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大
- 拼 音
- dà、dài、tài
- 部 首
- 大
- 五 筆
- DDDD
- 倉 頡
- K
- 鄭 碼
- GD
- 筆 順
- 橫、撇、捺
大字源演變
編輯指事字。在圖形文字裏面,“大”(圖A)是一個張開手腳頂天立地的人的形象。這個象形字在甲骨文(圖B)裏面,已經瘦化了人頭,瘦化了肢體,變為線條化。在金文(圖C)裏面,又以肥筆(寫得比較粗重圓大)大致上恢復了人的形象。到了秦代小篆(圖D)階段,字的形體便已訛變到只見人頭、手和特長的兩腳,不見人的軀體了。至於漢隸(圖E)時,又進一步把字體從線條化演變為筆畫化,人的兩手已變成一橫,頭頸和雙腳已變為一撇一捺。最終發展成為今天的楷書“大”字。
六朝以前,沒有“太”字,“大”即是“太”,古音也讀“大”為“太”,如“大守”、“大上”、“大後”,亦即“太守”、“太上”、“太后”;六朝以後才另造“太”,把“大”和“太”兩字的形、音、義區別開來。
“大”的本義,原是在數量、面積、容積等方面與“小”相對的概念,後來才引申出“範圍程度深廣”(如“大幹一場”,“大鳴大放”)、“年輩較長”(如“老大”、“大爺)和“再”(如“大前天”)等意義;又作為敬詞來使用(如“大作”、“大帥”)。
[2]
[7]
大詳細釋義
編輯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dà | 形容詞 | 形容體積、面積、數量、力量、規模、程度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 | big;large;great | 《韓非子·二柄》:古田常上請爵祿而行之羣臣,下大斗斛而施於百姓。 | 大樓;大樹;大水 |
年輩較長或排行第一的。 | senior;eldest | 漢樂府《孤兒行》: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 | 大宗;大嫂;大哥;大姐 | ||
重要,重大。 | important;main | 諸葛亮《出師表》: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 大趣;大權;大人物 | ||
德高望重的。 | be of noble character and high prestige;with great virtue and high prestige | 《莊子·秋水》: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 大操;大賢; | ||
超過一般。 | heavy;strong;loud | 《世説新語·賢緩》: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貧。 | 大志 | ||
學識淵博的。 | be learned;have great learning | 《孟子·盡心上》: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 | 大匠;大家;大師 | ||
規模大。 | general;main;major | 《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乃置酒大會賓客。 | 大手術;大反攻;大會 | ||
性質嚴重。 | serious | 《世説新語·政事》:欺君不忠,母病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 | |||
尊稱對方的事物。敬語。 | your | 大作;尊姓大名 | |||
用在時令、時間或節日前表示強調。 | 大白天;大清早 | ||||
副詞 | 達到很廣範圍或很高程度,大肆。 | greatly;fully | 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約以連兵大舉。 | 大吃一驚;大大增加 | |
很,太,非常。 | very | 《荀子·非十二子》: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順。 | 不大好;不大舒服 | ||
經常,加“不大”則表示不經常。 | not often | 不大吃麪;不大回家 | |||
前天或後天的前一天或後一天。 | further ahead or behind | 大前天;大後天 | |||
名詞 | 大人。 | adult;grown-up | 《世説新語·賞譽》:劉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 | ||
大小。 | size | 《世説新語·尤悔》:今年殺諸賊奴,當取金印如斗大。 | |||
〈方〉∶父親。 | father | 大大 | |||
〈方〉∶指伯父或叔父。 | uncle | 三大 | |||
用於某些大學的簡稱,指大學。 | 北大;廈大 | ||||
姓。 | |||||
動詞 | 長大。 | be brought up | 《世説新語·言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 ||
超過;誇張。 | surpass | 《戰國策·秦策二》:亦無大大王。 | 大話 | ||
尊重;推崇 | 《荀子·性惡》: 大齊信焉而輕貨財 | 大一統 | |||
dài | 名詞 | 用於某些專稱, 如“大夫”、“大王”。 | |||
用同“代”。世代。 | generation | 《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陵家歷大為軍將,世世從軍為國徵。 | |||
tài | 名詞 | 古通“太”。 | |||
古通“泰”。 |
大古籍釋義
編輯大説文解字
【卷十】【大部】
大康熙字典
古文:𠘲。
《唐韻》、《集韻》、《韻會》:徒蓋切。《正韻》:度柰切,並音汏。小之對。《易·乾卦》:大哉乾元。《老子·道德經》: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莊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謂大。《則陽篇》:天地者,形之大。陰陽者,氣之大。
