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豆病毒病

鎖定
大豆病毒病是由大豆花葉病毒、煙草條斑病毒等70多種病毒引起的、發生在大豆的病害。大豆植株感染病毒病後,出現矮化、葉片捲縮、花葉、黃化、豆莢畸形等症狀,常見類型有皺縮矮化型、皺縮花葉型、輕花葉型、頂枯型、黃斑型、褐斑型。 [2-3] 
大豆病毒病是世界上普遍發生的大豆病害之一,對大豆的產量影響很大,嚴重製約大豆產業的健康發展。病株減產幅度隨發病程度加重而增加,受病毒侵染的大豆花莢數減少,百粒重降低5-30%。據報導,皺縮花葉型症狀可使大豆減產50%以上,壞死型症狀引起的芽枯的植株很少結實。該病還影響大豆子粒的外觀品質,受大豆花葉病毒感染的子粒斑駁率高達95%。 [1] 
大豆病毒病的防治應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進行綜合防控。優化作物佈局,選用抗病蟲大豆品種,適當調整播期。 [2] 
中文名
大豆病毒病
外文名
soybean virus diseases
別    名
大豆毒素病
病    原
大豆花葉病毒、煙草條斑病毒 等
為害作物
大豆
為害部位
全株

大豆病毒病病原特徵

據報道,在自然條件下引起大豆病毒病的病毒有70多種,其中,大豆花葉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煙草條斑病毒(Tobacco streak virus)、煙草環斑病毒(Tobacco ring spot virus)、大豆矮縮病毒(Soybean dwarf virus)等造成的危害最為嚴重。 [2] 
引起大豆病毒病的病毒及其介體昆蟲

大豆病毒病為害症狀

大豆病毒病
大豆病毒病(8張)
大豆病毒病是大豆生產上的常見病害之一,大豆植株感染大豆病毒病後,出現矮化、葉片捲縮、花葉、黃化、豆莢畸形等症狀,常見類型有:
  1. 皺縮矮化型:病株矮化,節間縮短,葉片皺縮變脆,生長緩慢,根系發育不良。生長勢弱,結莢少,也多有莢無粒。 [3] 
  2. 皺縮花葉型:葉片小,皺縮、歪扭,葉脈有泡狀突起,葉色黃綠相間,病葉向下彎曲。嚴重者呈柳葉狀。 [3] 
  3. 輕花葉型:植株生長正常,葉片平展,心葉常見淡黃色斑駁。葉片不皺縮,葉脈無壞死。 [3] 
  4. 頂枯型:病株莖頂及側枝頂芽呈紅褐色或褐色,病株明顯矮化,葉片皺縮,質地硬化,脆而易折頂芽或側枝頂芽最後變黑枯死,故稱芽枯型。其開花期花芽萎蔫不結莢,結莢期表現豆莢上有圓形或無規則褐色斑塊。豆莢多變為畸形。 [3] 
  5. 黃斑型:黃斑型病毒病多發生於結莢期,與花葉型混生。病株上的葉片產生淺黃色斑塊,多為不規則形狀。後期葉脈變褐,葉片不皺縮,上部葉片呈皺縮花葉狀。 [3] 
  6. 褐斑型:該病主要表現於籽粒上。病粒種皮上出現褐色斑駁,從種臍部向外呈放射狀或帶狀,其斑駁面積和顏色各不相同。 [3] 

大豆病毒病侵染循環

大豆病毒病初侵染源

在中國東北及南方大豆栽培區,種子帶毒在田間形成病苗是該病初侵染源;長江流域該毒原可在蠶豆、豌豆、紫雲英等冬季作物上越冬,也是初侵染源。 [5] 

大豆病毒病傳播方式

介體昆蟲傳播病毒的方式和時間 介體昆蟲傳播病毒的方式和時間
病毒的傳播一般分為獲毒、帶毒和傳毒3個步驟。不同的病毒類型,傳播機制也不相同。介體昆蟲傳毒的方式根據介體獲毒、帶毒和傳毒的時間和病毒在介體內的結合位點分為持久性傳播、半持久性傳播、非持久性傳播。根據病毒在介體(蚜蟲或粉蝨等)內的保存時間,將傳播的模式分為非循環型和循環型兩大類,其中非循環型又可分為非持久性傳毒和半持久性傳毒,以非持久性模式傳播的病毒,在介體內保留數分鐘;以半持久性方式傳播的病毒,則可以在介體內留存數小時。循環型又稱為持久性傳毒,病毒可以長期在介體內存留,直到死亡。而薊馬刺吸植物的方式有非攝取式、短攝取式和長攝取式3種,其中,短攝取和長攝取方式均能攝取葉片細胞的物質從而對植物細胞造成損傷,非攝取方式對植物細胞的損害較小。薊馬主要以非攝取方式傳播病毒。病毒在薊馬體內的複製效率是其傳毒的關鍵因素,持久性傳毒介體的最短獲毒時間越少,病毒在體內複製速率越快,傳毒效率就越高。傳毒薊馬只有1-2齡若蟲可以獲毒,獲毒後可以終生傳毒,未獲毒的薊馬成蟲在取食染毒植株時不能獲毒。薊馬優先在染毒植株上取食和繁殖,這導致病毒的傳播擴散更為嚴重。 [2] 

