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地壇街

鎖定
天地壇街(Tianditan Street)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是濟南市中心城區南北方向道路;北起泉城路,南至黑虎泉西路
中文名
天地壇街
外文名
Tianditan Street
地理位置
濟南市歷下區
起    點
泉城路
終    點
黑虎泉西路

天地壇街線路信息

天地壇街線路交通

濟南公交

站點
Stops
線路
1
天地壇街黑虎泉西路
Tianditan St.
Heihuquan Rd.(W)

天地壇街歷史沿革

農耕社會,人們對天地充滿了敬畏之情,為向其表達自己的崇拜與感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人們通過獻禮的方式來祭祀天地,並在祭祀場所興建廟宇或祭壇。明朝時,這裏就曾建立了祭壇,該街由此而得名。
古時的天地壇街寬約3米,是一條由青石板鋪就的老街道,位於舊城中心的南北軸線上。
天地壇街最早得名於明朝,當時在德王府的正南,街的左右分別興建了山川壇和社稷壇。《歷城縣志》載:“社稷壇:德府前,西壇南向,祀國社稷。山川壇:德府前,東壇北向,祀境內山川、風雨、雷雨、旗纛、城隍諸神。”
明崇禎十二年(1639),清兵攻陷濟南後,天地壇街左右的山川壇和社稷壇被廢除,隨後,到清代,原有祭壇的遺址上興建了許多民居和鋪房,而這條街只留下了天地壇街這個街名。
天地壇街的南街口處,有一個整潔的院落,當年參加辛亥革命的王樂平就曾居住在此處。王樂平逝世後被葬在千佛山東北邊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園裏,當年來遊山祭祀的人都知道他。
王樂平(1884-1930),名者塾,字樂平,山東諸城人。18歲時高中秀才,1906年進入山東高等學堂,後加入中國同盟會。1999年考入山東法政專門學堂。武昌起義爆發後,其與丁惟汾等組織了山東各界聯合會。其熱愛自由,支持學生愛國,曾在國會出任參議院議員、國民會議宣傳特派員、國民黨山東省黨部主任委員等,並對山東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曾先後主編《齊魯日報》,創辦齊魯通訊社,創辦《前進》刊物等。1930年2月,作為改組派負責人的王樂平在上海遇刺身亡,於同年10月安葬於濟南。
為祛除妖魔,保持地方安定,清朝時天地壇街的南頭興建了一所觀音廟。寺廟為二進的主院和一個小旁院,廟門朝東,進出時要經過一道狹長的小衚衕,廟內大殿中供奉着觀世音菩薩。寺廟雖小,卻是香火不斷,善男信女們虔誠上香,祈求菩薩協助人們躲避災難、化解險情、解決温飽問題等難題。1940年,佛教信徒沈淑卿在此創辦了唸佛堂,附近的商人和老年人經常來此唸經做功課,有時還會舉辦小型賑災救濟活動。
舊時升官街上有許多以經營棺木為主的店鋪,而天地壇街的南北兩端也分別有兩三家石材鋪,它們與升官街形成了喪葬業的集聚地。天地壇街的石材雕刻工藝精巧,石材質地好,再加上與臨街棺材鋪的商品組合,此處的石材頗受歡迎,一年之中石頭敲擊聲不斷。踏步於青石板路上,耳中只聞叮叮噹噹的敲打鐫刻之聲,眼中只見各種雕刻精美的石碑與辛勤工作的石匠。一點一滴的雕琢,是石匠們對職業的熱愛,同時也是對逝者的敬重和對生命的尊重。
舊時,天地壇街為人們所熟知,還因為其美味的小吃。在天地壇街上,有一家以經營甜沫和素煎包出名的小飯鋪。行走於天地壇街上,小飯鋪的陣陣香氣撲面而來,飢腸轆轆的行人們禁不住誘惑,大步奔向小小的飯鋪,端起碗來轉着圈喝掉一碗美味的甜沫,配上幾個小小的素煎包,在呼呼噓噓此起彼落的聲音中,享受人間的一派安詳。 [1] 
2021年10月,入選《濟南市第一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