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太(拼音:tài)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8]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指事。古作“大”,後語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號,成指事字。本義:過於 [1-4]  [7] 
中文名
拼    音
tài
部    首
五    筆
DYI
倉    頡
ki
鄭    碼
gds
筆    順
1344 [13] 
字    級
一級(0093) [8] 
平水韻
九泰去聲 [14] 
注    音
ㄊㄞˋ
四角碼
40030
統一碼
U+592A [15] 
筆    畫
4
異    體
大、夳、𡘙、𣡳、泰、冭
造字法
象形字 [16] 
結    構
單一結構
舊    體
[15] 

字源演變

《説文》:“從廾,從水,大(太)聲。”《説文》於“泰”下出古文(字形4),像正面站立之人形。中從“二”或表示身體部位(或以為區別筆畫以別於“大”),猶如甲骨文、金文之“文”字或加飾畫以表示文身交錯之形。《説文》古文形體為後世“太”字所本。按:商、周無“太”字,每以“大”為之。典籍亦每以“大”為之。“大”、“太”,古今字也,乃一字之分化。至戰國陶文而有“泰”字,是小篆形體所由出。漢後,漸合“𠬞”為“大”狀,復與上部相連,遂成“𡗗”形,為楷書所本。於是變小篆“泰”字由從大、從廾、從水三部結構為從𡗗、從水之兩部結構字。《説文》:“泰,滑也。”按:諸家或由此以尋造字之義。或謂古文“夳”下“二”形當作“仌(冰)”以取滑義;或謂“泰”為雙手(即廾)捧水,示水從手(指)中溜下以表滑義。然則是以會意釋之。清邵瑛《羣經正字》謂“今經典無此義”,是釋字可,於義則無徵。姑闕之。或釋“太”之義,以為古文“夳”乃“太之上者,從大、從古文上(即二)會意”,似亦勉強。茲以古文“夳”為象形,以“泰”為形聲,俟考。《廣韻·泰韻》:“泰,大也。”段玉裁《説文解字注》“泰”下言:“後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謂‘太’即《説文》‘夳’字,‘夳’即‘泰’,則又用‘泰’為‘太’。”按:大、太、泰三字之關係,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太”下説解至為簡賅。其言曰:“典籍之中,大、太、泰三字往往通用。大為象形,太為分化,泰為假借。《書·泰誓上》孔穎達疏:“顧氏以為,泰者,大之極也,猶如天子諸侯之子曰太子,天子之卿曰太宰。此會中之大,故稱‘泰誓’也。”“泰誓”即“太誓”,極言其盛。《禮記·曲禮》:“假爾泰龜有常,假爾泰筮有常。”孔穎達疏:“泰,大中之大也。”上所列“泰”字多用為大、太義,例多不備舉。要之,大、太一字而分化;太、泰成兩條脈絡歧而為二,始每通用,後分而為三。 [16]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tài
形容詞
指事。古作“大”,後語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號,成指事字。本義:過於。



極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
the greatest;the highest;maximal
太,大也。——《廣雅·釋詁一》段曰:“後世還言,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太亦大也。——《白虎通·五行》
易有太極。——《易·繫辭》。注:“大極者。”
王入太室裸。——《書·洛誥
太上貴德。——《禮記·曲禮
飲而不損茲曰太。——《後漢書·樊準傳》
太虛幻境;太清;太乙;太極;太原;太侈;太無
身分最高或輩數更高的
the more or most senior
太史。——《漢書·光武紀》。注:“史官之長也。”
太夫人;太老師;太老伯;太老爺;太母(祖母);太后(帝王的母親);太翁(曾祖父)
大的,廣大的
great
太牢。——《左傳·桓公六年》。疏:“牢之大者。”
太倉;太息
古代記數有所超過稱“太”
greater
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史記

安寧的,秩序正常的。也作“泰”
peaceful
不亂離,不知太平之難。——魏源《默觚上》

亨通;順利
smooth
命險太甚靡常,道離隆而匪易。——陸雲《九愍》

與古代皇家、官家有關的
about emperor and official

太尊太府;太常卿
名詞
通“台”。泰階,星名,即三台。又比喻三公
one of three stars in Ursa Major;one of the three highest dignitaries of state
是以玉衡正而太階平也。——《漢書·揚雄傳下》
惜乎不登太階,以尹天下。——孔融《張儉碑》
撫劍西南望,思欲赴太山。——曹植《雜詩六》

