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大(拼音:dà、dài、tài)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6]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大”的本義是通過一個大人之形表示抽象的大義,指面積、體積、強度、數量等方面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用作狀語,表示程度很深。“大”還可以加在與對方有關的名物上,表示尊敬,是敬辭。“大”還讀作dài,義同“大(dà)”,用於“大夫”“大王”。 [3] 
中文名
拼    音
dà,dài,tài
部    首
五    筆
DDDD [1] 
倉    頡
K [1] 
鄭    碼
GD [1] 
筆    順
橫、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032) [6] 
平水韻
去聲九泰 [2] 
異體字
統一碼
5927 [1] 
注音字母
ㄉㄚˋ,ㄉㄞˋ,ㄊㄞˋ
筆畫數
3+0(部首+部首外)
國標碼
B4F3
四角碼
4080₀
造字法
指事字
字形結構
獨體結構

字源演變

“大”的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大”的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3]
大小、高低、多少、長短,都是抽象的概念,必須通過一些物象來作比擬,才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祖先便是通過這樣的手法創造了“大”字。
“大”的甲骨文實際上像一個正面站立的人:上身挺直,雙臂展開,雙膝微彎,雙腳張開,正面而立。先民認為,人是頂天立地的萬物之靈,是最了不起、最偉大的,所以,他們就將這個意為“人”的字借用為“大小”的“大”。《説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意思是説:人是與天和地一樣偉大的,所以,古人就用人的形象來表示“大”了。
金文(圖2)、小篆(圖9)字形與甲骨文相同,字形沒有太大變化。至於漢隸(圖10、11)時,進一步把字體從線條化演變為筆畫化,人的兩手變成一橫,頭頸和雙腳變為一撇一捺。最終發展成為今天的楷書“大”字。 [16] 
“大”一直使用的意義是與“小”相對的概念,這是古今一致的,是在某個方面超過常規的狀態,表示“大”。“大”可以用在很多方面,比如可以説“大蘋果”“大西瓜”“大杯”等,《詩經》裏面的“大兕”就是大犀牛的意思,這是從體積、重量、容量上來説的;也可以説“大山”“大河”“大樓”“大塊土地”等,這是從高度和長度以及面積上來説的;還可以説“大風”“大雨”“大浪”“大難”等,這是從強度上來説的;當“大”用到人身上的時候,例如“大人”“大哥”“大嫂”“大爺”“大媽”等,這是偏向於年齡的長幼,年長的人通常會加一個“大”字。而作為稱呼的“大媽、大爺”,往往還含有尊敬的意思在裏面,再比如“大師”“大作”等,尊敬的意味就更明顯。因此在問別人姓名的時候,往往會説“請問您尊姓大名?”這就是一種敬辭。 [15] 
六朝以前,沒有“太”字,“大”即是“太”,古音也讀“大”為“太”,如“大守”“大上”“大後”,亦即“太守”“太上”“太后”;六朝以後才另造“太”,把“大”和“太”兩字的形、音、義區別開來。 [16]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在體積、面積、數量、力量、規模、程度等方面超過通常情況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
big;
large;
great
《詩經·小雅·吉日》:“發彼小豝,殪此大兕。”
漢·司馬相如《子虛賦》:“然在諸侯之位,不敢言遊戲之樂,苑囿之大。”
《水滸傳》第六六回:“城內有座樓,喚做翠雲樓,樓上樓下,大小有百十個閣子。”
大樓;大樹;大水;大眾;大雪;膽大心細雷聲大,雨點小
大小的程度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時有長人巨無霸,長一丈,大十圍。”

年輩較長或排行第一的
senior;
eldest
漢·無名氏《孤兒行》:“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明公定是陶朱公大兒耳!”
大嫂;大哥;大姐;老大;大小姐
重要的
important;main
《易·繫辭上》:“探賾索隱,鈎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三國·諸葛亮《出師表》:“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孟子·梁惠王下》:“大哉言矣!”
大典;大權;大人物;千秋大業
敬辭,尊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
your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大項橐生七歲為孔子師。”
《鏡花緣》第六十一回:“這‘綠香’字,不獨別緻,而且極傳此地之神。這定是紫瓊姐姐大筆了。”
大作;大札;大駕;尊姓大名
時間更遠
further

大前天;大後年
用在某些時令、時間、節假日、天氣情況前,表示強調

葉聖陶《多收了三五斗》:“那些戴舊氈帽的大清早搖船出來,到了埠頭。”
大白天;大清早;大熱天;大年三十
副詞
表示程度深
very;
greatly;
fully
《史記·陳丞相世家》:“漢王大怒而罵,陳平躡漢王。”
《禮記·郊特牲》:“大報天而主日也。”
柳青《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今年擴社和去年大不一樣。”
大喜;大紅;大吃一驚;大發雷霆;大快人心
不很詳細;不很準確

