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疣梭子蟹

(十足目梭子蟹科動物)

鎖定
三疣梭子蟹是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屬節肢動物。 [10]  雄蟹背面茶綠色,雌蟹紫色。頭胸甲呈梭形,稍隆起,表面有3個顯著的疣狀隆起,額部兩側有1對能轉動的帶柄複眼;螯足發達,第4對步足指節扁平如槳;腹部扁平,雄蟹腹部呈三角形,雌蟹呈圓形,腹面均為灰白色。 [11]  壽命為1-3年。 [12] 
三疣梭子蟹主要分佈於朝鮮、日本等沿海海域。在中國廣西、廣東、福建、江蘇、浙江、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等沿海海域亦有分佈。 [13]  常見於淺海,擅長游泳又可掘沙。通常棲息於泥沙底質和碎殼底質海底。食性較廣,喜食動物屍體,也取食魚、蝦、貝、藻。繁殖季節成羣聚集於河口和淺海港灣產卵。抱卵數量,依雌蟹個體大小而不同。一般抱卵量為80萬~450萬粒。 [10]  [14] 
三疣梭子蟹是中國沿海產量最大的一種經濟蟹類,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10]  同時也有一定的醫藥價值,味辛、苦,性寒;歸心、肝、脾胃經。蟹殼具有活血化瘀,破瘀消積,消食化滯等功效;蟹黃具有止痛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13] 
拉丁學名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3] 
別    名
梭子蟹
槍蟹
海螃蟹
海蟹
蓋魚 展開
別名
梭子蟹
槍蟹
海螃蟹
海蟹
蓋魚
三點蟹
童蟹
飛蟹 收起
外文名
swimming crab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軟甲綱
十足目
梭子蟹科
梭子蟹屬
三疣梭子蟹
亞    門
甲殼亞門
亞    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E.J.Miers,1876 [3] 
中文學名
三疣梭子蟹 [3] 
同義學名
Neptunus trituberculatus Miers,1876

三疣梭子蟹動物學史

  • 養殖史
1937年日本大島信夫研究三疣梭子蟹育苗成功,20世紀60年代後,日本開展大規模生產性育苗生產,隨之進行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三疣梭子蟹的漁業資源得到了恢復。日本在三疣梭子蟹生物學研究、苗種生產、增殖放流技術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但日本對三疣梭子蟹養殖技術方面的研究報道很少,養殖規模也很小。 [5] 
中國三疣梭子蟹人工工廠化育苗早在1987年在河北省天津市首獲成功,進行人工放流;到1992年在河北、福建、江蘇、浙江帶已有小規模海捕蟹苗養殖試驗;到1997年在河北省、山東省日照市、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工廠化人工育苗,進行蝦池養殖三疣梭子蟹;2000-2013年,三疣梭子蟹池塘養殖從中國河北、江蘇、浙江、山東等省沿海地區風行全中國。 [1] 

三疣梭子蟹形態特徵

三疣梭子蟹總體特徵

三疣梭子蟹個體碩大,最大個體可達1000克,一般為400克,體寬200毫米。三疣梭子蟹的軀體由頭、胸、腹三部分及附肢組成。共分20節,頭部5節,胸部8節,腹部7節。在進化過程中,頭部和胸部癒合,稱頭胸部,具有13對附肢。腹部顯著退化,褶貼在頭胸部的腹面,俗稱“蟹臍”。蟹臍打開後可見中線有一縱行凸起,內有腸道貫通,肛門開口於末端。 [1] 

