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西洋斑紋海豚

鎖定
大西洋斑紋海豚(學名:Lagenorhynchus acutus)體型大且粗壯,嘴喙較短,背鰭下方的兩側都有白色色塊,並一路延伸至尾柄兩側的黃色條紋處。浮出水面呼吸時,通常白色與黃色斑塊同時出現,在海上也頗醒目。
一般分佈在北大西洋的温帶和近極地水域。羣居性,可數百隻組羣。快速遊動中常伴有乘浪、躍空、擊水等空中動作。經常與白喙斑紋海豚大翅鯨長鬚鯨長肢領航鯨為伍。以魚類和烏賊為食。
(概述圖片來源 [1] 
外文名
Atlantic White-sided Dolphin
別    名
大西洋白側海豚
跳躍海豚
彈跳海豚
中文學名
大西洋斑紋海豚
拉丁學名
Lagenorhynchus acu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獸亞綱
鯨目
亞    目
齒鯨亞目
海豚科
斑紋海豚屬
大西洋斑紋海豚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人及年代
Gray,1828

大西洋斑紋海豚形態特徵

大西洋斑紋海豚
大西洋斑紋海豚(3張)
成體長:雄性2.2~2.7米、雌性1.9~2.7米; [2]  重165~200公斤。體型粗壯。
前額和緩斜降。眼睛四周有黑眼圈。嘴喙上半呈黑或暗灰色,下半呈白或淡灰色。鐮刀狀胸鰭呈黑或暗灰色,胸鰭末端尖鋭。深色條紋從嘴角延伸至胸鰭(有個體差異)。 [3] 
背鰭位於體中稍偏前方,高聳呈鐮刀狀(成年者更加挺立),顏色為單一的黑或暗灰色;背鰭下方有白色帶。身體背面呈黑或黑灰色。腹部白色,淺灰色條紋沿整個身軀分佈。 [3] 
尾幹非常粗,有明顯隆脊,接近尾鰭處突然變窄。尾幹兩側有黃或黃褐色塊。尾鰭兩面皆呈黑或暗灰色,末端尖鋭,後緣向內凹;尾鰭中央缺刻明顯。 [3] 
上、下頜每側各有
枚圓錐形齒。 [4] 

大西洋斑紋海豚棲息環境

棲息於大陸架附近深40~270米、表層水温6~20℃的水域;偏好沿海底陸架地勢較高處活動。 [2] 

大西洋斑紋海豚生活習性

具空中絕技,是快泳者。經常躍身擊浪(雖然不像白喙斑紋海豚或真海豚那般頻繁)與鯨尾擊浪。約每10至15秒就會浮升海面呼吸,或完全躍離海面,或僅稍稍破水而出、在頭部上方興起波紋。在某些地區對船隻頗具戒心,但也會伴隨航速緩慢的船隻同行,或在航行快速的船隻前進行船首乘浪;有時會乘着大型鯨魚造成的只前浪行進。潛水時長不超過5分鐘。 [3] 
具羣居性,通常5~50只組羣,外海曾發現1000只以上的大羣。在外海發現的族羣通常大於沿岸的族羣。在北大西洋沿岸,擱淺事件十分常見;通常是成對擱淺,但3~5只(或更多)的小羣擱淺也時有發生。 [4] 
區域流動性很強,但無證據顯示它們做季節性遷徙,其地理分佈特徵與主要覓食品種的數量相關。
食譜通常是蝦、胡瓜魚、鱈魚、魷魚和鯡魚的混合。為高效覓食會脱離羣體。 [4] 

大西洋斑紋海豚分佈範圍

原產地(海域):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羅羣島、法國、格陵蘭島、冰島、愛爾蘭、荷蘭、挪威、俄羅斯、瑞典、英國、美國。
漫遊地(海域):直布羅陀、葡萄牙、西班牙。 [5] 

大西洋斑紋海豚繁殖方式

雄性體長2.1~2.4米進入性成熟期。雌性體長1.94~2.22米性成熟,對應年齡可能為12齡。
妊娠期大約10個月,產仔在六月和七月。通常每胎一仔,初生幼仔平均重25公斤,長107~122釐米。哺乳期18個月;產犢間隔期2~3年。雌性最長壽命22齡,雄性27齡。 [4] 

大西洋斑紋海豚種羣現狀

北美東海岸約有51,640(CV=38%)只(Waringet al. 2006)。蘇格蘭西岸約96,000(CV=54%)只(Mac Leod 2004)。北大西洋西部,據1995年7~9月份的調查記錄顯示,從緬因灣南緣、北美陸架東北到卡伯特海峽大陸坡水域估計有27,000只(Palkaet al. 1997),聖勞倫斯灣至少有11,740(CV=47%)只(Kingsley & Reeves 1998)。 [5] 

大西洋斑紋海豚保護級別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5]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鯨目*其他鯨類) [6]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08年評估。 [5] 

大西洋斑紋海豚生物分類

大西洋斑紋海豚現被歸類在一個多型屬中(Cipriano 1997)。然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顯示該種與同屬其他種並無緊密聯繫,故該種未來可能從斑紋海豚屬Lagenorhynchus)中分出,並歸入Leucopleurus,構成一個新的單型屬(LeDucet al. 1999,Harlin-Cognato and Honeycutt 2006)。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