漢·賈誼《新書·數寧》:“故聖王之起,大以五百為紀。”
《史記·大宛列傳》:“其俗土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雲。”
大略;大概;大約
與“不”組合為“不大”,合起來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
not often
《南史·王敬則傳》:“敬則雖不大識書,而性甚警黠。”
丁玲《團聚》:“他不大喜歡發牢騷。”

名詞
〈方言〉父親
father
杜鵬程《延安人》二:“我大我媽,都在這裏哩!”
大大
〈方言〉伯父或叔父
uncle
歐陽山《高幹大》第九章:“他的二大羅生旺,就是現今的鄉長。”

舊時金屬幣“大錢”的省稱,亦泛指錢幣

王統照《五十元》:“值幾個大?怎麼説吧……我是土匪,我就會上你的賬。”
楊振聲《報復》:“在漁家的日月,春天漁市一過,各人腰包裏都有幾個大。”

(Dà)姓氏用字



動詞
誇張;誇大

《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史記·高祖本紀》:“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尊重;推崇

《荀子·天論》:“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
《穀梁傳·僖公二十八年》:“會於温,言小諸侯。 温,河北地,以河陽言之,大天子也。”

dài
-
義同“大”(dà),用於“大夫”“大王



動詞
用同“待”,等待

《敦煌變文集·八相變》:“未向此間來救度,且於何處大基緣。” 蔣禮鴻通釋:“‘大’就是待。”
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梅香!安排香桌兒去,我大燒炷夜香咱。”
元·朱庭玉《夜行船·悔悟》套曲:“草草花花一夢驚,斷了喬行徑,大着多情換寡情。”

名詞
用同“代”。世代
generation
《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陵家歷大為軍將,世世從軍為國徵。

tài
-
古同“”“


大子(太子);大山(泰山)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大部】徒蓋切(dà、dài)
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亣(他達切)也。凡大之屬皆從大。
【註釋】他達切:讀tà。 [9] 

説文解字注

“天大,地大,人亦大焉”注:依《韻會》訂。
“象人形” 注:《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按,天之文,從一大,則先造大字也。“人”“兒”之文,但象臂脛,大文則首手足皆具,而可以參天地,是為大。徒蓋切,十五部。
“古文𠘲也”注:“大”下雲:“古文𠘲。”“𠘲(亣)”下雲:“籀文‘大’。”此以古文、籀文互釋,明只一字而體稍異。後來小篆偏旁或從古,或從籀,故不得不殊為二部,亦猶從“人”從“兒”必分系二部也。然則小篆作何字?曰:小篆作古文也。 [10] 

廣韻

徒蓋切,去泰定 ‖ 大聲祭1部(dà、dài)
大,小大也。《説文》曰:“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又漢複姓,五氏。晉獻公娶大狐氏。楚襄王時有黃邑大夫大心子成。《史記》秦將軍大羅洪。《周禮》大羅氏,掌鳥獸者,其後氏焉。又大庭氏,古天子之號,其後氏焉。又有大叔氏。又虜複姓,後魏末有南州剌史大野拔。又虜三字姓,《周書》蔡佑賜姓大利稽氏。週末有尉回將軍大莫於玄章。《後魏書》南方大洛稽氏,後改為稽氏。徒蓋切。八。
【校釋】大莫於:當作“大莫幹”,《魏書·官氏志》:“大莫幹氏後改為合氏。” [12] 

康熙字典

【醜集下】【大部】 大;部外筆畫:0
古文:𠘲。
《唐韻》《集韻》《韻會》徒蓋切。《正韻》度柰切,並音汏。小之對。《易·乾卦》:大哉乾元。《老子·道德經》: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莊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謂大。《則陽篇》:天地者,形之大。陰陽者,氣之大。
又初也。《禮·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注:日初明,擊鼓徵召學士,使早至也。
又徧也。《禮·郊特牲》:大報天而主日。
又肥美也。《儀禮·公食大夫禮》:士羞,庶羞皆有大,贊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賓。注:大,以肥美者特為臠,所以祭也。
又過也。《戰國策》:無大大王。
又長也。《爾雅·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玠。疏:大,長也。
又都大,官名。宋制有兩都大,一提舉茶馬,一提點坑冶鑄錢與提刑序官。
又措大,士也。《書·言故事》:窮措大,眼孔小,與錢十萬貫,塞破屋子矣。
又唐大,弓名,見《周禮·夏官》。
又四大,地、水、火、風也,見《梵書·圓覺經》。
又姓大。廷氏之後,見《風俗通》。
又《集韻》《韻會》《正韻》並他蓋切,音忲。易:大和大極。書、詩:大王大師。禮:大羹大牢。並音泰。
又《廣韻》《集韻》《韻會》並唐佐切,音䭾。杜甫《天狗賦》:不愛力以許人兮,能絕目以為大。
又《集韻》《韻會》《正韻》並吐卧切,音拕。猛也,甚也。《禮》:童子不衣裘裳。注:鄭康成為大温也。徐邈大音唾。
又葉徒計切,音第。《詩·大雅》:戎雖小子,而式弘大,葉厲泄愒敗。
《正字通》楊慎曰:大無音一駕切者,韻書二十二禡不收。考淮南子,宋康王世,有雀生鸇。佔曰:小而生大,必霸天下。大葉下,古亦有一駕切之音。《説文》: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徐曰:本古文人字。一曰他達切,經史大太泰通。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1]