三疣梭子蟹頭胸特徵

三疣梭子蟹
三疣梭子蟹(5張)
三疣梭子蟹的頭胸部背面蓋着圓方形的骨質背甲,故稱頭胸甲,又稱蟹鬥。頭胸甲的背面有3個明顯的疣狀凸起。頭胸甲呈茶綠色,腹面呈灰白色,這是三疣梭子蟹為適應海底環境進行自我保護調節形成的。背甲邊緣可分為前緣、眼緣、前側緣、後側緣和後緣五部分。前緣正中為額部,有4枚齒突,稱額齒,額齒中間有3個凹陷,以中間的一個為最深。其底端與後緣中間前的連線就是頭胸甲的長度,也代表了體長。左、右前側緣各有9個鋭齒,叫側齒,其中第一側齒最大,稱角齒或眼齒,這是前緣與前側緣的交界處。第九側齒之間的間距為頭胸甲的寬度,也代表了三疣梭子蟹的體寬。第一側齒與前緣齒突之間有一深的凹陷是複眼伸出的地方。背甲後側緣斜向內側,後緣與腹部交界,比較平直。其頭胸甲第一對步足為特別強大的鰲足,其長節後緣末部有一刺;第二對至第四對步足扁平,指節尖細,適於爬行;末對步足扁寬,指節呈片狀。 [1] 
  • 頭部附肢
第一觸角:小觸角,起嗅覺和觸覺的作用,基部有平衡囊。
第二觸角:大觸角,起觸覺作用,基部內側有觸角腺,又叫綠腺,是排泄器;大顎、第一小顎、第二小顎主要用於攝食。 [1] 
  • 部附肢
3對顎足與大顎、小顎協同,用於攝食;第二顎足有足鰓、關節鰓各1對,起呼吸作用螯足又稱螯肢,有攝食、挖掘洞穴的作用,在交配時起抱握作用;有1對關節鰓,起呼吸作用。第一、第二、第三對步足用於爬行、清理,第一、第二對各具1枚側鰓。第四對步足的前節與指節扁平呈槳狀。 [1] 
  • 腹部附肢
雄性腹部附肢均已退化,第一、第二腹節的附肢特化為生殖器,第一腹肢為雄性交接器,第二腹肢為雄性附肢雌性腹部有附肢4對,均具剛毛,生殖期卵附在剛毛上發育。 [1] 
  • 頭胸甲
各部分形態特徵圖 各部分形態特徵圖
頭胸甲中央隆起,額齒後方頭胸甲中間部位現出3個凸起,稱疣狀凸起,三疣梭子蟹由此得名。頭胸甲表面還形成不少的凹陷,這些凹陷都是內部肌肉着生之處。頭胸甲由於這些凸起和凹陷的存在而形成6個區,並且與其內臟的位置相一致,分為胃區、心區、左右肝區、左右鰓區。 [1] 
頭胸甲不但遮蓋上背面,其前端還折入頭胸部之下,在三角形口前部的下方,有一條隆起線叫口蓋線。在眼眶下有一條眼眶下線,其下方各有一條側板線。複眼的內側,橫向排列於額下有2對觸角,其中第一對較小,第二對較大,分別叫小觸角和大觸角,觸角上生有司感覺作用的感覺毛。第一觸角基部各有一個排泄孔,用來排除尿液。兩觸角都屬於頭胸部附肢。頭胸部的腹面除前端為頭胸甲所包被,大部分為腹甲所包被。腹甲通常為白色,有時略帶灰白色。腹甲也叫胸板,中間為一四陷的腹甲溝,為腹部貼附之處。腹甲四周密生絨毛。腹甲原分7節,前3節癒合,但節間的痕跡還能清楚地辨認出來。生殖孔開口在腹甲板上,但雌、雄開口位置不同。雌體一對生殖孔開口在癒合後的第三節腹甲內側上部,孔上有一個三角形的骨質凸起,交配時便於固定雄性交接器。雄體一對生殖孔開口在腹甲最末節。腹甲前端正中部分為口器。口器由1對大顎、2對小顎和3對顎足組成。組成口器的6對附肢,都屬於頭胸附肢,它們向外疊成,好似6道屏門,互相配合,完成口器的功能,食物必須通過這6道門才能進入食道。 [1] 
腹甲兩側有左右對稱的5對胸足,是三疣梭子蟹運動和捕食的器官。其中第一對胸足特別堅固,呈鉗形,具有捕食和防禦能力,稱螯足,雄蟹的雙螯較雌蟹大,且強壯有力。腹面呈灰白色,第一對步足為特別強大的螯足,其長節後緣末部有一刺;第二對至第四對步足扁平,指節尖細;末對步足扁寬,指節呈片狀;第三、第四步足扁平,並生有許多剛毛。胸足可分為10節,從胸足基部開始,各節名稱分別是底節、基節、座節、長節、腕節、前節和指節,其中指節呈爪狀或橢圓的片狀。 [1] 

