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陸塊

鎖定
大陸塊(continental block)一般指大洋盆地中,地殼厚度較周圍增厚,呈塊狀的隆起地區。
中文名
大陸塊
外文名
continental block
學    科
構造地質學
全    稱
大陸塊體
舉    例
歐亞大陸、非洲大陸、美洲大陸
性    質
大塊的陸地

大陸塊簡介

大陸塊一般泛指大塊的陸地。如歐亞大陸、非洲大陸、美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和南極大陸。實際上是“大陸塊體”的簡稱。大地構造學家曾應用“陸塊”一詞描述從古老地質時代起就存在着的大陸,或者指在造山運動時隆起並被侵入體所固結的山塊。 [1] 
非板塊論者常稱大洋盆地中地殼厚度較周圍增厚且呈塊狀的隆起的地區為“大陸塊”,如西北太平洋的沙茨基海隆、中太平洋的馬尼希基等,並被認為是已破碎的古大陸的殘餘。 [1] 

大陸塊成因特點

大陸塊一般由造山運動引起,使地殼隆升並被侵入體固結,有時也起因於大洋盆地中的地殼增厚,較周圍更為突出而形成的山塊。有些學者認為大陸塊是已破碎的古大陸的殘餘。 [1] 

大陸塊中國大陸塊

相關研究根據近年來所獲的古地磁數據及板塊構造的研究成果,對中國各大陸塊在寒武紀全球構造中的位置進行了再造。一般認為寒武紀全球存在三大洋、四大陸域。其中,中國大陸中的揚子、塔里木、柴達木等均屬岡瓦納大陸域,華北陸塊則屬介於岡瓦納與勞亞兩個大陸域之間的一箇中間陸塊。且當時華北與揚子兩陸塊的南、北位置與的位置正好相反。而介於二者之間的秦、祁古洋盆在當時是一個位於南半球赤道附近的徑向洋。 [2] 

大陸塊相關研究

用多期GPS觀測數據,建立不同時段中國大陸塊體的剛性運動模型,可以分析中國大陸塊體的相對運動。通過分析中國大陸板內塊體地殼形變的動態演化,研究地殼形變量在不同時空動力作用變化的狀態下偏離背景場的變化,並分析對中國大陸地震活動的影響。其結論是中國大陸內部塊體總體上呈東向運動,且運動速率有別。其中,西藏塊體運動速率最大,向北、向東逐漸減弱;相對於西部塊體,東部塊體的運動方向存在順時針旋轉的現象;不同時段各塊體的運動均存在動態差異;各塊體運動變化也並非完全一致,個別塊體呈現出相對獨立的運動特徵。 [3] 

大陸塊大陸漂移學説

大陸漂移學説是指解釋地殼運動和現代大陸與海洋之形成的一種地球物理學假説。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A.Wegener)1912年發表大陸漂移觀點,1915年發表了《海陸起源》一書。他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個統一的巨大的陸塊,稱為“聯合古陸”或“泛大陸”(pangaea)。圍繞這個泛大陸的海洋,叫做“泛大洋”。從侏羅紀開始大陸分裂漂移,大西洋、印度洋的拉張,而成為現今海陸的輪廓。他的主要論據是:①大西洋兩側海岸線彎曲形狀、地層、構造、巖相、古氣候等具有相似性與連續性,北美洲紐芬蘭一帶的加里東褶皺山系與西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加里東褶皺山系遙相呼應,美國阿巴拉契亞山脈東褶皺帶潛入大西洋,延至美國東南部,中歐、非洲南端的開普山系與南美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脈在地層與構造上都脈脈相傳。②各大陸之間、古生物種屬與面貌之間有着密切的親緣關係。中龍類僅見於巴西與南非石炭二疊系的淡水湖相地層。舌平蕨植物化石,廣佈於澳大利亞、印度、南美、非洲等南方大陸古生代地層中,這正是大陸的分裂漂移使這種寒冷氣候的植物分佈在不同的氣候帶中。③古氣候。現今南半球的各大陸,在古生代時期,都發生過廣泛的冰川作用,呈放射狀展布。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古冰川遺蹟殘留在大陸的邊緣,冰川的運動方向都是從岸外向內陸,反映了古冰川不是源於本地。魏格納還注意到大陸各地和大洋盆地之間存在着顯著的高差。他認為陸高質輕,洋低質重,海陸的區分並不是地球表面偶然的起伏不平,而是在地殼物質組成上有着根本的差異。大陸漂移的驅動力是與地球的自轉有關的向西漂移的力和指向赤道的離極力。前者主要來自太陽、月球對地球引力所產生的潮汐摩擦力。經過十餘年的劇烈論爭,新的技術與資料的不斷出現,在本世紀的30年代,大陸漂移學幾乎偃旗息鼓。大陸漂移學説的致命弱點在於大陸漂移的機理。該學説認為較輕的硅鋁質大陸漂移在較重的硅鎂層之上。硅鎂層是不動的,反覆被硅鋁層覆蓋或出露。後來深源地震、深斷裂的發現,證實硅鎂層並不具有塑性和流動性,天文測量的數據也證明了潮汐摩擦力是一個不足以推動深厚龐大的陸塊運動。 [3] 
參考資料
  • 1.    朱志澄,曾佐勳,樊光明.構造地質學: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8
  • 2.    楊宗讓. 中國各大陸塊在寒武紀全球構造中的位置及意義[J].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0,(01):90-97.
  • 3.    張躍剛,張晶,王敏. 中國大陸塊體的相對運動與強震的關係[J].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9,29(04):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