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豆花葉病

鎖定
大豆花葉病是由大豆花葉病毒(SMV)引起的、發生在大豆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該病症狀因寄主品種、病毒株系、侵染時期和環境條件的不同差別很大,可分為輕花葉、花葉、黃斑、花葉、曲葉、卷葉、皰葉、畸形葉、皺縮、矮化和頂枯等10種。典型症狀為植株矮化,葉片呈黃綠相問的花葉並皺縮,葉緣下卷或葉片扭曲,質地硬脆,葉脈變褐,有時沿葉脈兩側有許多皰狀突起。 [2] 
大豆花葉病是世界各地大豆上普遍發生的一種重要病毒病害。該病在美國、巴西、中國、阿根廷等大豆主產國均為影響產量的重要因素。該病不僅引起減產,還使質量下降,所導致的種皮斑駁形成褐斑粒,使商品豆降價,影響出口。 [1] 
大豆花葉病的防治應採取以選用無毒種子和治蚜防病為主,並積極選育抗病品種的綜合措施。 [2] 
中文名
大豆花葉病
外文名
Soybean Mosaic Disease
病    原
大豆花葉病毒(SMV)
為害作物
大豆
為害部位
葉片

大豆花葉病病原特徵

大豆花葉病毒
大豆花葉病毒(2張)
大豆花葉病病原為大豆花葉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簡稱SMV),屬馬鈴薯Y病毒科、馬鈴薯Y病毒屬成員。大豆花葉病毒粒體線狀,分散於細胞質及細胞核中。鈍化温度為60-70℃,稀釋限點10-5,體外存活期4-5天。病毒在pH6.0時最穩定,在pH4.0以下或9.0以上時易失活。25-33℃條件下,乾燥豆葉中的病毒其侵染力可保持7天,種子中的病毒可保持侵染力2年以上。感染2-3周後的病葉細胞內可產生風輪狀內含體。 [2] 
大豆花葉病毒的自然寄主範圍較窄,只有大豆及其他幾種豆科植物。人工接種時,在大豆、望江南、刀豆、豬屎豆、鐮狀扁豆、托葉胡枝子、條紋胡枝子、白花羽扇豆、黃花羽扇豆、長序菜豆、利馬豆、黑色菜豆、菜豆、大果田菁、絨毛黧豆、藍花胡蘆巴、胡蘆巴和蠶豆等寄主上可引起系統侵染;在花生、黃芪、莧色藜、白色藜、昆諾藜、瓜爾豆、雙花扁豆、長序菜豆、利馬豆、菜豆、綠豆、豇豆、長豇豆、豌豆和千日紅等寄主上能引起局部侵染;在窄葉羽扇豆、歐洲百脈根、菜豆、克里夫蘭煙和芝麻等寄主上無症狀帶毒。 [2] 
大豆花葉病毒存在不同株系,中國初步鑑定出6個株系,即Sa(南京重花葉)、Sb(南京輕花葉)、Sc(南京黃斑葉脈壞死)、Sd(東北黃斑花葉)、Se(南京蚜傳頂枯)和S(東北頂枯)以Sa和Sb分佈較廣。 [2] 

大豆花葉病危害症狀

大豆花葉病症狀因品種、感染時期、環境條件以及病毒株系不同而異,可分為輕花葉、花葉、黃斑花葉、曲葉、卷葉、皰葉、畸形葉、皺縮、矮化和頂枯等10種。典型症狀為植株矮化,葉片呈黃綠相問的花葉並皺縮,葉緣下卷或葉片扭曲,質地硬脆,葉脈變褐,有時沿葉脈兩側有許多皰狀突起。嫩葉症狀較明顯,老葉常不表現症狀。由帶毒種子長出的植株或感病早的植株,3-4葉期即可出現症狀。高度感病的品種除上述典型症狀外,還出現頂芽或側芽變褐、萎蔫、枯死及葉片上產生壞死小點等症狀。重病株不結實或很少結實。抗病品種通常只表現輕微花葉症狀或帶毒不顯症。 [2] 
病株種子常出現斑駁或變色,變色部分可以臍為中心呈放射狀,或通過臍部呈帶狀,或僅限於臍部周圍。斑駁的顏色與種子的臍色一致。斑駁的有無與種子是否帶毒無關,即帶毒種子不一定都形成褐斑粒,種子表面無褐斑也不一定不帶毒。 [2] 
大豆花葉病

大豆花葉病分佈範圍

大豆花葉病分佈範圍廣,在美國、巴西、中國、阿根廷等大豆主產國均有分佈。在中國各地均有分佈,以黃淮流域、江漢平原和華北平原最重,長江中、下游大豆產區次之。 [1-2] 