三疣梭子蟹腹部特徵

三疣梭子蟹的腹部已退化為一扁平的片狀物,反折緊貼於胸部之下,四周密生絨毛。腹部的形狀在幼蟹階段狹長,略呈三角形,雌、雄無差異。在成長過程中,雌蟹的腹部漸成圓形,稱圓臍;雄蟹的腹部成熟後仍為狹長形,稱尖臍。圓臍和尖臍是區別雌、雄蟹最顯著的標誌之一。腹部共分7節,其第一節以橫行凸起為界,分成前、後兩部分,前端部分插入頭胸甲之下,而後端部分則彎向腹面。打開腹部,可見腹部有一條凸起的腸管。從第一期幼蟹開始,可見腹部側生附肢即腹肢,腹肢的數量、形狀因性別而異,雌性有4對腹肢,生於第二至第五腹節之上,呈雙肢形,即自柄部分出內、外兩又,分別叫內肢和外肢。內肢上的剛毛細而長,為30-40排,這是產卵時吸附卵粒的地方;外肢剛毛粗而短,有保護腹部卵羣的功能。雄性腹肢已退化為交接器,有2對,呈單肢型,生於第一至第二肢節上。第一對交接器已骨質化,呈管狀,頂端生有粗短的剛毛,開口於向外彎曲的片狀凸起上。其基部開口分為兩部分,靠腹甲的一邊開口大,並蓋以有毛的瓣膜。交配時,雄蟹的陰莖伸入瓣膜內輸送精莢,內側的開口為第二交接器伸入之處。第二對交接器短小,長度為第一對交接器的1/5-1/4,是一實心棍狀物,末端為柔軟的皮膜部分,上具細毛,莖部膨大,周緣密生絨毛。 [1] 

三疣梭子蟹棲息環境

在自然界,三疣梭子蟹棲息在近海淺海,棲息在水深10-50米的海區,在10-30米泥沙底質的海區羣體最密集。三疣梭子蟹冬季棲息在較深的海底冬眠。三疣梭子蟹屬廣温性水產動物,其適宜生長水温為17-30℃,最適生長水温為25-28℃,當水温低於6℃時梭子蟹進入冬眠狀態。低温致死温度為-1.5℃,高温致死温度為35℃。三疣梭子蟹具廣鹽性,其適宜生長鹽度為10-35‰,最適鹽度為25-30‰。三疣梭子蟹耐幹能力比較強,在氣温20℃時,可露幹8小時不死,2-4℃條件下可露幹26小時不死。 [1] 

三疣梭子蟹生活習性

三疣梭子蟹活動

三疣梭子蟹運動活潑,善於游泳,能隨波逐流向前遊動,又能向左、右迂迴遊動向前,還能後退。當游泳時頭胸部向前下方傾斜,第四對步足舉向背後方迅速擺動,激動水流藉以前進。三疣梭子蟹游泳速度快,堅持力強,當遇敵時,在其它步足協助下迅速潛入海底,隱於石下或泥沙間。此時體後部埋在沙中,體前部露於沙外,身體與海底成45°傾斜面,保持頭部感覺器官露於外方,便於獵取食物或禦敵。爬行時,前三對步足指尖着地,緩慢爬行。以一側步足指尖抓住地面,另側步足指尖抵住地面伸直推動蟹體以橫向前進。蝥足有時舉起,有時曲於頭胸部下方。最後一對步足有時仍舉在背方划動,協助運動。 [6] 
三疣梭子蟹畏強光,白天多潛伏在海底,夜間則游到水層覓食。三疣梭子蟹白天潛入泥沙中,潛沙時多與底面呈15-45°角,有時僅露出眼和觸角,潛入較淺,無鑽深洞的能力。夜間遊動較為頻繁,遊動時常將身體倒垂於水中,第五對步足緊貼水面做頻頻擺動,也常在水層中或貼近水底做不定向水平遊動。 [1] 

三疣梭子蟹洄游

洄游示意圖 洄游示意圖
三疣梭子蟹在中國常成羣洄游,具有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的習性。春、夏(4-9月)期間,常在3-5米深的淺海,尤其是在港灣或河口附近產卵,冬季移居到10-30米深的海底泥沙裏越冬。 [7] 
渤海三疣梭子蟹是一個地方性種羣,越冬後,在4月上、中旬開始生殖洄游,主要遊至渤海灣和菜州灣近岸淺水區河口附近產卵;12月初開始越冬洄游,遊至渤海深水區蟄伏越冬,越冬期為12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越冬場幾乎遍及整個渤海中部20-25米軟泥底質的深水區。 [7] 
東海三疣梭子蟹的活動範圍很廣,北可達黃海南部的呂泗、大沙漁場,越冬期為1-2月,越冬場有兩處,一處在浙江中、南部漁場水深40-60米一帶海區,另一處在閩北、閩中沿岸水深25-50米一帶海域。春季隨水温回升,性成熟個體自南向北,從越冬場向近岸淺海、河口、港灣作生殖洄游。3-4月,福建沿岸水深10-20米海域,4-5月,浙江中、南部沿岸海域,5-6月,舟山和長江口30米以內淺海域等都是三疣梭子蟹的產卵期和產卵場,8-9月,隨外海高鹽水向北推進,三疣梭子蟹向北遊至呂泗、大沙漁場索餌,10月後,隨水温下降,外海高鹽水向南退卻,三疣梭子蟹自北向南洄游,但也有部分羣體在浙北近海由內側淺水區向外側深水區洄游越冬,11月至翌年2月,向南洄游的三疣梭子蟹進入魚山、温台等浙南漁場較深海區越冬,另有一部分則進入福建的平潭、惠安、晉江和廈門等近海越冬。 [7] 

