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俗語)

鎖定
指不勞動就不會有成果,也提示着人們不要去貪便宜,要提高警惕。
中文名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類    別
俗語

目錄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解釋

全世界根本不存在不收取任何費用的午餐。 比喻做什麼事都得付出勞動,不要想着不勞而獲。
同義句是:天上不會掉餡餅。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出處

不明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這句話是西方的諺語,考慮中世紀西方的生活習慣,早餐和晚餐都是簡單吃點,只有中餐才是他們的主餐,所以諺語也用午餐做比喻。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涉及經濟品(Economic good)與非經濟品(non-economic good)得問題,只要是被人需求且稀缺得物品就是經濟品,有價格 。
(2)出自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位愛民如子的國王,在他的英明領導下,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深謀遠慮的國王卻擔心當他死後,人民是不是也能過着幸福的日子,於是他招集了國內的有識之士。命令他們找一個能確保人民生活幸福的永世法則。
三個月後,這班學者把三本六寸厚的帛書呈上給國王説:"國王陛下,天下的知識都彙集在這三本書內。只要人民讀完它,就能確保他們的生活無憂了。"國王不以為然,因為他認為人民都不會花那麼多時間來看書。所以他再命令這班學者繼續鑽研,兩個月內,學者們把三本簡化成一本。國王還是不滿意,再一個月後,學者們把一張紙呈上給國王,國王看後非常滿意地説:"很好,只要我的人民都真正日後有奉行這寶貴的智慧,我相信他們一定能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説完後便重重地獎賞了這班學者。
原來這張紙上只寫了一句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3)這句話出自政治學者杜蘭筆下。他在197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兩大原理,其一是“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原理”;其二是“世上沒有無懈可擊的影響力原理”。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文字記載

這句話出自政治學者杜蘭筆下。他在197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兩大原理,其一是“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原理”;其二是“世上沒有無懈可擊的影響力原理”。
翻閲《貝爾格萊夫經濟學詞典》,見有“免費午餐”條,細閲之下,不禁自覺筆者較早前所寫有關“免費午餐”的文章有“不詳不盡”之弊。事實上,不斷髮現新資料或富有啓迪性的新觀點,正是讀書的樂處。
在香港,“免費午餐”是一個家喻户曉的詞。筆者可以説是第一個將這個詞介紹到香港的傳媒界人。和一般人甚至象牙塔中人一樣,筆者向來以為這句至理名言是貨幣學派大師弗裏德曼所“鑄造”。1997年6月中旬,弗裏德曼前往以色列接受希伯萊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時,與以色列國會財經委員會主席路年思言談甚歡。路年思説,猶太教教義可用“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個字概括之,其餘都是次要;他請弗裏德曼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其經濟學精義,弗裏德曼脱口而出:“世上沒有免費午餐——是我的經濟理論的全部,其餘只是枝節!”弗裏德曼著作等身,見識精深博大,而竟用這幾個如此淺俗的字概括他的學説,可見這句話含意之深。
其實,在此之前,“免費午餐”已是弗裏德曼的“招牌貨”。他於1972年出版的雜論集《一個經濟學家的抗議》在1975年再版時,已改名為《世上沒有免費午餐這回事》(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上述種種,令筆者得出這句話是弗裏德曼所“發明”的結論。
但是,近讀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大衞·波雲的《經濟結構術》(《Economic Statecraft》,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發現原來這句話出自政治學者杜蘭筆下。他在197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兩大原理,其一是“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原理”;其二是“世上沒有無懈可擊的影響力原理”。
至此,我們當知道“免費午餐”並非弗裏德曼所創。不過,弗裏德曼名氣大,杜蘭亦只好讓位了。而且事實上,對於此一“原理”的推廣,弗裏德曼是功不可沒的。
一如大家所知,社會上任何低於市價的商品及服務,都是政府用納税人的錢津貼的——享受“免費午餐”的“普羅大眾”,亦因為被抽間接税而作了貢獻——而由於派發“免費午餐”的行政費用特別高,“免費午餐”其實是十分昂貴的!
可是,據替《貝爾格萊夫》寫“免費午餐”詞條的作者的考證,“免費午餐”一詞始見於19世紀,當時的酒吧和客棧,為了吸引客商光顧,紛紛在門外張貼廣告,以“提供免費三文治和零食”為招徠;但顧客若只吃三文治而不“買醉”,很快就發現不能照字面解釋來理解這句廣告。不買飲料只索取三文治的人,毫無例外被“拋出門外”。顯而易見,“沒有免費三文治”,是“沒有免費午餐”的“前身”。
正式用上“免費午餐”這個詞,始於1933年美國“新政”時期,為保守派政客和評論家所創用。比如著名評論家孟肯和以寫《經濟學入門》而享盛名的經濟評論家亨利·赫列特,在著作中就多次用“免費午餐”來形容社會福利事業,以説明福利其實十分昂貴。眾所周知,政府本身不能創造財富,政府費用必須靠抽税而得。換句話説,政府推行福利政策的資金來源,都由納税人奉獻,而執行福利政策又形成了龐大的政府架構,這就是免費福利成本高昂的根本原因。
到了越戰期間,主張強迫徵兵制度的人,認為適齡學子有義務應徵,這是他們接受免費教育的回報。“天下沒有免費午餐”,便是接受免費教育且認為教育真的免費的學子所應接受的現實。
越戰結束之後,“免費午餐”一詞漸漸無人提及。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期,當時流行在T恤上印上一句時髦口號,“免費午餐”這句話逐漸被商人看中。不過,若非佛利民在《新聞週刊》的專欄上反覆分析天下根本沒有“免費午餐”這回事,“免費午餐”是不可能如此流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