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台粗皮蛙

鎖定
天台粗皮蛙(學名:Glandirana tientaiensis)是蛙科、腺蛙屬的兩棲動物,中國特有種。頭部低扁;吻短,吻端鈍圓,吻稜明顯;鼻孔近吻端;鼻間距略大於眼間距;上眼瞼較寬,等於鼻間距;鼓膜大而明顯,近圓形;舌寬大,後端缺刻深。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略寬扁,末端寬圓,腹面有小的肉墊;掌突3個,橢圓形。後肢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鼓膜;趾間全蹼,均達趾端膨大的基部,關節下瘤明顯;內蹠突長橢圓形,外蹠突小而圓;內跗褶較發達,外跗褶略顯。背腹面皮膚很粗糙,全身滿布大小不等的疣粒。生活時整個背面淺黃褐色;體背有黑色斑點;四肢有青色寬橫紋,趾蹊上有黑斑。頭腹面棕色;關節下瘤和掌突黃色。
天台粗皮蛙生活於海拔100-600米的丘陵地區或山區的較開闊地帶,常棲於流速緩慢的流溪岸邊,白天隱匿在岸邊石隙、泥土下。繁殖期間雄蛙可發出“嘓(guó)、嘓、嘓”的鳴叫聲。該蛙多在夜間捕食,主要捕食溪流附近的昆蟲。每年11月該蛙開始在溪流岸邊的泥土下冬眠。翌年3月甦醒。分佈於中國安徽、浙江。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天台粗皮蛙
拉丁學名
Glandirana tientaiensis
別    名
天台蛙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亞    綱
滑體亞綱
無尾目
亞    目
參差型亞目
蛙科
亞    科
蛙亞科
腺蛙屬
天台粗皮蛙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Chang,1933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3] 
外文名
Tientai Rough-skinned Frog

天台粗皮蛙形態特徵

  • 成體
天台粗皮蛙
天台粗皮蛙(5張)
雄蛙體長44毫米,雌蛙體長51毫米左右。頭部低扁,長、寬幾乎相等;吻短,吻端鈍圓,吻稜明顯;頭頂略向下凹,頰部凹;鼻孔近吻端,位於吻側;鼻間距略大於眼間距;上眼瞼較寬,等於鼻間距;鼓膜大而明顯,近圓形,為眼徑的2/3-4/5;犁骨齒向內斜;舌寬大,後端缺刻深。 [4] 
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略寬扁,末端寬圓,腹面有小的肉墊;指長順序3、4、1、2,關節下瘤和指基下瘤明顯;掌突3個,橢圓形,內掌突分離,外掌突及中掌突部分融合。後肢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鼓膜,左、右跟部不相遇或僅相遇;脛長小於體長之半,足與脛幾乎等長;趾略扁,末端鈍圓,腹面有小肉墊,略膨大而腹側無溝;第三、第五趾幾乎等長;趾間全蹼,均達趾端膨大的基部,關節下瘤明顯;內蹠突長橢圓形,不到第一趾長的1/2,外蹠突小而圓;內跗褶較發達,外跗褶略顯。 [4] 
背腹面皮膚很粗糙,全身滿布大小不等的疣粒;上唇緣、鼓膜、指趾背面上的疣較小,體背部大疣呈長橢圓形,其上有許多小痣粒,無刺;有顳褶,口角處有頜腺;肛周小痣粒密集,股部痣粒呈圓形,脛背面略成縱行排列;體側和體腹面的疣粒扁平,大小較為均勻,比背面的疣粒大一些。 [4] 
生活時整個背面淺黃褐色;體背有黑色斑點;四肢有青色寬橫紋,趾蹊上有黑斑。頭腹面棕色,體及後肢的腹部淺黃色;關節下瘤和掌突黃色。液浸標本疣粒白色。 [4] 
  • 第二性徵
雄蛙體較小,吻略尖;第一指背面有婚墊;有一對咽側內聲囊,聲囊處皮膚鬆弛,無疣粒,呈微紅色;背側有雄性線。 [4] 
相互粘連呈塊狀;卵徑1.0-1.2毫米,動物極深棕色,植物極淺灰色。 [4] 
  • 蝌蚪
體型肥壯。第31-39期蝌蚪全長平均49.0毫米,頭體長19.0毫米,尾長為頭體長的157.8%。生活時背面灰褐色,有深色斑;腹面咽部灰色,腹部灰白色,不透明;尾部淺灰色,尾鰭透明,有許多麻斑。全身有淺黃色的顆粒狀腺體,特別在體側和咽喉部比較集中,液浸後變成白色顆粒。在兩眼角之間有小白點,體背中央常有一縱凹陷,後接尾背鰭。一個後肢芽2.5毫米,頭體長17毫米,尾長38毫米,尾長為頭體長的2.2倍;一個後肢芽7毫米,頭體長18毫米,尾長32毫米,尾長為頭體長的1.8倍;一個後肢長12毫米,頭體長22毫米,尾長35毫米,尾長為頭體長的1.6倍。變態期蝌蚪的四肢橫紋、關節下瘤、掌蹠突及趾蹼都已明顯。 [4] 
蝌蚪吻端鈍圓,眼位於頭側,出水孔在左側,肛管開口於後肢芽之間偏右側;尾肌較發達,上尾鰭略高於下尾鰭,末端鈍尖。口部較小,位於吻腹面,唇部兩側和下居有一排乳突,乳突上有黑色素;唇齒式多數為Ⅰ∶1+1/1+1∶Ⅱ,3列下唇齒中外排唇齒很短,內排唇齒中央有短的缺刻;角質頜弱。變態期蝌蚪唇齒開始脱落,多從上、下唇的外唇齒開始,繼而內排唇齒脱落。一個殘留尾10毫米長的變態者,其體長為19毫米。 [4] 