三疣梭子蟹捕食

三疣梭子蟹捕食兇猛、食量大、消化力強,不管是海藻,還是有堅硬外殼的螺、蚌以及魚、蝦、蟹等,它都能巧妙地捕食。三疣梭子蟹捕食時,器官配合嚴密,第一對觸角上有嗅覺感覺毛,用來鑑別食物,用一對鰲足捕獲食物,與第二對步足一起捧遞至口邊,此時口器自行張開,食物先傳到第三顎足,再到大顎被咬碎,通過很短的食道送入胃中,再用咀嚼器將食物磨碎成糊狀,送入腸內消化吸收。從肛門中取出糞便檢查,發現大部分水生維管束植物碎片能被消化。 [1] 
三疣梭子蟹十分貪吃,水温在10℃以上時胃腸經常處於飽滿、半飽滿狀態。水温在20℃以上時,三疣梭子蟹的攝食強度更是驚人,一夜可連續捕捉數只螺類。三疣梭子蟹飽食後,把多餘的營養儲藏在肝臟中,剛蜕殼的“軟殼蟹”及越冬期間就需用儲藏在肝臟中的營養來維持生命。當水温在10℃以下時,很少攝食,降至2-5℃時,數月不進食也不會死亡。 [1] 

三疣梭子蟹蜕殼

一生要經過多次蜕殼。代謝機能越旺盛,蜕殼次數越多。蜕殼開始的象徵,在第四對步足末兩節間出現白色和紅色紋,在腕節與掌節間亦有白紋出現,不久就開始蜕殼。頭胸甲後緣出現條裂縫。裂繼逐漸擴大,柔軟的蟹體借肌肉的伸縮和身體的蠕動,逐漸外露,足亦從舊殼蜕出,螯肢各節形狀差異較大,所以最後從舊殼內蜕出。
蜕殼時蟹靜伏,不食不動,完全失去防禦能力。此時如被其他蟹發現,可能被吃掉,或因受傷売不能硬化,常引起死亡。殼蜕完後,身體迅速長大。新売在12小時內可形成,兩天後即硬化。蜕殼是蟹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所以均選擇在石下等安全地方進行。 [6] 

三疣梭子蟹保護色

三疣梭子蟹真皮層下方有各種色素細胞,當色素細胞伸張時,色素擴散,體色變的深而濃。色素細胞收縮時,體色變的淡而淺。色素細胞的伸縮是由於眼柄中無管腺體分泌物的刺激所引起的。沙質海底的蟹體,多為淺灰綠色,岩礁或海藻間的蟹體,顏色多為深茶綠色。 [6] 

三疣梭子蟹自截再生

三疣梭子蟹的足自截和再生的能力很強。自截的位置是在足的基節與座節之間的關節處,該處稱為自截點,系由兩層結締組織膜組成,血管、神經由此膜穿過,伸向足內。自截後足蜕落,膜封基節傷殘面、血管與神經穿過的小孔為小瓣膜所掩蓋,防止失血。足自截後一週內基節的自截面上生出一個柔軟的透明狀幾丁質囊,通稱為肢芽。二、三週後肢芽發生分節,開始出現上皮、肌肉和神經等組織。當蟹蜕殼以後,肢芽蜕去幾丁質襄,形成新足。 [6] 

三疣梭子蟹分佈範圍

三疣梭子蟹分佈於日本、朝鮮、馬來羣島、紅海以及中國的黃海、渤海、東海。 [1] 
分佈圖片 分佈圖片

三疣梭子蟹繁殖方式

蟹卵
蟹卵(2張)
在中國黃海、渤海海域,每年4-10月是三疣梭子蟹的交配繁殖季節。交配時在淺海海底或水上層,雄蟹找到將要蜕殼的雌蟹,附於雌蟹背上互配成對,找到隱蔽處,雄蟹在周邊看守,保衞雌蟹。雌蟹蜕殼後張開腹部,露出生殖孔,同時雄蟹亦張開腹部,並用腹部尖端按在雌蟹腹部內側,一對交接刺插入雌蟹的生殖孔內。雄蟹用前三對步足抱住雌蟹,可持續達1-2天。當雌蟹甲殼逐漸硬化,兩蟹才分開。交配後不久,雌蟹即產卵,每個雌蟹能產卵數十萬粒,附着在腹肢的絨毛上,中國遼東沿海居民稱為“拉花”。一個雌蟹腹部附着的卵總重量約佔體重的1/5。此時雌蟹回到淺海一帶,卵進行孵化。 [6] 
三疣梭子蟹幼體發育經歷溞狀幼體大眼幼體兩個階段,溞狀幼體分為四期。當水温為22-25℃時,幼體發育時間為15-18天,其中溞狀幼體階段為10-12天,蜕皮4次,變態為大眼幼體,5-6天后,再蜕皮1次變態為第1期幼蟹。水温在20-31℃範圍內,第1期幼蟹發育至性成熟約需3個月,雄蟹蜕殼8-10次,體重達55.5-176.4克,雌蟹蜕殼9-10次,體重達83.0-176.9克。 [7] 