大豆病毒病流行規律

乾旱年份,蚜蟲大發生,病害發生重。大豆品種間存在明顯抗性差異,有的品種在氣温30℃以上病毒症狀會出現隱症,高温隱症品種產量損失比顯症品種要小。病株所結的種子並不是全部帶毒,而是越早感染的病株所結的種子帶毒率越高。如生產上使用了帶毒率高的豆種,且介體蚜蟲發生早、數量大,植株被侵染早,品種抗病性不高,播種晚時,該病易流行。 [5]  [6] 

大豆病毒病防治方法

大豆病毒病農業防治

  1. 播種前嚴格選種,清除褐斑粒。適時播種,使大豆在蚜蟲盛發期前開花。苗期拔除病苗,及時防治蚜蟲,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提高品種抗病能力。 [4] 
  2. 由於大豆花葉病毒以種子傳播為主且品種間抗病能力差異較大,又由於中國各地花葉病毒生理小種不一,同一品種種植在不同地區其抗病性也不同,因此,應在明確該地區花葉病毒的主要生理小種基礎上選育和推廣抗病品種。 [4] 
  3. 侵染大豆的病毒,很多是通過種子傳播,因此,種植無病毒種子是最有效的防治途徑之一。建立無毒種子田要注意兩點:一是種子田四周100米範圍內無病毒寄主植物,二是種子田出苗後要及時清除病株,開花前再拔除一次病株,經3-4年種植即可得到無毒源種子。一級種子的種傳率低於0.1%,商品種子(大田用種)種傳率低於1%。 [4] 
  4. 中國大豆分佈廣泛,播種季節各不相同,形成的病毒株有差異。品種交換及種子銷售均可能引入非本地病毒或非本地的病毒株系,從而形成各種病毒或病毒株的交互感染,導致多病毒病流行。因此,需要種子管理部門和檢疫部門嚴格把關。 [4] 

大豆病毒病化學防治

  1. 種子處理可用38%克多福或70%吡蟲啉等藥劑拌種,拌勻晾乾後播種。 [2] 
  2. 大豆病毒病大多由蚜蟲傳播,大豆種子田用銀膜覆蓋或將銀膜條間隔插在田間,起避蚜、驅蚜作用,田間發現蚜蟲要及時用藥劑防治。蚜蟲發生量大,農業防治和天敵不能控制時,要在苗期或蚜蟲盛發前防治。當有蚜株率達10%或平均每株有蟲3-5頭,即應防治。可選用40%克蚜星乳油800倍液或35%卵蟲淨乳油1000-1500倍液、20%好年冬乳油800倍液、50%抗蚜威(闢蚜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增效抗蚜威液劑2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抗蚜威有利於保護天敵,但由於蚜蟲易產生抗藥性,應注意輪換使用。也可用40%樂果乳油800倍,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或2.5%敵殺死乳油,5%來福靈乳油,10%溴氟菊酯乳油每畝15-20毫升,兑水40-50千克噴霧。 [4] 
  3. 在發病重的地區可在發病初期噴灑一些防治大豆病毒病的藥劑,以提高大豆植株的抗病性,如0.5%菇類蛋白質多糖300倍液、1.5%植病靈Ⅱ號乳油1000倍液、混合脂肪酸100倍液、5%菌毒清400倍液等噴霧防治,每隔10天噴1次,連噴2-3次。 [4] 
參考資料
  • 1.    惠軍濤1, 陳杉2, 張毅3. 大豆病毒病抗病品種田間篩選[J]. 陝西農業科學, 2019, 第65卷(9):7-8,17.
  • 2.    高宇, 史樹森. 大豆病毒病介體昆蟲研究概況*[J]. 大豆科技, 2020, (1):49-54.
  • 3.    韓曉. 大豆病毒病的發生和防治[J]. 現代農村科技, 2019, (5):33-34.
  • 4.    侯振華. 大豆病毒病發病症狀及防治措施[J]. 農民致富之友, 2017, (9):63.
  • 5.    楊平華.經濟作物病蟲草害防治新技術.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0:28
  • 6.    北京市植物保護站.植物醫生實用手冊.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12: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