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津市第十九中學

鎖定
天津市第十九中學,原為“旅津廣東中學”,是一所具有100年曆史的老校,也是天津首批歷史名校、和平區重點級學校。位於天津市和平區河北路30號。
中文名
天津市第十九中學
創辦時間
1920年
辦學性質
公立中學
現任領導
盧冬梅(校長) [4] 
校    訓
勤勉、自立、尚公、愛羣
所屬地區
中國天津
原    為
旅津廣東中學
現有教職員工
144人
位    置
天津市和平區

天津市第十九中學學校簡介

天津市第十九中學 天津市第十九中學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144人,其中高級教師35名,中級教師69名。學校有理化生實驗室各二個,計算機房、語音室、專用音、美教室各一個,可容納200餘人的大階梯教室一個。電教導播室、電教資料室、電子備課室、微格教室等構成了學校電教中心。電教中心可向每個教室播放12套節目。
十九中學從校情出發,充分開掘老校的潛能,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合格加特長”(即思想品德,文化基礎知識,身心健康合格,有某一方面專長)人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闖出了一條獨特的辦學之路。
十九中學堅持科研先導,創新發展;優化教學,提高質量;德育為首,注重實效。近幾年我校教育教學工作一步一個台階,處於逐年上升的趨勢,在98、 99中考中,總均分和及格率均超和平區均分和及格率,名列國辦普通校前茅。有40%學生以600分以上高分升入區級以上重點高中,受到同行和上級領導的好評。
天津市第十九中學,坐落於天津市和平區河北路30號,其前身為旅津廣東籍先賢於1921年籌資創辦的“旅津廣東中學”。簡稱廣東中學,迄今已有90年的歷史。1952年12月改名為天津市第十九中學。2006年被天津市教委批准為天津市首批歷史名校。學校歷史悠久,辦學傳統優良,是一所學生愛戴、家長信賴、社會滿意的國辦優質初中校。學校佔地面積近14畝,2008年,歷史名校改擴建工程啓動,新增面積5001平米,總建築面積達到12000多平米,有綜合樓、教學樓、實驗樓各一座。配有體育館、閲覽室、大型會議廳、演播室、網管中心,和地下停車場,有設備先進的理化生實驗室、計算機房、音樂和舞蹈多功能室、美術教室,每間教室均配備了多媒體網絡教學設備。 學校現有24個教學班,共計1000多名學生,在崗教職工115人。學校傳承着“勤勉、自立、尚公、愛羣”的校訓,“誠信、嚴實”的校風,“嚴謹、博學、愛生、奉獻”的教風,“勤奮、尊師、好思、創新”的學風,積澱了深厚的校園文化。 學校領導始終堅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學校的一切工作,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堅持激勵、成功和拇指教育,走“規範加特色”辦學之路,育“合格加特長”有用之才,即以興趣激發愛好,以特長帶動全面,以特色促進發展;堅持“主動參與,精講精練,分類提高”的教學策略,實行教育“七優先”,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強化教育教學管理,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