三疣梭子蟹養殖技術

三疣梭子蟹池塘條件

中國北方養殖選擇的池塘面積一般以10-20畝的中、小型池塘為宜,要選擇水源充足、無污染、小雜魚蝦貝類資源豐富、進排水方便的海區附近的池塘。池深要在5米以上。池子底質以泥沙質較好,池底要鋪沙15釐米左右。 [8] 

三疣梭子蟹準備工作

  • 第一步
池塘的清整主要包括池塘的整修和藥物清理。池塘的整修在秋末收蟹之後進行,將池水排出,清淤曝曬。清淤前期用泥漿泵抽淨,後期用推土機整平,沿池四周留出環溝,溝寬2-4米,低出灘面30-40釐米。曝曬半個月以上,將池底充分氧化,同時維修塘堤、閘、渠等配套設施。為防止和減少三疣梭子蟹互相殘殺,在池內設置水泥管、陶管、瓦片、竹筒等隱蔽物。 [7] 
  • 第二步
藥物清塘選擇睛天進行。放苗前15-25天用80-100千克/畝生石灰或8-12千克/畝漂白粉清塘,殺死害魚、雜蝦及微生物,並改良底質。清池藥物最好選擇生石灰,因為用生石灰清池能夠使池塘淤泥成疏鬆結構,改善池底的通氣條件,加速細菌分解有機質作用,而且碳化鈣與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等形成緩衝作用,保持水中pH值穩定,有利於三疣梭子蟹的生活。另外,生石灰中含有鈣能夠增加水質中鈣質,這對餌料生物的繁殖和三疣梭子蟹的正常脱殼起到重要作用。養殖池先進水20-30釐米,灘面存水達5釐米以上即可進行藥物消毒。消毒時,選擇晴天上午9-10時進行,兑水化漿,全池遍灑,淤泥厚處、邊角處、環溝處適當多灑。 [7] 
  • 第三步
進水並繁殖餌料生物:清塘半個月以後,就可以開閘進水,為了防止一些有害生物進入池子,可以用60目的篩絹網過濾海水,池水深度一般保持在80釐米左右,池塘進水後,要施用化肥來培育餌料生物,一般氮肥在1.5千克/畝,磷肥為0.3千克/畝,並且要保持池水的透明度在30釐米左右。 [7] 

三疣梭子蟹蟹苗放養

來源及選擇:蟹苗的來源主要有捕撈天然海區和人工培育兩種,苗種的規格一般選擇80只/千克較好,要求蟹苗規格整齊,體質健壯,附肢齊全,活力強,軟殼率小於10%。
放養時間:一般在5月下旬-6月中旬放養。
水質要求:水温要在18℃以上,日温差要小於8℃,鹽度為18-32,酸鹼度為7.8-8.6,氨氮含量要小於1毫克/升水體,溶解氧大於5毫克/升水體,透明度保持在30-40釐米。
放養密度:一般80-100只/千克的蟹苗,放養密度應控制在1000-1500只/畝。 [8] 

