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黃甘草湯

(中醫方劑名)

鎖定
大黃甘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卷中。具有通腑瀉熱,和胃止嘔之功效。主治胃腸積熱,濁腐之氣上逆,食已即吐,吐勢急迫,大便秘結不通,苔黃,脈滑實者。
中文名
大黃甘草湯
出    處
《金匱要略》卷中
組    成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功    用
通腑瀉熱,和胃止嘔

大黃甘草湯歌訣

降逆大黃甘草湯,主治胃熱氣逆方,口乾口苦與口渴,食已即吐用之良。

大黃甘草湯組成

大黃四兩(12g),甘草一兩(3g)。

大黃甘草湯用法

以水三升(600ml),煮取一升(200ml),分温再服。

大黃甘草湯功用

通腑瀉熱,和胃止嘔。

大黃甘草湯主治

胃腸積熱,濁腐之氣上逆,食已即吐,吐勢急迫,大便秘結不通,苔黃,脈滑實者。

大黃甘草湯方義

實熱壅阻胃腸,腑氣不通,胃氣不降,火熱穢濁之氣上衝,故食已即吐。方中大黃盪滌腸胃實熱,甘草緩急和胃,使攻下而不傷正氣,二藥合用能導積熱從大便而出,和胃而濁氣下降。

大黃甘草湯運用

臨牀用於各類疾病併發的嘔吐或便秘、重症急性胰腺炎、膿毒症腸功能障礙、急性五官科疾病如急性喉炎、扁桃體炎、鼻衄、牙齦炎、急性中耳炎等屬於胃中積熱者。 [8] 

大黃甘草湯加減化裁

如外邪犯胃,加藿香、紫蘇、佩蘭;食滯,加山楂、六曲;痰飲,加半夏、茯苓;氣滯,加枳殼、厚朴;腹痛,加木香、白芍;痢疾,加黃連、木香;肝胃不和,加柴胡、生麥芽、黃芩;腑實明顯,加芒硝;脾氣虛,加白朮、黨蔘、山藥;津虧,HIA石斛、沙蔘、麥冬。

大黃甘草湯使用注意

1、單味大黃長期服用可致肝硬化和電解質紊亂,單味甘草大量或長期服用,能引起水腫、血壓升高等。
2、虛症者不宜應用,注意多次飲、少量分服。

大黃甘草湯附註

附方1 大黃黃連瀉心湯
組成:大黃二兩(6g),黃連一兩(3g)。
功用:泄熱,消痞,和胃。
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
出處:《傷寒論》
附方2 大半夏湯
組成:半夏(洗完用)二升(15g),人蔘三兩(9g),白蜜一升(9g)
功用:和胃降逆,益氣潤燥
主治:胃反證,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後轉舒,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肢體羸弱,大便燥結如羊屎狀,舌淡紅,苔少,脈細弱。
出處:《金匱要略》

大黃甘草湯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大黃甘草湯與大黃黃連瀉心湯都可治療胃熱證,大黃甘草湯主治邪熱相結於胃中,邪氣上攻比較明顯,,病以食已即吐為主,故其治重在降逆;而大黃黃連瀉心湯主治邪熱擾亂脾胃之氣,氣機壅滯於心下,病以心下痞滿為主,其治重在消痞,是其不同。
大黃甘草湯與大半夏湯雖均治嘔吐而食谷不下之症,但大黃甘草湯治實熱中阻,腑氣不通,火熱上逆,則食入即吐;大半夏湯為治脾胃虛寒,不能消谷,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可見病機臨牀及不同,故前者用大黃甘草泄熱通泄,胃降嘔止,後者用半夏人蔘白蜜和胃,降逆止嘔。

大黃甘草湯重要文獻摘要

1、《金匱要略》: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2、《高注金匱要略》:此胃熱上燻之吐,為吐家之變證變治,而非胃反也。以苦寒瀉火之大黃為君,而佐以守中之甘草,不特浮大黃下趨之性,使從胃脘而下,且治急衝者,惟宜以緩降勝之也。
3、《金匱要略論注》:食已即吐,非復嘔家矣,亦非胃弱不能消,乃胃不容谷,食還即出者也。明是有物傷胃,營氣閉而不納,故以大黃通榮分已閉之谷氣,而兼以甘草調、其胃。《外台》治吐水,大黃亦能開脾氣之閉,而使散精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也。
[1-7] 
參考資料
  • 1.    彭懷仁.《中醫方劑大辭典 第1冊》:人民衞生出版社,1993年
  • 2.    李永來.《中華名方大全》: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
  • 3.    王付,石昕昕.《仲景方臨牀應用指導》:人民衞生出版社,2001年
  • 4.    李豔彥.《大黃的臨牀運用》: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
  • 5.    解發良,楊慧明.《中國古今奇效良方》: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
  • 6.    宗全和.《中醫方劑通釋 卷1》: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
  • 7.    頓寶生.《方劑學》: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
  • 8.    大黃甘草湯《金匱要略》-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引用日期202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