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鸊鷉

(鸊鷉科鸊鷉屬鳥類)

鎖定
大鸊鷉(學名:Podiceps major)是鸊鷉科、鸊鷉屬的中體型較大的一種潛鳥,體長67-80釐米,體重1131-1700克。背羽和翅膀麻灰色,頭部呈灰黑色,頸部和胸部呈棕黃色至紅褐色,內側至腹部白色。頭頂有一小簇黑羽毛。眼睛紅褐色。嘴形直,側扁,具尖端;鼻孔透開,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大鸊鷉由於其尺寸和獨特的着色,且不與任何其它鳥混羣,野外容易識別。 [1]  [3] 
棲息於開放式水域,在低海拔湖泊和森林所環繞的河流,以及河口沼澤活動。繁殖期會流連於大型湖泊和周邊有茂密植被的區域。潛入水底捕食小魚,也吃蝦、甲殼類、軟體動物。繁殖期9-10月,每窩產卵3-5枚,雌雄鳥輪流孵卵,孵化期19-24天。雛鳥早成性,主要分佈於南美洲南部。 [2-3] 
中文名
大鸊鷉
拉丁學名
Podiceps major
外文名
Great Grebe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潛鳥目
鸊鷉科
鸊鷉屬
大鸊鷉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亞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Boddaert, 1783)

大鸊鷉形態特徵

大鸊鷉是鸊鷉科中體型較大的一種潛鳥。體長67-80釐米,通常體重1131-1700克,但最大可達2千克。背羽和翅膀麻灰色,頭部呈灰黑色,頸部和胸部呈棕黃色至紅褐色,內側至腹部白色。頭頂有一小簇黑羽毛。眼睛紅褐色。嘴形直,側扁,具尖端;鼻孔透開,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級飛羽,第1枚殘留,次級飛羽缺第5枚。尾僅具一些短軟的絨羽,或幾乎沒有。兩腳位近臀部。跗蹠側扁,適於潛水;四趾均具寬闊的瓣蹼;爪鈍而寬闊,中趾的內緣呈鋸齒狀,後趾短小,位置較其他各趾為高,或則付缺。體羽短而稠密,饒有抗濕性;羽具副羽,尾脂腺被羽;兩性相似。頭骨為裂齶型和全鼻型;並缺基翼突;消化系缺盲腸;雛鳥為早成性。 [1] 
大鸊鷉的名字很恰當,因為它是所有鸊鷉中體型最大的。非常優雅,它細長的脖子讓人想起天鵝。細長尖尖的喙,形狀像一把匕首,微微向上翹,腦後凸起的小羽冠強化了這種優雅的印象。從遠處看,大鸊鷉的羽毛完全是黑色的。在繁殖期的羽毛中,頭冠、冠和上體呈黑色,略帶綠色反光(尤其是納瓦西亞種),面部呈深灰色,深紅色的頸部和胸部與頭部和頸後幾乎黑色形成鮮明對比,腹部乳白色,側面灰棕色,尾下紅色且有絨毛,尾巴很短且經常伸直。上翼覆羽為深棕灰色至棕色,外部初級飛羽為灰棕色,內部初級飛羽部分為白色,次級飛羽大部分為白色,形成寬闊的白色翼條,在翅膀上可見機翼展開。 [3] 
喙通常是黑色的,但顏色可能會有所不同,特別是在雜交時。虹膜為深紅色或深棕色。帶有葉狀蹼的灰色腿位於身體的後方。兩性二態性非常弱:雌性看起來比雄性稍小,顏色也稍差一些。不可能與其他種類的鸊鷉混淆。 [3] 
描述了兩個亞種:指名亞種的下頦、臉部和臉頰呈淺灰色,與深色的頭冠和前額形成鮮明對比,而納瓦西亞種的整個頭部都是黑色的。納瓦西亞種(僅發現於智利南部)的個體也比指名名亞種的個體更大。在雜交羽毛中,大鸊鷉的羽毛顏色較淺:面部呈淺灰色,胸部和下體呈白色,羽冠幾乎難以察覺,同時與冠一樣幾乎保持黑色,頸部的紅色較不廣泛,喙顏色淺。 [3] 
亞成鳥在雜交羽毛方面與成鳥相似,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留了雛鳥的條紋頭部,並具有淺黃色的側翼。 [3] 

大鸊鷉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開放式水域,在低海拔湖泊和森林所環繞的河流,以及河口沼澤活動。繁殖期會流連於大型湖泊和周邊有茂密植被的區域。繁殖季節外,大多數大鸊鷉會移動到河口和海灣,平時通常在公海上活動。非繁殖期鳥類全年沿海岸居住。 [1]  [3] 

大鸊鷉生活習性

常集成三五隻或十餘隻的小羣。善游泳和潛水,在陸地上亦能行走,但行動遲緩而笨拙。飛行力弱,在水面起飛時需要在水面涉水助跑一段距離才能飛起,在陸地上則根本不能起飛。飛行距離短而且飛得不高。飛行時頭頸向前伸直,腳拖於尾後,兩翅鼓動較快。性活躍,活動時頻頻潛水取食,休息時常一動不動地漂浮於水面,遇人則遊入水草叢中或潛入水下隱藏,不時又在附近露出水面。 [1]  [3] 
通常白天活動覓食,捕食方式通過潛水追捕。食物主要為各種小型魚類,會和鸕鷀發生爭搶。也吃蝦、甲殼類、軟體動物,沿着海岸生活,冬季期間食物近一半是海蟹 [1]  [3] 

大鸊鷉分佈範圍

繁殖地:烏拉圭;
留鳥:阿根廷、巴西、智利、福克蘭羣島(馬爾維納斯羣島)、巴拉圭、秘魯、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羣島;
遊蕩:西班牙。 [2] 
大鸊鷉分佈圖 大鸊鷉分佈圖 [2]

大鸊鷉繁殖方式

繁殖期9-10月。第二年的1月和2月可能會孵第二窩。營巢於有水生植物的湖泊和水塘岸邊淺水處水草叢中。巢屬浮巢,通常咬斷蘆葦作巢基,置巢於蘆葦叢間,漂浮於水面上,能隨水的漲落而起落。巢呈圓台狀,上窄下寬。巢全由蘆葦和水草構成,內墊以苔蘚或無任何內墊物。水面露出部分為6.0-10.0釐米。每窩產卵3-5枚,有時6枚甚至更多。卵剛產出時為白色或灰白色,隨後變為污白色或污褐色。雌雄鳥輪流孵卵,離巢時親鳥用巢邊的水草將卵蓋住。孵化期19-24天,亦有報告為23-28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的第2天即能下水游泳。親鳥常把雛鳥放置背上,受驚潛水則把它們挾在翅膀底下。 [1]  [3] 

大鸊鷉亞種分化

大鸊鷉(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大鸊鷉指名亞種
Podiceps major major
(Boddaert, 1783)
2
大鸊鷉智利亞種
Podiceps major navasi
Manghi, 1984
[4] 

大鸊鷉保護現狀

大鸊鷉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10月1日——無危(LC)。 [2] 

大鸊鷉種羣現狀

大鸊鷉目前沒有受到威脅,它在其分佈範圍內分佈廣泛且常見。總數量估計約為50,000只,但可能還有更多。在秘魯(地理上孤立的種羣),該物種在當地很常見。大鸊鷉的棲息地仍然幾乎沒有改變,特別是在該地區的最南端,這是該物種的財富。 [3] 
趨勢解釋:雖然有些種羣的趨勢未知,但總體種羣趨勢穩定(濕地國際,2006年)。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