三疣梭子蟹日常管理

  • 水質調控
換水量:從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主要以添水為主,日換水量一般不超過15%,到7月中旬把池水加深到最深水位1.5米以上。7月中旬以後,每隔2天-3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0%左右,維持相對穩定的水色和透明度。8月中旬以後,利用大潮進行大排大換,保持水質清新,透明度在50釐米左右。總之,換水原則:好水多換,不好水少換,壞水不換;前期添水,中期小換水,後期大換水。
水質指標測定:梭子蟹在水質不良水域中生活時,很難達到預定的生長效果,為此須作好水質測定、調控工作。
水温的測定:每天上午5點-6點,下午2點-3點各測水温一次。温度的高低直接影響梭子蟹機體新陳代謝的速度,最適水温25℃-28℃。
透明度的測定:每天下午2點-3點測一次。根據梭子蟹各個生長時期的不同,為其創造不同的透明度,前期透明度控制在30釐米左右,中期35釐米左右,後期40釐米以上。一個適宜的透明度不僅為梭子蟹提供了暗光隱蔽的環境,減少自殘,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屑為增殖的貝類提供充足的餌料,而大量的貝類正是梭子蟹喜食的餌料。
pH值的測定:每天上午5點-6點,下午2點-3點各測一次。海水的值一般在pH8.1左右,梭子蟹適宜值pH7.8-9.0。
鹽度測定:在換水前後對鹽度各測一次。最適鹽度25-30。
溶解氧的測定:每日上午4點-6點,下午4點-6點各測一次,要求溶解氧始終大於5毫克/升。
氨氮及其他營養鹽:有條件的可1天一測,沒條件的一週一測。氨氮含量較多時,成為梭子蟹的毒害因子,養殖期應控制在0.5毫克/升以下。硫化氫和亞硝酸鹽的測定:一週一測。硫化氫的濃度不得超過0.01毫克/升,亞硝酸鹽的濃度不得超過0.5毫克/升。 [7]  [8] 
  • 餌料投餵
三疣梭子蟹對飼料蛋白要求較高。關於投餌量的確定,應根據三疣梭子蟹放養密度,生長時期,個體大小,水温水質狀況餌料質量等因素綜合分析確定。餌料一定要投在餌料台上,或沿池邊投餵,千萬不能投到環溝和深水區域,以免餌料剩餘浪費污染池底。幼蟹進入養成區後,開始由於貝類餌料充足不需要大量投餵,一般只在夜間投餵少量的人工配合飼料做為補充。此時,需要觀察三疣梭子蟹對配合飼料的攝食情況,適當調節投餵量。10天后,開始增加人工配合飼料和廉價貝類的投餵量,實行少量多次的投餵方法,如早5點,晚18點、21點、24點各喂一次。綜合各種影響因素總結出如下投餵方法:前期少投,高温期少投,陰雨天少投,脱殼時少投,水質差時少投,蟹多處多投,水質好時多投,適温時多投,脱殼後多投,8月中旬交尾後多投,收穫前多投。 [7]  [8] 
  • 巡池管理
觀察梭子蟹的活動情況:三疣梭子蟹一般白天很少活動,大都潛伏在池底,夜間出來活動頻繁,沿池邊覓食。因此,要密切注意陰雨天、霧天、高温悶熱天氣、低氣壓颱風天氣、夜間等容易缺氧時三疣梭子蟹的活動情。一旦發現三疣梭子蟹缺氧上岸,要立即換水,潑灑增氧粉。有增氧機的要及時開機。如果白天發現大量三疣梭子蟹遊池,應從兩種情況分析,一種可能是餌料投餵不足,另外一種情況很可能是水質和底質有問題。 [7]  [8] 
巡池及建池塘日記檔案:凌晨及傍晚巡池是養殖人員的一項基本工作,每日及時收聽當地的天氣預報。經常檢查三疣梭子蟹的攝食情況,注意防逃、防盜。每隔10天-15天測量一次梭子蟹的生長情況,包括背甲長/寬,體重,做好記錄,分析長勢,及時調整投餵量和調整餌料搭配。 [7]  [8] 

三疣梭子蟹收穫操作

收穫時間應在秋末,當水温降到15℃以下,三疣梭子蟹不再繼續增重時應及時收穫。適時起捕三疣梭子蟹,是優質、高效、高產的關鍵。應根據三疣梭子蟹是否進入膏蟹期,銷售價格和天氣條件來決定起捕時間。一般起捕時間安排在12月份為佳,下雨天不應起捕。蟹子少量出池時可在夜間用蟹籠或抄網撈取。大量出池時應在閘門固定網籠袋,利用退潮放水,使三疣梭子蟹隨流進入籠袋中,當塘內水排到最低時,可用鐵耙順着塘底慢慢耙動。遇到蟹體時小心挑起,用小抄網撈入籮筐或水桶。起捕的三疣梭子蟹要用橡皮筋縛住兩隻鰲足,以防在籮筐或桶中相互扯咬或外逃。 [8] 

三疣梭子蟹混養情況

蟹、蝦混養模式:中國學者穆佔昆等(2001),周志新(2006),劉志明(2007),蔣萬釗等(2006),劉寶金等(2001)對三疣梭子蟹與對蝦混養進行了初探。這些生產性試驗條件缺乏一致性、嚴密性和規範性,所得的養殖參數的可比性差,養殖效果不穩定。 [7] 
蟹、貝、蝦混養模式:蟹、貝、蝦混養的原理:三疣梭子蟹能翻扒池塘底部灘面,清除池塘中的松螺,池塘底部污物經翻扒後進入水體成為藻類繁殖的營養源,並能攝食病弱對蝦個體,有利於控制病毒傳播,同時,改善對蝦的底部棲息條件。總的來説蟹、蝦、貝混養是利用它們生理、生態的不同特徵進行養殖,同時利用花蛤濾食特點,充分利用蟹、蝦殘餌、浮游生物、底棲生物,淨化水質,達到相互共生的目的。 [7] 

