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陳列島

鎖定
大陳列島距離台州市東南二十八海里,處於我國粵、海上交通咽喉,主要是由下大陳、上大陳、一江山等大大小小數十個島嶼組成的。島的經濟以漁業捕撈生產加工為主,其中下大陳島是其經濟和行政管理中心。
中文名
大陳列島
地理位置
台州市東南
面    積
14.6 km²
平均氣温
16.7

大陳列島建制沿革

大陳列島
大陳列島(5張)
浙江台州大陳島位於台州灣東南洋麪,由上、下大陳等29個島嶼組成。總面積14.6平方公里,距台州市區29海里。是國家一級漁港、省級森林公園和浙江省海釣基地,島周海域是浙江省第二漁場。魚汛期,島四周幹帆雲集,桅檣如林,入夜,漁火萬千,蔚為大觀。素有“東海明珠”之美稱。 [1] 

大陳列島地理概況

大陳島山海一體,水天一色,兼有山青、林茂、海藍、巖雄、灘平、洞幽之美。全年氣候温和濕潤,雨量充足,光照充沛,年平均氣温16.7。島上森林覆蓋率達56%,具有典型的冬暖夏涼的亞熱帶氣候環境。由於潮汐、洋流、風流和海洋生物的長期作用,形成了號稱“中國第一海上盆景”的甲午巖、碧水細沙的帽羽沙、烏沙頭海濱浴場和風景如畫的屏風山、浪通門、高梨、下嶼龍洞等眾多海上奇觀。大陳島景觀奇絕、海產豐盈、自然條件優越,尤適遊客“遊海島、觀海景、釣海魚、吃海鮮、玩海水”,是人們觀光、休閒、娛樂、垂釣的好去處。

大陳列島旅遊資源

大陳列島甲午巖

甲午巖由兩塊巨大的礁石組成。長各為15米,寬為11米,最高點海拔35米。岩層垂直如削,有如神斧劈成的兩塊巨屏,造型雄奇,故有“中國第一海上盆景”之稱。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觀甲午巖,感受不同。隔岸觀甲午巖風光,只見巨礁拔海而立牞立前則如臨深淵,海水摔巖迴盪,使人膽戰心驚;從側面望甲午巖,恰如起航的帆牞因而得名“甲午巖”。國民黨佔據時期,甲午巖海岸為炮兵陣地,戰壕交叉,現遺蹟猶存。
甲午巖南面的大、小浦,有四、五十户人家,捕魚為生,依山傍海壘石為居,風俗淳厚,潮漲潮落,魚船揚帆出海或捕魚歸來,海鷗薄霧,富有漁村特色。鄰近的元寶山有歐共體合作建造的三座風機,是我國海島風力發電的研究基地。巨大的風機高聳空中成為大陳島的一大景觀,面海一側有綠草、黑松、山下碧海無際,點點風帆,景色如詩如畫。

大陳列島飛虎崖

飛虎崖位於大陳島的南部,鄰近甲午巖,面朝東海,景色獨特,地理位置險峻。其岩石在海水長期侵蝕作用下,形成一個大峽谷,它的最寬處約10米,深約20米,長約150米,兩岸懸崖峭壁,下面波濤澎湃。其一側崖壁上的岩石天然成方形,崖頂處有一羣小石塊,極似一家三口,丈夫抱着孩子望着疲憊的妻子;另一側為較平坦的海蝕礁,站在此處可遠眺大海、碧波、船帆,也可覽甲午巖,觀遠處的扁擔島等等。一旁是觀日出的好地塊,人稱“觀日亭”。

大陳列島漁師廟

漁師廟位於下大陳氣象站下,蔣介石、蔣經國父子曾先後在此歇宿。1955年震驚中外的劫持大陳島全島居民去台灣事件,就是蔣經國坐鎮此地,一手部署策劃的。漁師廟依山傍海,崖下濤聲澎湃,廟內危樓靜寂,為大陳十景之一(危廟濤聲)。以漁師文化為代表的宗教文化對漁民有較強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現廟內多有漁民上香供奉,以求保佑出海平安、捕撈豐收,香火甚旺。

大陳列島浪通門

位下大陳島東北角,屬大陳島強風浪區,本島山體與對面屏風山構成喇叭形態勢。中間原有水道相隔,1975年修建防波堤,將屏風山與本島聯接起來,立於防波堤上,東側長浪滾滾,北側屏風山突兀,有如一幅大筆揮就的山海圖。大堤於1987年即遭颱風嚴重損毀,97年11號颱風襲擊時,這裏的巨浪高達36米,經專家勘測證實,創世界之最。浪通門即以海流湍急,海浪洶湧而得名。

大陳列島帽羽沙石灘

位於上大陳北端帽後山與本島的頸狀聯接處,由洋流輸送的礫石,形成一百米長的天然堤壩。堤兩側均為礫灘,東側灘長約200米,西側約300米,低潮時出露灘面寬40-50米。
礫石一般大如卵,小如彈丸,以灰色、灰黃為主,間具紅色、棕色等,經過海浪千百年的沖洗,渾圓光潔,堆積成弧形的灰黃色礫石灘牞就像鑲嵌着寶石的美麗帽檐,此灘也因此而得名。

大陳列島相關資料

夏秋季為登島旅遊的黃金季節。從1991年起,已多次舉辦“海釣節”。
大陳島歷史神奇。大陳島碉堡、水牢、戰壕、坑道等戰爭遺址是一江山戰役古戰場的歷史見證,大陳島青年墾荒隊傳奇及胡耀邦總書記親臨考察使該島揚名中外。
大陳島島礁四周棲息着眾多的石斑魚、黑鯛、梭子蟹、七星鰻、虎頭魚等享譽海內外的魚類生物種羣,是浙江省第二大漁場。其浪通門養殖基地是浙江省以大黃魚、鱸魚、真鯛等海珍品養殖為主的最大的深水網箱養殖基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