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文章)

鎖定
《大自然的語言》是現代科學家、教育家竺可楨創作的科學小品文。此文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及其研究的對象,闡述了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説明了物候學的特性與本質。全文綜合運用了多種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語言淺顯確切、簡潔生動、層次清楚,條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大自然的語言》被選為人教版等多個版本的語文教科書的課文。 [1-4] 
作品名稱
大自然的語言
作    者
竺可楨
創作年代
1963年
作品出處
《科學大眾》
文學體裁
科學小品文

大自然的語言作品原文

大自然的語言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2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3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4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5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6。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7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帶和亞熱帶區域裏,年年如是,週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8。”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9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瞭解隨着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温、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於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裏,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10、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温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11。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中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温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12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但是在大連,連翹13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穀雨節,煙台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台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14、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温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温層。由於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油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説,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和氣象學中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中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物候學是關係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5] 

大自然的語言作品註釋

1.此文選入教材有所改動。
2.次第:一個挨着一個地。
3.翩(piān)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4.孕(yùn)育:懷孕生胎,用來比喻醖釀着新事物。
5.簌(sù)簌:紛紛落下的樣子。
6.銷聲匿(nì)跡:原意是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文中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7.風雪載途:風雪,形容氣候非常惡劣。載途,滿路,有遍地的意思。
8.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是模仿布穀鳥的叫聲,説成催促農民及時耕作的話。禾,這裏指稻秧。
9.農諺: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裏總結出來的經驗。
10.榆葉梅: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花粉紅色,核果球形、紅色。可供觀賞。
11.緯度:地理學名詞,指某點與地球球心的連線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線面角,其數值在0至90度之間。
12.經度:地理學名詞,一般指球面座標系的縱座標,具體來説就是地球上一個地點離一根被稱為本初子午線的南北方向走線以東或以西的度數。
13.連翹(qiáo):落葉灌木,春季開鮮黃色花,果實可以入藥。
14.抽青:植物長出芽來。 [6] 

大自然的語言創作背景

1963年,竺可楨與宛敏渭共同編寫的《物候學》一書即將出版,為了迅速普及這門學科知識,作者寫了此篇以介紹物候學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小品文。
此文最早以《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為題發表於1963年第1期《科學大眾》,當時文後注有:“本刊根據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識叢書》之一《物候學》摘編”的字樣。而在原作中,“大自然的語言”是4個小標題中的第一個小標題。此文被選入教材後改題為《大自然的語言》。 [7-8] 

大自然的語言作品鑑賞

大自然的語言文題解讀

此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一看到這一題目會有“大自然怎麼會有語言”這樣的疑惑。但讀了文章會恍然大悟,原來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着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説,物候現象彷彿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題目標作“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説法。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能引起讀者的閲讀興趣。 [9] 

大自然的語言中心思想

此文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10] 