書寫提示

筆順演示 筆順演示
上窄下寬,底部撇高捺低。首筆橫從橫中線上起筆,略向上斜。第二筆撇從豎中線左側起筆向左下格撇出。末筆捺在橫中線下側與撇筆相接,捺腳略低,超出上部。 [13] 

書法欣賞

(參考資料: [4]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四泰

開口呼
全濁
徒蓋切/唐蓋切
dʰɑi
去聲
三十八個

開口呼
全濁
唐佐切/堂佐切
dʰɑ
集韻
去聲
十四泰
開口呼
次清
他蓋切
tʰɑi
去聲
十四泰
開口呼
全濁
徒蓋切
dɑi
去聲
三十八個
開口呼
全濁
唐佐切
duɑ
去聲
三十九過
開口呼
次清
他佐切
tʰuɑ
入聲
十二曷
開口呼
次清
他達切
tʰɑt
禮部韻略


去聲





徒蓋切



去聲





唐佐切

增韻


去聲





他蓋切



去聲





徒蓋切



去聲





唐佐切



去聲





吐卧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皆來

開口呼

全清

tai

去聲
歌戈

開口呼

全清

tuɔ

去聲
家麻

開口呼

全清

ta
中州音韻


去聲
皆來





當賴切



去聲
歌戈





唐邏切



去聲
家麻





堂那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六泰


次清
他蓋切
t‘ai

去聲
六泰


全濁
度奈切
d‘ai

去聲
十四個


全濁
杜卧切
d‘uo

去聲
十四個


次清
吐卧切
t‘uo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十四皆解介






(參考資料:漢典 [5]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ʰ/dʰ
ɑd
先秦
王力系統
d
at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ɑd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ar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adh
西漢



東漢





ad


ad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ɑi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ɑi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ɑ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dʰ/tʰ
ɑ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d
ɑi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ɑ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d
ɑ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d
âi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ai
(參考資料:漢典 [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a
51
去聲
大小
tai
51
去聲
大夫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a
21
去聲
大小
21
去聲
大夫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a
55
去聲
“大小”文讀
tuo
55
去聲
“大小”白讀
55
去聲
大夫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a
35
去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ta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a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a
53
去聲
大小
tᴇ
53
去聲
大夫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a
55
去聲
大小,未註明異讀原因
55
去聲
55
去聲
大夫
晉語
太原
ta
45
去聲
“大小”文讀
45
去聲
“大小”白讀
tai
45
去聲
大夫
吳語
蘇州
31
陽去
“大小”文讀
dəu
31
陽去
“大小”白讀
31
陽去
大夫
吳語
温州
da
22
陽去
文讀
dəu
22
陽去
“大小”白讀
dei
22
陽去
“大夫”白讀
湘語
長沙
ta
21
陽去
“大小”文讀
tai
21
陽去
“大小”白讀;大夫
湘語
雙峯
da
33
陽去
“大小”文讀;大夫
33
陽去
“大小”白讀
贛語
南昌
tʰai
21
陽去
“大小”文讀;大夫
tʰɔ
21
陽去
“大小”白讀
客家話
梅縣
tʰa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ai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tai
54
陽去

閩語
廈門
tai
33
陽去
“大小”文讀;大夫
tua
33
陽去
“大小”白讀
閩語
潮州
tai
35
陽上
“大小”文讀;大夫
tua
11
陽去
“大小”白讀
閩語
福州
tai
242
陽去
“大小”文讀;大夫
tuai
242
陽去
“大小”白讀
閩語
建甌
tuɛ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5-07-14]
  • 2.    平水韻 九泰 大  .搜韻[引用日期2019-01-07]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07
  • 4.    “大”的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14]
  • 5.    “大”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14]
  • 6.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4-05-09]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562-563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238,249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07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646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83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80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58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4;146
  • 15.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76-77
  • 16.    陳政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259-26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