三疣梭子蟹病害防治

隨着養殖業的不斷髮展,三疣梭子蟹病害的發生也越來越頻繁,主要有以下幾種:
  • 病毒病
病原主要有疽疹病毒及小核糖核酸病毒。多發生在5-10月份,病蟹行動遲鈍,呈昏睡狀,蟹爪無力,血淋巴變白,肝胰腺膿腫變白,腐爛發臭,死亡較快。此種病主要是以預防為主:①適量換水,用機械增氧;②餌料中加入免疫多糖連續投餵一週。 [8] 
  • 細菌病
三疣梭子蟹被細菌感染後,常表現兩種症狀:①甲殼和附肢等部位凹陷潰爛,如甲殼病;②引起局部組織器宮感染或轉為全身性敗血症,在整個生活史中都可能受細菌感染而發病,主要有弧菌病及細菌性甲殼病。對細菌性疾病,日常應加強養殖管理,避免機械性損傷,發現病蟹害要及時清除,以防疾病蔓延。養成期要降低養殖密度,提高餌料質量和換水率。對於患病的蟹可全池潑1-2ppm的土黴素治療,也可在餌料中加入1‰的恩諾沙星連續投餵。 [8] 
  • 真菌病
常引起三疣梭子蟹真菌病的病原一般有水黴菌毛黴菌或鏈壺菌等。此病多由菌種侵入受傷的梭子蟹身體表面所致,病蟹行動遲緩,攝食減少,傷口不癒合,傷口部位組織潰爛並蔓延,最後死亡。對於真菌性疾病,日常管理時應徹底消滅敵害生物,減少河蟹在捕撈、運輸、放養等過程中的機械損傷。病蟹可用5%食鹽水溶液浸洗5-10分鐘,並用5%碘酒塗抹患處。 [8] 
  • 寄生蟲病
多由固着類纖毛蟲如聚縮蟲、杯體蟲或鐘形蟲等引起。病蟹體表長滿許多棕色或黃綠色絨毛,行動遲緩,對外界刺激不敏感,最終因無力蜕殼而導致死亡。患病期間可用:①15-20ppm生石灰全池潑灑並更換1-3次病蟹池水;②0.5-1ppm的新潔爾滅與5-10ppm的高錳酸鉀混合液浸洗病蟹。其它還有才女蟲、阿腦蟲及蟹奴等寄生蟲病,一般從蟹體表或內臟都能看到蟲體,流行季節一般為7-10月份或開春。三疣梭子蟹活動少時易得此類病,一般可用0.5ppm高錳酸鉀或0.7ppm的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殺滅。 [8] 
  • 環境引起的疾病
池塘底部有毒氣體硫化氫、氨及生物毒素和高濃度用藥引起的急性中毒。病蟹背甲後緣脹裂出現假性“脱殼”或三角膜出現紅黑泥性異色或腹臍張開下垂四肢僵硬而死亡。一般要加強水體管理,定期用沸石粉或“氨淨”處理底質。發生中毒症狀要立即更換池水,換水量為池水的30-50%。營養性脱殼不遂、肝腫大或其他內臟疾病,一般為缺少鈣磷或脂肪攝入過多引起,也有因缺乏維生素等引起。因此,平時飼料中應適當添加脱殼素、磷酸二氫鈣及各種維生素,可減少此類病害的發生。 [8] 

三疣梭子蟹主要價值

三疣梭子蟹經濟價值

三疣梭子蟹是中國海產大型經濟蟹類。因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在中國國內外享有盛名。由於三疣梭子蟹具有生長快、環境適應能力強、市場價格高、中國國內外價格穩定等特點,使得各地三疣梭子蟹養殖不斷升温。成為繼對蝦、青蟹後又一重要養殖品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疣梭子蟹是中國浙江省漁業主導產業品種,也是浙江省科技入户主推養殖品種。三疣梭子蟹養殖是浙江省四大優勢產業,浙北是梭子蟹養殖主產業帶,僅寧波、舟山就有1.9萬多公頃的梭子蟹養殖圍塘,約佔全省的四分之三。 [9] 

