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葉藜

鎖定
大葉藜,中藥名。為藜科植物雜配藜Chenopodium hybridum L.的全草。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山東、江蘇、浙江等地。具有調經止血,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月經不調,崩漏,吐血,衄血,尿血,血痢,便血,瘡瘍腫毒。
中文名
大葉藜
別    名
血見愁
雜灰菜
八角灰菜
大葉灰菜
光藜 展開
別名
血見愁
雜灰菜
八角灰菜
大葉灰菜
光藜
大灰灰菜
刺穗藜 收起
中文學名
大葉藜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中央種子目
藜科
藜屬
雜配藜
分佈區域
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山東、江蘇、浙江
採收時間
6-8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

大葉藜入藥部位

全草。

大葉藜性味

味甘,性平。

大葉藜功效

調經止血,解毒消腫。

大葉藜主治

用於月經不調,崩漏,吐血,衄血,尿血,血痢,便血,瘡瘍腫毒。

大葉藜相關配伍

1、治月經不調:鮮大葉藜60g。水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大葉藜全草。熬膏,每次服3-6g,早晚服。(《內蒙古中草藥》)
2、治崩漏:大葉藜、蒲黃炭各9g,藕節15g。水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3、治吐血,衄血:大葉藜、白茅根各30g。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
4、治尿血:血見愁9g。煎水,衝百草霜1.5g,每日服2次。(《吉林中草藥》)
5.治血淋:鮮大葉藜30g,蒲黃炭、小薊、木通各9g。水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6、治痢疾:鮮血見愁一把。洗淨,取汁,加糖服。
7、治腸風下血(內痔出血):血見愁1.5g,血餘炭12g,帶子蓮房24g,雞蛋5個,豬大腸頭1個。共研細末,拌雞蛋清,裝入大腸內,煮熟分次吃下。(6-7方出自《吉林中草藥》)
8、治瘡癰腫毒、蛇蟲咬傷:鮮大葉藜適量。搗爛外敷。(《內蒙古中草藥》)

大葉藜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熬膏。外用:適量,搗敷。

大葉藜採集加工

6-8月割取帶花、果全草,鮮用或切碎曬乾備用。

大葉藜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120cm。莖直立,粗壯,單一或上部分枝,具淡黃色或紫色條紋,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7cm;葉片卵形、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4-15cm,寬2-12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微心形或近截形,邊緣有不規則波狀淺裂,裂片2-3對,不等大,無毛;上部葉較小,葉片多呈三角狀戟形。疏散的大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兩性或兼有雌性;花被5裂,裂片卵形,先端鈍圓,邊緣膜質,背部有縱隆脊;雄蕊5。胞果薄膜質,雙凸鏡形,具蜂窩狀的四至六角形網脈。種子扁圓形,黑色,無光澤,有明顯的凹點,直徑約2mm。花期7-8月,果期8-9月。

大葉藜生長環境

生於村邊、菜地及林緣草叢中。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山東、江蘇、浙江等地。

大葉藜藥材性狀

全草黃綠色。莖粗壯,具深縱稜。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葉展平後三角狀卵形或卵形,長4-15cm,寬2-13cm;邊緣掌狀淺裂或全緣。小花成團。胞果宿存膜質花被,灰綠色,頂端5裂。胞果果皮膜質,有白色斑點。種子扁圓形,直徑2-3mm,黑色,無光澤,表面具明顯的圓形深窪或凹凸不平。氣微,味微苦。

大葉藜相關論述

1、《東北藥用植物志》:“止血。”
2、《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治便血、衄血、子宮出血,莖葉搗爛,敷疔瘡腫毒,幹葉煎水含口中,治齲齒疼痛,又治咽峽炎,皮癢疥癬等症。”
3、《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通經,活血,止血。主治月經不調,崩漏,肺結核咯血,尿血。”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