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文系

鎖定
它的研究對象是遼闊空間中的各種天體。通過觀察天體的存在、測量它們的位置來研究它們的結構、探索它們的運動和演化的規律,擴展人類對廣闊宇宙空間中物質世界的認識。
中文名
天文系
外文名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基本特點
依靠觀測是天文學研究方法
分    類
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天體物理
研究對象
遼闊空間中的各種天體

天文系基本特點

主要依靠觀測是天文學研究方法的基本特點。不斷的創造和改革觀測手段,也就成為天文學家一個致力不懈的課題;天文學的發展對於人類的自然觀一直有着重大的影響;各類天體的起源和演化是天文學研究中的一個重大課題。

天文系分類

天文系的研究方向大體有: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天體物理學、射電天文學、空間天文學、天體演化學等。
天文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文化的萌芽時代。遠古時代,人們為了指示方向、確定時間和季節,而對太陽、月亮和星星進行觀察,確定它們的位置、找出它們變化的規律,並據此編制曆法。從這一點上來説,天文學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學學科之一。 仰望天際是人類的基礎行為。 古時候,人們通過用肉眼觀察太陽、月亮、星星來確定時間和方向,制定曆法,指導農業生產,這是天體測量學最早的開端。早期天文學的內容就其本質來説就是天體測量學。從十六世紀中期哥白尼提出日心體系學説開始,天文學的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階段。此前包括天文學在內的自然科學,受到宗教神學的嚴重束縛。哥白尼的學説使天文學擺脱宗教的束縛,並在此後的一個半世紀中從主要純描述天體位置、運動的經典天體測量學,向着尋求造成這種運動力學機制的天體力學發展。

天文系發展歷程

十八、十九世紀,經典天體力學達到了鼎盛時期。同時,由於分光學、光度學照相術的廣泛應用,天文學開始朝着深入研究天體的物理結構和物理過程發展,誕生了天體物理學。 二十世紀現代物理學和技術高度發展,並在天文學觀測研究中找到了廣闊的用武之地,使天體物理學成為天文學中的主流學科,同時促使經典的天體力學和天體測量學也有了新的發展,人們對宇宙及宇宙中各類天體和天文現象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天文學就本質上説是一門觀測科學。天文學上的一切發現和研究成果,離不開天文觀測工具——望遠鏡及其後端接收設備。在十七世紀之前,人們儘管已製作了不少天文觀測儀器,如中國的渾儀簡儀,但觀測工作只能靠肉眼。1608年,荷蘭人李波爾賽發明瞭望遠鏡,1609年伽裏略製成第一架天文望遠鏡,並作出許多重要發現,從此天文學跨入了用望遠鏡時代。在此後人們對望遠鏡的性能不斷加以改進,以期觀測到更暗的天體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1932年美國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轉天線陣觀測到了來自天體的射電波,開創了射電天文學。1937年誕生第一台拋物反射面射電望遠鏡。之後,隨着射電望遠鏡口徑和接收波長、靈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斷擴展、提高,射電天文觀測技術為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二十世紀後50年中,隨着探測器和空間技術的發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觀測進一步從可見光、射電波段擴展到包括紅外、紫外、X射線γ射線在內的電磁波各個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學,併為探索各類天體和天文現象的物理本質提供了強有力的觀測手段,天文學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而在望遠鏡後端的接收設備方面,十九世紀中葉,照相、分光和光度技術廣泛應用於天文觀測,對於探索天體的運動、結構、化學組成和物理狀態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説天體物理學正是在這些技術得以應用後才逐步發展成為天文學的主流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