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山柴胡

鎖定
天山柴胡(Bupleurum thianschanicum Freyn)為傘形科柴胡屬的植物。分佈於俄羅斯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生長於海拔1,700米至2,000米的地區,多生在草坡和石礫堆中,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中文名
天山柴胡
拉丁學名
Bupleurum thianschanicum Freyn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傘形目
傘形科
柴胡屬
天山柴胡

天山柴胡形態特徵

數莖,直立,高50-80釐米,有明顯的縱槽,基部留有殘餘的葉柄,有時帶淡紫紅色,中部以上有稀疏的短分枝,長2.5-7匣米。
葉質厚,綠色泛白,有極窄的膜質邊緣,基生葉線形或狹披針形,長9-18釐米,寬2-4毫米,有5-7條突出的葉脈,頂、端漸尖,基部收縮成長柄,莖生葉狹披針狀至線形,長6-10釐米,寬4-6釐米,下部略收縮,至基部稍擴大,半抱莖,頂端漸尖,有突尖頭,5-9脈;最上部及分枝上的葉較短,披針形,長1-4釐米,寬5-8毫米,9-11脈,下部三分之一處擴大,至基部又收縮抱莖,頂端長漸尖。
天山柴胡線稿圖 天山柴胡線稿圖 [4]
傘輻(3)5-7(15),微呈弧形彎曲,略不等長,長2-4釐米;總苞片2-3,不等大,披針形,長5-17毫米,寬2-6毫米,與上部葉相似,常早落;小總苞片7-9,等大,披針形,長4-7毫米,寬1.5-2毫米,超過花時小傘形花序,與果時小傘形花序等長或略短,頂端漸尖,基部楔形,綠色,草質,3凸出脈,小傘形花序有花15-30,花柄長1.5-2.5毫米;花瓣頂端內捲成盔狀,外面棕黃色,邊緣黃色,小舌片黃色;花柱基棕黃色,較肥厚。花期7-8月。
果實成熟後密集成頭狀,小總苞片緊貼其上,果長橢圓形,深棕色,長3-4毫米,直徑2毫米,稜突出,淺色,稜槽中油管1,合生面2。

天山柴胡生長環境

產我國新疆天山一帶。海拔1700-2000米。分佈於蘇聯
生長於草坡或石礫堆中。 [1] 
生境
生境: 陽坡石縫
海拔下限
1700
海拔上限
2300
是否中國特有
是否引種栽培
人工引種栽培
國外分佈
前蘇聯中亞地區
國內分佈
新疆自治區
[2] 

天山柴胡主要價值

藥用部位:
功能與主治:金黃柴胡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傘形科植物天山柴胡的全草。
功 效:解表發汗,疏肝解鬱。
主 治:用於傷寒病,外感發熱,兩脅脹痛,肝氣不舒,婦人月經不調。
性味歸經:苦,微寒。肺、肝、膽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克。
考 證:始載於《中國植物誌》。

天山柴胡果期

8-9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