天津市第十九中學發展簡史

天津市第十九中學,原名“旅津廣東中學”。初建成時借用廣東會館上課,民國十一年(1922年)遷至原法租界26號路(今和平區濱江道),1956年7月遷至和平區河北路42號(今河北路30號)現址。學校佔地9138平方米,建築面積8372平方米。
早在民國九年(1920年)夏,廣東會館董事長陳祝齡,廣東音樂會會長麥次尹等議設天津私立旅津廣東學校,以利鄉人子弟入學。幾經籌劃,借廣東會館為校址開辦半私塾式小學。因同鄉多寓居英法租界,民國十年(1921年)在法租界購地3畝修建校舍。民國十一年(1922年)遷入後,設初小、高小,後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民國十五年(1926年)設初中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高中部,民國三十七年(1938年)購買女校校舍(今山西路156號),實行男女分校,並設立理化實驗室,大量購置理化儀器設備。首任校長吳遠基,字幼航,廣東高要人,清末舉人。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該校聘請羅光道為校長,他是一位有強烈愛國思想的、熱心辦教育的事業家。在他任聘期間,廣東中學成為當時天津市一所教學設備比較完善的、兼收男女學生的完全學校。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佔領天津,羅光道校長對日偽政權採取不合作態度,抗拒日偽教育廳發出的親日指令,不組織學生參加日偽當局所謂“勤勞奉仕”(日語譯為“義務勞動”),不規定學生穿“協和服”等,並利用課堂和集會講話的機會,痛斥日本侵華罪行,激發學生抗日愛國熱情。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1月偽教育局取消廣東中學立案,解散校董事會,免去羅光道校長職務。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後,羅光道復任校長。當年月12月,天津學生開展“反甄審”鬥爭,羅光道校長同情和支持學生的政治活動,主動提供學校的小禮堂和教室為全市學生代表開會場所。天津市學生聯合會辦公地點即設在該校。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8日,國民黨政府將羅光道撤職,不久鬱悶而死。
該校有着悠久的革命傳統。廣東中學的地下黨鬥爭,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鬥爭時期就已經開展了,曾參加過著名的“一二九”運動。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學校地下黨不斷髮展壯大,而且還團結了廣大青年,成立了地下民青組織。地下黨組織領導、組織發動學生運動,參加愛國抗日宣傳活動,組織羣眾大會、罷課鬥爭、抗日救亡示威遊行及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參加敬師助學運動,抗議美軍暴行鬥爭。在解放前夕,又組織了迎接天津解放,護校鬥爭等等。解放戰爭時期,廣東中學地下黨員前後共有20名(男14名,女6名)。地下黨支部在艱險的環境下,艱苦鬥爭,壯大自己的力量,打擊敵人,開展了很有效的鬥爭,對我市學運鬥爭起了較重要的作用,用實際行動寫下了光輝的革命篇章。
廣東中學辦學頗具特色:一是選用高水平的師資;二是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三是重視學生品德教育,特別是愛國教育;四是吸取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早年“廣東”與“耀華”、“新華”等校齊名。
原天津市委宣傳部部長謝國祥和天津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崔福泓即為這所學校的校友。
1949年,天津解放時,廣東學校有中小學兩部,男女兩校。1950年夏,市教育局任命孟雪庭、李佩純為正副校長。1952年12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宣佈了接辦私立中小學通知,廣東中學由私立改為公立,改名為天津市第十九中學。
天津十九中學,繼承了老“廣東中學”的辦學傳統,成為一所建築佈局合理、治學嚴謹、校風優良、全面發展、名聞遐邇的新型中學。
該校的校訓為:勤勉、自立、尚公、愛羣。即,學業勤勉,自立自強,崇尚公德,熱愛羣體(集體、社會、祖國)。
“文革”中,十九中學遭到重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重煥青春,步入新的發展時期。
學校現有24個教學班,700餘名學生。教職員工144名,其中高級教師35名,中級教師69名。學校有教學樓、實驗樓各一座,有2000平方米操場。有設備完善、可供高初中同時進行實驗的理化生實驗室6個,計算機房、語音室和專用音樂、美術教室各一個。多媒體網絡教室、電教導播室、電教資料室、電子備課室等,構成了學校電教中心。電教中心控制室可向每個教室播放12套教學節目;計算機輔助教學已逐步進入課堂。
九十年代初,十九中學新教學樓落成時,正值初中生源高峯,根據原和平區教育局領導的指示,十九中學暫停高中招生,承擔了義務教育的重任。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學校領導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合格加特長’”(即思想品德,文化基礎知識,身心健康合格,有某一方面專長)的辦學目標。遵循《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的指導方針,學校領導充分開掘老校的潛能,實施特色辦學。
自95年起,學校創辦了“美術特長班”。 這是該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合格加特長”人才,辦特色校的嘗試。他們選派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教師,組成了“科研攻關”小組,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引進先進的教育理論、教學手段,在無經驗可借鑑,生源不理想的困境中,“美術特長班”實驗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五年中,美術特長班的學生參加全國、市、區舉辦的各種美術、書法大賽。共有303人次獲獎(獲全國獎129人次,市級獎60人次)。1998—2000年,三屆“美術特長班”畢業生均以德、智、體諸方面全優的成績,被高一級美術專業學校錄取。尤其是2000屆“美術特長班”28名畢業生,有21名考入天津市美術中學,7名考入工藝美校。其中,天津市美術中學前六名均被該校學生包攬。學校取得的這一成績,被美術界和社會譽為“十九中學殺出了一批‘黑馬’”。十九中學特色辦學經驗得到了教育界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他們撰寫的《走特色辦學之路,育“合格加特長”人才》經驗型論文,收入了中央教育科研所編輯的《中小學特色辦學100例》一書。
十九中學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團結奮進的教師隊伍。全國教育戰線勞動模範、天津市特等勞動模範郭雅素,歷史學科特級教師陳兆貴等,是這所學校教師的傑出代表。1995年,十九中學被天津市教育局命名為首批“義務教育示範校” 。1996年,十九中學黨支部被中共天津市和平區教育局委員會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同年,中共天津市和平區教育局委員會、和平區教育局、和平區中、小、幼教師獎勵基金會,聯合授予十九中學“敬業、愛生、奉獻”先進集體光榮稱號。
學校現任校長、黨支部書記黃濤同志,是市級優秀德育工作者、市級優秀教育工作者。黃濤同志極富開拓精神,在他的帶領下,學校領導班子團結一心,開拓進取,教育教學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業績。
在新的千年到來之際,天津十九中學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建設搞水平的新型中學,重振老校雄風,是該校的奮鬥目標。