大豆花葉病侵染循環

侵染循環示意圖 侵染循環示意圖
大豆花葉病毒主要在種子中越冬,併成為病害的初侵染源。由於大豆花葉病毒存活期短,且由蚜蟲以非持久性方式傳播,所以土壤中的病株殘體和越冬蚜蟲不能成為初侵染源。雜草寄主雖可能成為初侵染源,但大多不在豆田生長,故作為初侵染源的重要性不大。播入大田的帶毒種子長出幼苗後,在條件適宜時即可發病,成為田間病害擴散的毒源。大豆花葉病毒主要藉助蚜蟲在田間傳播和進行再侵染。汁液摩擦接觸也可傳染。病毒完成侵染後就在寄主體內增殖、擴展,最後侵入種子,使種子帶毒。種子帶毒率的高低因品種和植株受侵染時間而異,最高的可達100%。大豆花葉病毒存在於種子的胚及子葉上,種皮中的病毒不能存活到翌年播種時,所以無傳病作用。帶毒種子的調運是病毒遠距離傳播的途經。 [2] 
有翅蚜是植株間傳毒的主要介體。能傳播大豆花葉病毒的蚜蟲已知有30多種,中國主要有豆蚜、苜宿蚜蟲、大豆蚜、蘿蔔蚜、豇豆蚜、棉蚜、豌豆蚜、桃蚜和髙粱縊管蚜等,其中大豆蚜、桃蚜及豆蚜傳毒率最高。傳毒蚜蟲種類及傳毒率與大豆花葉病毒的不同株繫有關。 [2] 

大豆花葉病流行規律

種子帶毒率、田間有翅蚜蟲數量及其發生時間、氣象因素和品種的抗病性等均可影響大豆花葉病的發生和流行。 [2] 
  • 種子帶毒率:主栽品種種子帶毒率高是大豆花葉病發生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種子帶毒率的高低與品種的感病性和不同生育期的氣象因素有關。抗病品種種子帶毒率顯著低於感病品種。在大豆感病生育期內,感病越早,種子帶毒率越高。大豆開花前發病的病株上的種子帶毒率高。多數品種盛花期以後感病的病株的種子不再傳毒,但某些高感品種初莢期發病的病株仍有較低種傳率。播種的種子帶毒率高,出苗後的早期病株多,毒源就多,後期田間病害發生也較重。 [2] 
  • 傳毒蚜蟲的消長:在田問有毒源的情況下,蚜蟲發生時期、有翅蚜的遷飛時間及其在植株上的着落頻率是影響病害嚴重度的重要因素。大多數種類的有翅蚜着落並危害大豆冠層葉,黃綠色植株上蚜蟲的着落頻率高於深綠色植株。蚜蟲傳毒距離一般在100米以內。一般在大豆上着落並繁殖的蚜蟲僅有1-3種,這些蚜蟲是造成病害流行的主要傳毒介體。鄰近作物上的蚜蟲也可經過大豆田,但其着落頻率和傳毒率均較低。在田間有毒源的前提下,蚜蟲發生早而多的年份和地區病害容易流行。 [2] 
  • 氣象因素:氣象因素不僅影響幼苗的發病率及蚜蟲的發生和遷飛,還影響病害潛育期的長短、症狀的表現及褐斑粒的形成,其中温度的影響最大。發生花葉病的適温為20-30℃,超過30℃時病害隱症,在30℃以下,温度越低,潛育期越長。如在29.5℃時,潛育期僅為4天,24℃時為6天,18.5℃時為14天。褐斑粒的形成與結莢初期的温度密切相關,温度越低,褐斑粒形成越多,超過30℃時則不能形成褐斑粒。 [2] 
  • 品種抗病性:大豆品種對花葉病毒的抗性包括抗病毒侵染(發生率低)、抗病毒增殖(嚴重度低)、抗斑駁(不產生斑駁或斑駁率低)、抗種傳(不種傳或種傳率低)、抗蚜蟲(蚜蟲不取食或在植株上的着落頻率低)等多種抗性類型。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多數地方品種感病,有的品種種子帶毒率高達100%。新選育的改良品種相對較抗病。長期種植同一抗病品種會引起病毒株系變化,造成品種抗病性降低或喪失抗病性。病毒株系不同有時會導致症狀上的變化。 [2] 
傳毒蚜蟲 傳毒蚜蟲

大豆花葉病防治方法

大豆花葉病農業防治

  • 推廣種植抗病品種:吉育86、黑科60、新大豆13號等品種生長勢較強,抗病性較好,綜合適應性較優,適合種植。具有高密度茸毛的品種雖然不能顯著減低病毒的傳播速度,但卻可以抑制蚜蟲的活動,減慢該病毒達到最高影響級別的時間。 [3] 
  • 加強種子檢測:由於大豆容易感染病毒,所以對種子加強檢測尤其重要,在引進種子後,可以先對種子進行隔離種植,留取無毒的種子再進行種植。 [4] 
  • 加強栽培管理:在種植期間,對植株加強肥水管理,施有機肥料,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4] 

大豆花葉病化學防治

  • 治蚜防病:大豆花葉病發生流行與蚜蟲數量和高峯出現早晚關係密切,所以早治蚜、勤治蚜,將蚜蟲消滅在點片發生階段,才能取得防病效果。每公頃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25-300克對水450-600千克噴霧。其他可選藥劑有3%啶蟲咪、48%毒死蜱乳油等。除用藥劑滅蚜外,用銀灰色薄膜放置田間驅蚜,防病效果達80%,但該法只適用於種子田等田塊。採用大豆與高稈作物間作等辦法也可減輕蚜蟲危害,從而減輕發病。 [2] 
參考資料
  • 1.    董金皋.農業植物病理學 2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08:163-165
  • 2.    陳利鋒,徐敬友.農業植物病理學 第3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249-252
  • 3.    毛鵬志, 劉志中, 侯國慶等. 新疆奎屯墾區大豆花葉病的發生與綜合防控[J]. 農業科技通訊, 2020, (5):249-251.
  • 4.    鄭燕雲. 大豆花葉病發生原因與控制方法[J]. 農業工程技術, 2016, 第36卷(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