”,高“不逾數尺”,樹冠如蓋,與他山之松不同,此六絕也。寫茶筍等特產,茶味香,遠勝杭州龍井; 筍味美,清遠過破塘竹筍,此七絕也。作者以排比句式,比喻修辭法為讀者展現了天目山勝景。面對如此山水,不能不讚譽此是大江之修行隱逸之勝地,於是產生出資結室於茲的想法,此從側面進一步烘托了天目山神采。
在分別描述天目山七絕之後,作者才依時間順序,按遊蹤輕點幾處景物。先寫第一天晚上宿幻住庵,幻住庵是中峯道場,離山腳十幾里路,其景觀空闊、眾多,然而此文僅以“晨起看雲”一筆帶過。然後寫“登絕頂”,晚上又宿高峯死關。第二天,“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對活埋庵亦是一筆帶過。“活埋庵”何以名之,作者未釋,留給讀者思考。最後記述了山僧執禮甚恭,語“不足當巨目”之謙詞及作者對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的詼諧話語,都在點文題“天目”, 至此作結,行文嚴謹。對話的幽默風趣,言談笑貌歷歷在目,體現了作者景中有人的特點。景物描寫精練、形象,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文章起首便寫“山之病”,忽而筆鋒一轉卻托出天目七絕來:不僅水美、石俊、雲奇、樹貴、茶香、筍鮮,甚至連雷聲也如嬰孩呢喃,可見是為揚而先抑了。寫盡天目之美又信筆記遊:“宿幻住”,又宿“高峯、死關”,又自“活埋庵尋舊路”,雖一字不出山之險,卻也令人提心吊膽。及至與山僧對話,非但幽默,而且以天目之子輩論天目,自有一種親切,也使七絕之贊有了來處。 [2] 

天目名家點評

明末陸雲龍《翠娛閣評選十六名家小品》:“標出諸‘絕’,天目便可與雁蕩諸峯爭勝矣。” [2] 

天目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公安(今屬湖北)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歷任吳縣令、順天教授、國子監助教、禮部主事,仕至吏部稽勳郎中。與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覆古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時稱“三袁”。有《袁中郎全集》。 [1] 
參考資料
  • 1.    任訪秋.袁中郎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3-34
  • 2.    夏鹹淳 陳如江.歷代小品文觀止.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45-347
  • 3.    關滿春.試論袁宏道不同時期遊記創作的變化[J].北方文學(下旬刊),2011(8):176-177
  • 4.    羅慶雲 戴紅賢.袁宏道山水遊記異文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19(2):19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