又初也。《禮·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注:日初明,擊鼓徵召學士,使早至也。
又徧也。《禮·郊特牲》:大報天而主日。
又肥美也。《儀禮·公食大夫禮》:士羞,庶羞皆有大,贊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賓。注:大,以肥美者特為臠,所以祭也。
又過也。《戰國策》:無大大王。
又長也。《爾雅·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玠。疏:大,長也。
又都大,官名。宋制有兩都大,一提舉茶馬,一提點坑冶鑄錢與提刑序官。
又措大,士也。《書·言故事》:窮措大,眼孔小,與錢十萬貫,塞破屋子矣。
又唐大,弓名,見《周禮·夏官》。
又四大,地、水、火、風也,見《梵書·圓覺經》。
又姓大。廷氏之後,見《風俗通》。
又《集韻》《韻會》《正韻》並他蓋切,音忲。易:大和大極。書、詩:大王大師。禮:大羹大牢。並音泰。
又《廣韻》《集韻》《韻會》並唐佐切,音䭾。杜甫《天狗賦》:不愛力以許人兮,能絕目以為大。
又《集韻》《韻會》《正韻》並吐卧切,音拕。猛也,甚也。《禮·童子不衣裘裳注》:鄭康成為大温也。徐邈大音唾。
又葉徒計切,音第。《詩·大雅》:戎雖小子,而式弘大,葉厲泄愒敗。 《正字通》楊慎曰:大無音一駕切者,韻書二十二禡不收。考淮南子,宋康王世,有雀生鸇。佔曰:小而生大,必霸天下。大葉下,古亦有一駕切之音。《説文》: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徐曰:本古文人字。一曰他達切,經史大太泰通。
[13]
大字形書法
編輯大字形對比
大書寫演示
大書法欣賞
大音韻彙集
編輯字頭 | 小韻 | 韻目 | 韻部 | 韻母 | 反切 | 聲調 | 聲母 | 聲符 | |
---|---|---|---|---|---|---|---|---|---|
上古音系 | 大 大 | 䭾 大 | 祭 祭 | 大 大 | |||||
廣韻 | 大 大 | 大 䭾 | 泰 箇 | 泰開 歌 | 徒蓋 唐佐 | 去聲 去聲 | 定 定 | ||
中原音韻 | 大 大 大 | 帶 舵 大 | 皆來 歌戈 家麻 | 皆來開 歌戈開 家麻開 | 去聲 去聲 去聲 | 端 端 端 | |||
洪武音韻 |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大 | 待 拕 泰 大 惰 唾 大 | 六解 十四哿 六泰 六泰 十四箇 十四箇 十五禡 | 皆 歌 皆 皆 歌 歌 麻 | 蕩亥 待可 他蓋 度柰 杜卧 吐卧 一駕 | 上聲 上聲 去聲 去聲 去聲 去聲 去聲 | |||
分韻撮要 | 大 | 大 | 第十四皆解介 | 皆 | 陽去 | 端 |
大方言集匯
編輯◎ 贛語:hai5 tai5
◎ 客家話:[沙頭角腔] tai5 [海陸腔] tai5 [梅縣腔] tai3 [台灣四縣腔] tai5 [客英字典] tai5 [寶安腔] tai3 [客語拼音字彙] tai4 [陸豐腔] tai6 tai5 [東莞腔] tai5
◎ 粵語:daai6
- 參考資料
-
- 1. 語文出版社 編.常用字(2500字)筆畫順序表//語言文字規範手冊.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年04月第4版:114-121
- 2. 陳政.字源談趣.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329-330
- 3. 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26
- 4. “大”的字源字形 .漢典.2015-7-14[引用日期2015-07-14]
- 5. 《通用規範漢字表》(一級字表、二級字表、三級字表) .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引用日期2019-01-07]
- 6. 九泰 .搜韻[引用日期2019-01-07]
- 7. 李學勤 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907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248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238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M]. 武漢:崇文書局, 2010:562
- 11. “大”的詳細釋義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07]
- 12. “大”的説文解字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07]
- 13. “大”的康熙字典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24]
- 14. 劉野 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 第80冊 經部 小學類.長春;深圳: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海天出版社,2005年05月第1版:263
- 15. 清·張玉書,等 編纂.康熙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248
- 16. “大”的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14]
- 17. “大”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14]
- 18. 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11-20]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