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豆菌核病

鎖定
大豆菌核病是由核盤菌引起的、發生在大豆的病害。該病主要出現於大豆的苗期、花期及花莢期,主要危害大豆葉片、豆莢及莖杆。大豆苗期感病,植株莖部會出現水漬狀或者棉絮狀的菌絲;大豆花期感染菌核病會出現植株枯萎、莖葉腐爛現象,後期大豆全株會乾枯萎縮而死。 [2]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見病害之一,主要造成莖稈腐爛,病變部位蒼白色,莖杆內中空並有黑色菌核,易折斷,結莢少或不結莢。該病在流行年份減產20-30%,嚴重地塊減產達50-90%,甚至絕產。田間菌核數和環境因素是該病發生輕重的重要因素。 [1]  [5] 
大豆菌核病是土傳病害,初侵染來源主要是土壤中的菌核,在防治上應以預防初次侵染為主,減少豆田中菌核數量是防治病害的關鍵。 [6] 
中文名
大豆菌核病
別    名
白腐病
病    原
核盤菌
為害作物
大豆
為害部位
葉片、豆莢、莖杆

大豆菌核病病原特徵

大豆菌核病病原為核盤菌(學名: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屬真菌子囊菌亞門柔膜菌目核盤菌屬菌絲體白色,綿絮狀,粗細不一,直徑3-4微米,透明,有橫隔,內有濃蜜的顆粒狀物。於春季或秋季形成1-10個子囊盤,碗狀,有柄,柄長因覆土的深淺而異,暗褐色,盤大5-10毫米,其表面有子囊及側絲,子囊棍棒狀,無色,(108-135)微米×(9-10)微米,內生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無色,單胞,橢圓形,12微米×4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單胞,無色,3-4微米,密生於分生孢子梗上,形成84微米×77微米的孢子塊。 [3]  [4] 
病原菌 病原菌
(圖注:1.菌核2菌核萌發成子囊盤3子囊、子囊孢子及側絲)

大豆菌核病為害症狀

大豆菌核病可危害植株地上部,在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但以成株花期發生受害最為嚴重。 [1] 
  • 苗期症狀:苗期染病莖基部褐變,呈水漬狀,濕度大時長出棉絮狀白色菌絲,後病部幹縮呈黃褐色枯死,幼苗倒伏、死亡。 [1] 
  • 成株期症狀:成株期染病主要侵染大豆莖部,田間植株上部葉片變褐枯死。葉片染病始於植株下部,病斑初期呈暗綠色水浸狀斑後擴展為圓形或不規則形,中心灰褐色,四周暗綠色,濕度大時生白色菌絲,葉片腐爛脱落。莖稈染病多從主莖中下部分杈處開始,病部水浸狀,後褪為淺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狀不規則,常環繞莖部向上、向下擴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潮濕時病部生絮狀白色菌絲,菌絲後期集結成黑色粒狀、鼠糞狀菌核,病莖髓部變空,菌核充塞其中。後期乾燥時莖部皮層縱向撕裂,維管束外露似亂麻,嚴重的全株枯死,顆粒不收。豆莢染病呈現水浸狀不規則病斑,莢內外均可形成較莖內菌核稍小的菌核,可使莢內種子腐爛、幹皺、無光澤,嚴重時導致莢內不能結粒。 [1] 
大豆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分佈範圍

大豆菌核病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廣西等省。 [3] 

大豆菌核病侵染循環

大豆菌核病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殘體內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越冬菌核在適宜條件下萌發,產生子囊盤,彈射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蔓延,進行初侵染。病原菌是通過傷口或角質層侵入,衰老葉片、凋萎的花及纖弱的莖最易受侵染。再侵染則菌絲接觸健康植株傳播蔓延。條件適宜時,特別是大氣和田間濕度高,菌絲迅速增殖,3天后健株即發病。 [5] 

大豆菌核病流行規律

  1. 前茬作物對發病的影響:大豆菌核病與前茬作物密切相關,向日葵、油菜、白菜、胡蘿蔔等383種作物的菌核病與大豆菌核屬同一種病菌,可以互相侵染。由於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各種經濟作物發展迅速,造成大豆前茬的多樣性,再加上大豆長期連作,使菌核逐年積累,大豆菌核病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 [5] 
  2. 氣候條件:地表温度直接影響子囊盤的形成或成熟,濕度則影響子囊孢子的萌發和侵入,田間濕度是發病的主要條件。連續低温寡照,陰雨天氣多(雨日多、雨次多、雨量適中),温度在18-22℃有利於該病菌的子囊盤萌發形成子囊孢子。一般7月降雨多的年份發病較重。 [5] 
  3. 栽培管理:大豆田排水良好、地勢平整發病輕;合理密植、通風透光條件好的地塊發病輕。地勢低窪及排水不暢、施用氮肥過多、大豆生長茂密和通風不良,有利於大豆菌核病的發生。 [5] 

大豆菌核病防治方法

  • 農業防治
選用耐病品種:選用株型緊湊,尖葉或葉片上舉,通風透光性能好的耐病品種。從無病留種田留種或清除混雜於種子間的菌核。 [1] 
輪作倒茬:防治大豆菌核病的最基本的措施是合理輪作。大豆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倒茬,可顯著減少田間菌核的積累。發病嚴重的地塊,應與河谷類作物輪作三年以上,避免重茬迎茬,不能與聚合並的寄主植物如菜豆、馬鈴薯、油菜、向日葵等輪作,可減輕該病的發生。 [1] 
加強田間管理:對發病的地塊進行深耕,將菌核深埋在土壤中,抑制菌核萌發,減少侵染來源;派水不良的地塊,應平整土地及時派水,降低大豆田間濕度;在封壟前即使中耕培土,破壞萌發的子囊盤;適當地控制氮肥量,增施鉀肥。病田收穫後,應將病殘體收集燒燬,消滅菌源。 [1] 
  • 化學防治
噴藥防治:病害發生後,結合氣候條件,加強病情調查,及時藥劑防治是生產上比較有效的控制措施。大豆菌核病病菌子囊盤發生期與大豆開花期的重疊盛期是大豆菌核病的防治適期。噴施50%速克或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可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用藥量600千克/公頃。研究試驗表明,農利靈和速克靈防效最好,分別為93.4%和91.8%最佳噴藥時期為大豆開花接莢期。兩次噴藥效果明顯高於一次噴藥,兩種藥劑混用(農利靈+速克靈)防效明顯高於一種藥劑單用,撲海因甲基託布津還有增產作用。除此之外,有的藥劑可以減輕病害發生,但卻不一定提高大豆產量。 [1] 
參考資料
  • 1.    李中州. 論大豆菌核病綜合防治技術[J]. 農民致富之友, 2018, (20):167.
  • 2.    戴思遠.淺析大豆菌核病發病原因及防治[J].農家致富顧問,2019(24):198-198.
  • 3.    方中達.中國農業植物病害.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11:163
  • 4.    福建三明地區真菌研究所.福建菌類圖鑑 第2集.福建:福建三明地區真菌研究所,1978:149-150
  • 5.    趙志剛,羅瑞萍.寧夏大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北京:陽光出版社,2017.07:237-238
  • 6.    郭書普 等.油菜、大豆、花生、芝麻病蟲害防治原色圖鑑.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