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鰭鱊

鎖定
大鰭鱊,是鯉科鱊屬魚類。體扁而薄,星卵圓形。 [5]  頭小,頭後部至背鰭基顯著隆起。吻鈍。眼大,且間隔較寬,位於頭部稍前上方。 [6]  口亞下位,略星馬蹄形。口角須一對或無。側線完全。背鰭和臀鰭均具粗壯硬刺,背鰭具分枝鰭條15-18根, [5]  背鰭和臀鰭上各有數列不連續的黑條斑。體背部暗綠色,腹部銀白色,尾柄中線有一條黑色縱紋。 [7]  最大體長可達170毫米。雌魚有一長的灰色產卵管。卵橢圓。繁殖期間雄魚在吻端及眼眶上緣有珠星。 [5] 
大鰭鱗在在中國分佈於長白山區的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等水域, [5]  在國際分分佈於朝鮮、越南等地; [6]  喜棲息於水流緩慢的河道支流和具有淤泥的淺水處及氧氣條件較好、水草叢生的地方。 [7]  雜食性,以植物的葉片和藻類為主食。繁殖期4-6月。 [5] 
大鰭鱊可食用,但個體小,數量少。大鰭鱗在發育過程中有變態的特徵,有較高研究價值。大鰭鱗的魚鱗有發光的特徵,是有較高價值的觀賞魚。 [5] 
中文名
大鰭鱊
別    名
大鰭刺鰟鮍
豬耳鰟鮍
拉丁學名
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 (Bleek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輻鰭魚綱
鯉形目
鯉科
亞    科
鱊亞科
鱊屬
大鰭鱊
分佈區域
淺水湖泊內數量較多

大鰭鱊形態特徵

彩石鰟鮍個體小,最大不超過60mm。背鰭Ⅲ~9~10;臂鰭Ⅲ~10;胸鰭Ⅰ~10~12;腹鰭Ⅰ~6。側線鱗2~3;背鰭前鱗11;圍尾柄鱗14。第一鰓弓外鰓耙7~8。下嚥齒1行。每齒內側緣有的有鋸紋有的光滑。體長為體高的2.2~2.4(2.3)倍,為頭長的3.8~4.2(4.0)倍,為尾柄長的4.9~5.8(5.3)倍,為尾柄高的6.5~7.1(6.8)倍,頭長為吻長的3.3-4.6(3.9)倍,為眼徑的2.8~3.3(3.1)倍,為眼間距的2.3-2.5(2.4)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1.4(1.3)倍。體小,體高,扁薄,卵圓形,口角無須,下嚥齒1行,齒面具鋸紋 [1]  。大鰭鱊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鱊類原生觀賞魚。體側扁,近長菱形。口端位,上下頜幾等長,口角無須。背鰭和臀鰭2不分枝鰭條均骨化為硬刺。背鰭具分枝鰭條11~14,其起點位於吻端至尾鰭基的中點。臀鰭具分枝鰭條9~10,其起點位於背鰭基底中部下方。胸鰭不達腹鰭,具不分枝鰭條1,分枝鰭條12。腹鰭可伸達臀鰭起點,具不分枝鰭條1,分枝鰭條7。側線鱗33~35。在鰓孔後方第一、二側線鱗上斑點不明顯,第四、五側線鱗上有一明顯黑點,尾柄中部有一條黑色縱紋,向前伸至背鰭第3~5分枝鰭條之下。下嚥齒1行,5-5排列。鰓耙稀疏,6~8 [2] 
發情的大鰭鱊雄魚 發情的大鰭鱊雄魚

大鰭鱊生活習性

生活於緩流或靜水水草叢生的水體中。多在江河流水,底質多礫石的環境中生活,也出現於溝渠、溪流上游。雜食性,以高等水生植物的葉片和藻類為主食。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水生昆蟲成蟲及其幼蟲、螺、為食,也食小魚。多在夜間覓食,無明顯季節變化。嘉陵江的個體1齡體重約30g,3齡體重約119g,5齡體重約280g。雄性體重30g,雌性約100g以上即達性成熟。4~6月繁殖。繁殖期間雄魚在吻端及眼眶上緣有珠星;雌魚有一長的灰色產卵管,產卵於蚌類的鰓瓣中。 卵橢圓。

大鰭鱊亞種分化

本亞科個體最大的一種,採到最大體長160mm。河北省1齡魚平均體長57.3mm,2齡魚71mm。江蘇太湖1齡57mm,2齡78.2mm,3齡98mm [3] 

大鰭鱊分佈範圍

海河水系:黑龍江、松花江、嫩江、烏蘇里江、圖門江、遼河、鴨綠江、大清河、黃河、長江、淮河、錢塘江、珠江水系及附屬湖泊:海南島南渡江、萬泉河:朝鮮、俄羅斯黑龍江水系 [4] 
參考資料
  • 1.    孫晨旭、張君義、丁偉.長白山水生動物圖鑑: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12:第66頁
  • 2.    王所安等編著,河北動物志 魚類,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05月第1版,第150頁
  • 3.    李明德編著,中國經濟魚類生態學,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2005.05,第49頁
  • 4.    李明德編著,天津魚類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09,第55頁
  • 5.    孫晨旭,張君義,丁偉主編,長白山水生動物圖鑑,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12,第66頁
  • 6.    遼寧省科學技術委員會遼寧動物志編輯委員會主編;劉蟬馨等編著,遼寧動物志 魚類,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08,第141頁
  • 7.    旭日干編,內蒙古動物志 第1卷,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3.06,第1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