天津市第十九中學公交線路

1、610、611、619、652、818、693、846、860、904、962路都可到達。 [1] 

天津市第十九中學歷史沿革

1920年夏,廣東會館董事長陳祝齡、廣東音樂會會長麥次尹等議設天津私立旅津廣東學校,先借廣東會館開辦半私塾式小學,此為十九中學最早的雛形。
1921年秋,麥次尹先生捐贈地畝,陳祝齡先生首捐鉅款,在今和平區濱江道與陝西路交口處創設了廣東學校,後來定校慶為4月9日。
1922年1月9日,校舍建成。首任校長為清末舉人、廣東高要人吳遠基。
1923年春,為完全小學,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1924年夏,吳因年老退休,校董事會延聘廣東開平人、天津南開大學文科畢業周樹基為校長。
1926年學生增至460人,考慮到畢業生繼續升學的願望,於同年秋開辦初中,至此廣東學校由完全小學發展成為初級中學。
1930年4月,中小學兩部同時成準立案。
1932年,周因故離職,校董事會聘請羅光道先生為中小學校長。
1933年,羅光道決定將廣東學校分為中學和小學兩校,中學部開始招收女生,這在當時可以算作一項創舉。
1937年秋,添設高中部,設立理化實驗室,併購置大量理化儀器設備,僅顯微鏡就有十幾架,成為當時天津市一所教學設備較為完善的完全中學。
1938年,購買女校校舍(今山西路156號),實行男女分校授課。
1940年,有了第一屆高中畢業生。
1944年11月,日偽教育局取消廣東中學立案,解散校董事會,免去羅光道的校長職務。
1945年,日本投降後,羅光道復職。當年12月,天津學生開展“反甄審”鬥爭,羅同情和支持學生的政治活動,主動提供學校的小禮堂和教室為全市學生代表開會場所。天津市學生聯合會辦公地點即設在該校。當時的天津市學生聯合會主席秦肯就是廣東中學的在校學生。
1949年,天津解放時,廣東中學有中小學兩部,男女兩校,共有學生兩千餘人。
1949年秋,廣東中學成立團支部。
1949年12月29日,中共廣東中學地下支部公開領導廣東中學。
1950年,成立校務委員會。
1952年12月23日,廣東中學由私立改為公立,改名天津市第十九中學。
1953年以後,貫徹以教學為中心,加強教研組建設,開展相互聽課,相互學習活動,繼續強調直觀性,開展自制教具活動,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1956年7月,遷址和平區河北路42號[今河北路30號]
天津市第十九中學,坐落於天津市和平區河北路30號,其前身為旅津廣東籍先賢於1921年籌資創辦的“旅津廣東中學”。簡稱廣東中學,迄今已有88年的歷史。1952年12月改名為天津市第十九中學。2006年被天津市教委批准為天津市首批歷史名校。學校歷史悠久,辦學傳統優良,是一所學生愛戴、家長信賴、社會滿意的國辦優質初中校。學校佔地面積近14畝,2008年,歷史名校改擴建工程啓動,新增面積5001平米,總建築面積達到12000多平米,有綜合樓、教學樓、實驗樓各一座。配有體育館、閲覽室、大型會議廳、演播室、網管中心,和地下停車場,有設備先進的理化生實驗室、計算機房、音樂和舞蹈多功能室、美術教室,每間教室均配備了多媒體網絡教學設備。
學校現有24個教學班,共計1000多名學生,在崗教職工115人。學校傳承着“勤勉、自立、尚公、愛羣”的校訓,“誠信、嚴實”的校風,“嚴謹、博學、愛生、奉獻”的教風,“勤奮、尊師、好思、創新”的學風,積澱了深厚的校園文化。
學校領導始終堅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學校的一切工作,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堅持激勵、成功和拇指教育,走“規範加特色”辦學之路,育“合格加特長”有用之才,即以興趣激發愛好,以特長帶動全面,以特色促進發展;堅持“主動參與,精講精練,分類提高”的教學策略,實行教育“七優先”,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強化教育教學管理,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 [2] 

天津市第十九中學所獲榮譽

2020年9月25日,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2020年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