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頭和尚

鎖定
大頭和尚,亦稱大頭舞、跳羅漢、羅漢舞,流行於中國各地。有些地方,根據舞蹈內容,叫《大頭和尚戲柳翠》、《月明和尚逗柳翠》等,多在節日裏或喜慶活動時表演。
中文名
大頭和尚
外文名
big-headmonk dance
拼    音
dà tóu hé shàng
類    型
中國漢族民間舞蹈

大頭和尚藝術特色

所謂的《大頭和尚》,就是表演者套着大光頭面具,穿着和服、便褲、山襪與和尚鞋,手拿佛珠,扮成出家人模樣;或是扮成女姓,穿上舊時大襟鑲邊衣褲和圓口鞋,手拿芭蕉扇,可以在舞台草地、可以在廣場街頭、可以在庭院明堂甚至在船舶店鋪等等幾乎所有人們需要的場所進行表演。它表演時的人員可多可少,道具簡單,造型滑稽,動作風趣,沒有語言,表演誇張,詼諧幽默,逗人發笑,老少皆愛觀看,與其他的民間舞蹈相比而別具韻味,隨時都洋溢着一種熱鬧和歡快的氣氛。在它表演的時候,如用鑼鼓等打擊樂進行伴奏,能增強氣氛,也可以不用器樂,獨立進行演出,同樣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大頭和尚發展

此舞原出自民間故事《月明和尚度柳翠》。宋代《東京夢華錄》和《古今小説》、明代《西湖遊覽志》和《帝京景物略》等書中都有跳大頭和尚的記載。清代《百戲竹枝詞》中記:“大頭和尚即明月僧度柳翠事,人帶(戴)大面具扮演之。”可見此舞歷史頗為悠久。在表演形式上,各地大同小異,一般都是由兩人扮演。一人飾和尚(男),頭戴紙質的大頭面具,手持蒲扇或拂塵;另一人飾柳翠(女),手執巾帕。兩人相互追逐戲舞。表演時有扭、擺、追、拉等即興動作,十分誇張詼諧。此外也有多人表演的形式。
1949年以後,這種形式又有新的發展,每逢年節或喜慶日子,各地的新秧歌隊中經常出現扮演大頭和尚的。許多專業歌舞團體還把它改編為具有新思想內容的獨舞或羣舞,如《大頭娃娃舞》、《鞭炮舞》、《豐收舞》等

大頭和尚特色

集仕港鎮的《大頭和尚》起始於清道光二十年,是一種流傳很廣的民間舞蹈,亦稱“民間啞舞”、“大頭和尚舞”等,歷來廣受社會各界的喜愛和歡迎。1955年曾參加過《浙江省第一屆民間古典音樂舞蹈觀摩演出》,1985年底被市電視台拍成資料錄像後由市文化局存檔,如今更是在區、市級的各項大型活動中受邀而頻頻亮相。
該鎮的翁家橋是《大頭和尚》藝人的承傳地,歷今已傳至第八代,經主要傳承人方明華等不斷創新實踐,已形成人員少、節目精、服飾美、道具簡、演出便的特點,依然生機盎然。

大頭和尚相關故事

《大頭和尚舞》傳説很早以前,深山裏有座古寺,寺廟內長着一棵鬱鬱葱葱的大柳樹。這柳樹經一千多年的修煉,變成了一個俊俏的大姑娘,取名柳翠。她偷偷地愛上了廟裏的一個大頭小和尚。一天,廟裏只有小和尚一人看家,小和尚法號月明,柳翠便裝作前來進香,便挑逗小和尚,使他忘了佛門戒律,與柳翠盡情地玩耍,戲鬧起來。這裏,有個樵夫打柴正好路過此地,所見廟內有女子笑聲,感到奇怪。扒在牆頭上一看,原來小和尚竟和大姑娘在一起打情罵俏,忍不住大笑,雙手一鬆,掉下牆頭。他回家之後,當作笑話講給眾人聽。有個社火頭兒聽了此事,覺得有趣,過春節時,編成社火演了起來。男女老少都愛看。
從此,“大頭和尚戲柳翠”就流傳開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