天台粗皮蛙近種區別

天台粗皮蛙與東北粗皮蛙Glandirana emeljanovi)相似。但東北粗皮蛙的背部疣呈長形,排列較規則;吻端較尖;後肢前伸脛跗關節達眼部,左、右跟部相重疊;無指基下瘤;第四趾蹼達遠端關節下瘤。 [5] 
天台粗皮蛙(左)與東北粗皮蛙(右)

天台粗皮蛙生活習性

天台粗皮蛙生活於海拔100-600米的丘陵地區或山區的較開闊地帶,常棲於流速緩慢的流溪岸邊,白天隱匿在岸邊石隙、泥土下,蛙體顏色與石塊的顏色相近,不易發現。傍晚,小蛙先出現在溪邊,天黑後成蛙陸續從隱蔽場所出來,多分散在溪旁或在露出水面的石塊上。繁殖期間雄蛙可發出“嘓(guó)、嘓、嘓”的鳴叫聲。一般在月光明亮的夜晚,出來活動的蛙較少,而且很易受驚,受驚擾的蛙很快跳入水中,向深處游去,並鑽進石塊底下,或貼伏在水底。該蛙在水底呆的時間較長,待沒有擾動後緩慢遊回岸邊。黑夜間不易受驚,跳躍能力也差。該蛙多在夜間捕食,主要捕食溪流附近的昆蟲,胃內食物有螻蛄蚜蟲浮塵子葉蟬象鼻蟲、蟻類、金龜子瓢蟲蜘蛛、水螞蝗、蚯蚓以及幼小的天台粗皮蛙等。 [4] 
每年11月該蛙開始在溪流岸邊的泥土下冬眠,幼蛙較成蛙入眠較晚。翌年3月甦醒幼蛙首先出現在溪邊,此期絕大多數個體都是前一年完成變態的幼蛙,體長20-30毫米,而成蛙個體較少。此後成蛙數量陸續增加並可聽到雄蛙的叫聲。6月中旬少數成蛙開始抱對,雄蛙緊抱雌蛙胸位。捕捉時,雄蛙仍抱住雌蛙不放。 [4] 
蝌蚪以石塊上的藻類為食,白天隱匿在溪邊石塊下,夜間在石礫間遊動,活動敏捷,稍有驚動立即鑽進石縫。 [4] 

天台粗皮蛙分佈範圍

天台粗皮蛙是中國特有種,分佈於中國安徽(黃山、屯溪、休寧、九華山、青陽等)、浙江(臨安、淳安、開化、金華、東陽、天台、臨海、遂昌、龍泉、縉雲、慶元、建德、新昌、衢州、杭州、龍游等)。 [4] 
天台粗皮蛙分佈圖 天台粗皮蛙分佈圖

天台粗皮蛙繁殖方式

天台粗皮蛙的繁殖高峯是7月中下旬,多個雄蛙的叫聲匯成一片,音調低沉。大部分雌蛙的卵已經成熟,只要輕輕擠壓腹後部,卵即可排出。該蛙一般產卵2000-3000粒。繁殖季節氣温較高,該蛙多在午夜前後產卵,一次產完。產卵場所一般在溪邊流水緩慢處或回水灣內。產卵水域水質清潔,腐殖質少,水温20-25℃,水深10-20釐米,卵黏附在水內水草或石塊上,3-4天后孵化成小蝌蚪,側倒在水底,10天體全長1.3釐米左右。9月5日可發現變態期蝌蚪,其頭體長23毫米,尾長33毫米左右,多數個體口部唇乳突、唇齒、角質頜開始脱落,少數個體已完全脱落,9月中下旬大部分完成變態,並開始登陸。從受精卵至變態成幼蛙,一般需要60天左右。產卵較遲者,10月下旬或11月才能變成幼蛙,有少數蝌蚪需要越冬至翌年春後才能完成變態。剛完成變態的幼蛙體長20毫米左右,已具成體的主要特徵。 [4] 

天台粗皮蛙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9年 ver 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兩棲類)——近危(NT)。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