副詞
過於;過分
too
養之太過;
這個問題確實是太重要了
太半(大半,過半);太甚(太過)
參考資料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説文解字未收錄“太”字頭,請參考“”字。 [19] 

康熙字典

集韻》他蓋切。音汰。與大、泰𠀤同。《説文》:滑也。一曰大也,通也。按經史太字,俱作大。如大極、大初、大素、大室、大𤣥、大廟、大學,及官名大師、大宰之類。
又作泰。如泰卦泰壇、泰誓、泰春、泰夏、泰秋、泰冬之類。範氏撰《後漢書》,父名泰,避家諱,改從太。毛氏《韻增》:經史古太字無點,後人加點以別小大之大,非《字彙》引之失考。
又姓。文王四友太顛之後。見《統譜》。
又葉力至切,音利。歐陽修《祭龍文》:宜安爾居,靜以養智。冬雪春雨,其多已太。
又《集韻》他達切。音獺。太末,漢縣名,在會稽西南。亦作冭。 [5] 

廣韻

甚也,大也,通也。《周禮》曰: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宋書曰:太史掌歷數靈台專候日月星氣焉經典本作大亦漢複姓六氏漢有尚書太叔雄古今人表有太師庇何氏。《姓苑》雲:太徵氏下邳人太士氏永嘉人,又有太室氏太祝氏。 [18] 
以上書影參考資料:欽定四庫全書薈要 [12] 廣韻 [17] 

字形書法

異體字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參考資料: [10]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開口呼
次清
他蓋切
tʰɑi
集韻
去聲

開口呼
次清
他蓋切
tʰɑi

入聲


次清
他達切
tʰɑt
韻略

去聲





他蓋切

增韻

去聲





他蓋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皆來

開口呼

次清

tʼai
中州音韻

去聲
皆來





湯賴切

洪武正韻

去聲


次清
他蓋切
tʼai
參考資料
[11]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ɑd
王力系統
at
周法高系統
ar


ad


ad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ɑi
北魏後期北晉

ɑi
晉梁陳北周隋

ɑ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ɑi
擬音/王力系統

ɑi
擬音/董同和系統

ɑi
擬音/周法高系統

ɑi
擬音/李方桂系統

âi
擬音/陳新雄系統

ɑi
參考資料
[11] 

方音集成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
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北京官話
北京
ai
51
去聲

濟南
ɛ
21
去聲

中原官話
宿州市
ɛ
53
去聲

渦陽
ɛ
53
去聲

臨泉
ɛ
53
去聲

穎上
ɛ
53
去聲

蕭縣
ɛ
53
去聲

蚌埠市
ɛ
53
去聲

鳳陽
ɛ
53
去聲

壽縣
ɛ
53
去聲

西安
æ
55
去聲

西南官話
武昌
ɛ
35
去聲

桂林(臨桂)
ɛ
35
去聲

柳州(雒容)
ɛ
24
去聲

江淮官話
淮南
ɛ
53
去聲

定遠
ɛ
55
去聲

滁縣(滁州)
ɛ
54
去聲

滁縣
ɛ
55
去聲

合肥
ɛ
53
去聲

蕪湖
ɛ
53
去聲

晉語
太原
a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ᴇ/ɒ
412
陰去
文,白
温州
əu/a
42
陰去
文,白,白
上海
A
334
陰去

無錫
ɑ
35
陰去

湘語
長沙
ai
45
陰去

雙峯
a
35
陰去

全州(縣城)
ãi
35
去聲

灌陽(文市)
ai
35
去聲

贛語
南昌
ai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a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ai
33
陰去

香港(市區)
ai
33
陰去

澳門(市區)
ai
33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ai
11
陰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ai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ai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24/22
陰入/陰去
未註明異讀原因
建甌(市志)
24/33
去聲

參考資料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