三疣梭子蟹藥用價值

三疣梭子蟹是藥、補兩用的珍品。用之藥可作滋補劑,治療腎虧勞損、神經衰弱、心慌失眠、身體虛弱等消耗性疾病,具有潤肺養陰、補腦益智、提高人體免疫力、美容養顏、抗衰老等獨特功效,對婦女不孕、產後無乳等疾病也有療效,經常食用能改善內分泌,增強新陳代謝,降血壓、血脂、血糖,抗腫,調節和提高人的記憶力和性功能,促進生長髮育,調節性週期,對於治療更年期體內激素平衡和改善心悸、失眠、頭量、心情煩躁等有特效,是男女皆宜的保健品。 [1] 

三疣梭子蟹營養價值

三疣梭子蟹肉質細嫩,口感清甜,營養豐富。科學家對三疣梭子蟹不同部位的基本營養成分進行測定,發現蟹肉中蛋白質含量最高,雄性生殖腺次之,雌性生殖腺中蛋白質含量最低;而三者粗脂肪含量順序正好相反。蟹肉中含有20種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中,以亮氨酸和賴氨酸含量較高。非必需氨基酸中,穀氨酸含量最高,其次為精氨酸和天冬氨酸。
三疣梭子蟹肌肉中主要的脂類為磷脂,甘油三酯含量最低。三疣梭子蟹可食部分還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其中,雌性生殖腺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雄性生殖腺次之,蟹肉最少。三疣梭子蟹可食部分中鈣、鎂、鋅的含量均高於皺紋盤鮑;肌肉中鈣和鎂的含量高於生殖腺,而雌性生殖腺中鋅、鐵的含量高於肌肉和雄性生殖腺。 [2] 

三疣梭子蟹食用價值

三疣梭子蟹
三疣梭子蟹(7張)
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讚美三疣梭子蟹的美味。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言“陸珍熊掌爛,海味蟹螯成”,將海蟹螯足與熊掌相提並論。
三疣梭子蟹到了繁殖期,蟹膏、蟹黃肥滿、鮮美,蟹肉細膩、清甜。三疣梭子蟹烹飪方法一般是清蒸,將其肉蘸以姜醋汁,別有風味。漁民常挑選肥滿的活蟹,將蟹黃剔入碗中,使之經歷風吹日曬,製成“蟹黃餅”,風味特佳。中國寧波地區的美食紅膏熗蟹,是將膏肥肉腴的鮮蟹用鹽、酒醃製而成的。紅膏熗蟹醃漬得宜,蟹膏色豔味香、入口即化,蟹肉細膩柔軟、鹹鮮可口。鮮美的三疣梭子蟹,非常適合與吸味的食材搭配,比如三疣梭子蟹炒年糕。除此之外,三疣梭子蟹還可曬成蟹米、研磨蟹醬、製成罐頭等。 [2] 

三疣梭子蟹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三疣梭子蟹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95 千卡
蛋白質 13.8 g
脂肪 2.3 g
膽固醇 125 mg
飽和脂肪酸 0.5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0.5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0.6 g
碳水化合物 4.7 g
260 mg
47 mg
142 mg
232 mg
208 mg
0.18 mg
1.6 mg
1.67 mg
3.32 mg
82.7 μg
維生素A 30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1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1 mg
煙酸(煙酰胺) 2.5 mg
維生素E 2.99 m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趙春民.三疣梭子蟹育苗與養成高產新技術:金盾出版社,2017.04:3-17
  • 2.    周德慶,劉楠著.舌尖上的海洋科普叢書 海鮮食用寶典: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8.01:52-54
  • 3.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E. J. Miers ,1876) 三疣梭子蟹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9-12-23]
  • 4.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Miers, 1876)  .2019 Annual Checklist[引用日期2019-12-23]
  • 5.    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組編.海水蟹類養殖技術: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1:85
  • 6.    宋鵬東. 三疣梭子蟹的形態與習性[J]. 生物學通報, 1982(5):20-23.
  • 7.    周演根.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多元化養殖技術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
  • 8.    唐山灣國際旅遊島文化全書編寫組編.唐山灣國際旅遊島文化全書 第3卷 碧海綠洲: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785-792
  • 9.    樓寶,王立改,劉峯編著.三疣梭子蟹養殖百問百答: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01:2
  • 10.    李新正主編,節肢動物,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9.11,第109頁
  • 11.    邢越主編,動物大百科,天地出版社,2020.08,第10頁
  • 12.    三疣梭子蟹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7-02]
  • 13.    鄧家剛,侯小濤,郝二偉,海洋中藥學,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1,第132頁
  • 14.    姚雪梅編著,蝦蟹生物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10,第235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