大自然的語言藝術特色

此文最大的特色是以引人入勝的筆法,用生動優美的語言,概述中外物候知識的發展、物候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特別是物候知識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此文一開頭就把讀者帶入詩一般的境界,這裏有百花千草的春天,有孕育果實的盛夏,有衰草連天的秋景,還有風雪載途的嚴冬,四季變換,氣象萬千,有如在放映一幕幕彩色紀錄片,使讀者竟忘了是在讀一篇科普著作。
作者筆下的景物,也正象優美的散文一樣,隨物賦形,情態逼真,如寫各種花“次第”開放,百花爭春,何等風采;燕子“翩然”歸來,體態輕盈,何等自在至於寫黃葉“”落下,昆蟲“消聲匿跡”,又是一番姿態,繪聲繪色,如聞如睹。而且這些景物還各具眉眼,別有感情,杏花解意會傳語,桃花多情能暗示,布穀鳥還會縱情歌唱……然而這究竟不是散文,作者只通過這些自然現象的描寫來説明抽象的科學道理。寫草木榮枯,候鳥往來的目的是為了説明這些自然現象與氣候的關係;寫花的傳語,鳥的歌唱也只是為了説明勞動人民發現這些自然現象與農事安排的某些聯繫。作者只是借用形象的語言來説明“物候”這個概念的意義,並進一步闡明由“物侯”現象發展起來的“物候學”的研究是為了“瞭解隨着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關係”;這樣,讀者對“物侯學”這門科學範圍、性質、任務就豁然明白了。
作者從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落筆到與農事安排的關係上,繼而又從物候現象進而寫到由此發展起來的物候學,這種由淺入深,層層深化的剝筍式的開頭是別具匠心的。不僅使讀者自然、具體地瞭解此文的題意,毫無苦燥之感,而且從具體到抽象這也是符合從感性知識提高到理性知識這個認識規律的。這樣,作者就把科學的道理通俗化了,變成了可以被羣眾接受的東西。
但是,科學小品終究是一種説明文,它雖然可以穿插一些描寫,但總以説明為它的主要表現手法。
首先,它要説明這件事物的主要點,從而使人們瞭解它的性質。物候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物候觀察,由於物候觀察的對象是“活生生的生物”,“活的儀器”這個生動形象的比喻説明了它比一般的氣象儀器更復雜更靈敏,這就決定了物候學區別氣象學;由於通過觀察掌握了反映氣象條件的數據,這就決定了它應用在農事安排上比較簡便的特點。
其次,説明某一事物的科學本質為科學小品的另一特點。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決定因素一一經度、緯度、高下、古今的差異是這篇科學小品的主要內容,作者不僅僅告訴人們一些物候現象,而更重要的是幫助人們瞭解它的科學原理,從而更好地去掌握物侯現象的規律,所以作者用最精確的語言來説明,但是為了把問題講得淺顯、通俗,作者又往往把理論和實例結合起來;為了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作者在説明時又有側重。如在論及緯度對物候的影響時,就特別指出“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這是根據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的特點而作的重要説明。北京、南京緯度相差7度強,三月份南京平均温度比北京高攝氏3.6度,到四月份兩地平均温度只差攝氏0.7度,這就反映在物候上,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二十天,但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花開只比北京早十天,這是一個最生動而有説服力的例證。作者在説明事物的本質時,各有重點,而又有靈活變化。如在説明經度差異的影響時,把重點放在海洋遠近造成氣候變異的原理上;而在説明高下差異時,除列舉了一般情況外,還特別提到了“逆温層”這個特殊情況;在説明古今差異時,因為這隻能根據歷史上的記載,所以僅舉了一個英國南部物候紀錄的例子。作者通過這樣有重點有條理的科學説明,使人們知道物候不但有南北不同、東西不同、高下不同、古今不同,而且還因地而異,因時而異,這在物候觀察時,就需要經過精密的調查、實驗和全面考慮。至此,讀者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對物候的本質有了比較完全而深刻的認識。
文章的最後一部分是説明物候學的作用。它“首先”是為了予報農時,然後又用“對於……很有……”、“還可以”,“也可以”等詞語列舉了“此外”的多方面的意義。“物候學是關係到農業豐產的科學”這一句總結全文,指出物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豐產”,從而突出了物候學對發展農業生產的深遠意義。
綜上所述,這篇科學小品通過對物候學研究的範圍、任務、特點、原理以及作用等方面的説明,不僅深入淺出地告訴了人們有關物候的普通常識,而且也對人們進行了一次生動的愛科學的教育;它不僅增強了學生對物候觀察的興趣,而且也提高了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學這門科學的責任心。
此文的重點是在説明物候學的特性與本質,任何描寫或例子都不是寫科學小品文的最終目的,而是作為幫助説明科學道理的手段,即使在描寫自然景物時,作者也是選取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也就是説對氣候變化最有敏感的生物,如燕子、布穀鳥、昆蟲、杏花、桃花等,它們不象文學作品那樣用來襯托人物的性格,而是為説明科學道理找根據。科學小品體現了嚴密的科學性,但是,它又區別於其它的科學論文,為了使羣眾易於接受,它又具有深入淺出,通俗明白的特點,所以它在語言上既要簡明精確,還要淺顯生動,總之,它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獲得的關於自然界的各種知識展現在讀者面前。 [9]  [11] 

大自然的語言名家點評

當代作家阿來《草木的理想國》:“所謂物候,還是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更有趣味。” [12]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潘頌德《〈大自然的語言〉淺析》:“説明科學常識的文章,一般容易產生枯燥、單調的毛病,然而本文由於語言淺顯確切、簡潔生動、層次清楚,條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13]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劉佔祥《經典閲讀的三重境界》:“重讀竺可楨學長的《大自然的語言》,我們依然能強烈地感受到先賢文化功底的厚重和語言藝術的高妙。” [14] 

大自然的語言後世影響

《大自然的語言》被選為滬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18課課文。 [1] 
《大自然的語言》被選為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2007版)第四單元16課課文。 [2] 
《大自然的語言》被選為魯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9課課文。 [3] 
《大自然的語言》被選為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5課課文。 [4] 
《大自然的語言》被選為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5課課文。 [15] 

大自然的語言作者簡介

竺可楨(1890.3.7—1974.2.7) 竺可楨(1890.3.7—1974.2.7)
竺可楨(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紹榮,字藕舫,漢族,浙江上虞人。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1910年赴美國留學,曾在哈佛大學地學系學氣象,1918年獲博士學位。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作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
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是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楨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16] 
參考資料
  • 1.    義務教科書, 語文 七年級 下冊[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2:第78頁
  • 2.    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八年級 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3:第125頁
  • 3.    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七年級 下冊[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01:第102頁
  • 4.    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八年級 下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1:第28頁
  • 5.    張勝友主編. 今文觀止[M]. 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2012.08.第160-161頁
  • 6.    浙江省地區師範學校協作編寫. 現代作品選讀 上[M]. 浙江建德師範印, 1978.11.第21-25頁
  • 7.    程民,陳罡,魯珉著. 浙江科學小品論[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5.06.第49頁
  • 8.    《科藝史話》編寫組編著. 科藝史話 鄭公盾文集[M].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 2013.03.第155-156頁
  • 9.    唐嵐主編. 西花園的雨[M]. 上海:文匯出版社, 2013.11.第75-76頁
  • 10.    劉紀春,湯蒙主編. 金四導 教材全析 語文 八年級 上[M]. 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1.08.第191頁
  • 11.    曲阜師範學院中文系資料室. 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課本 語文教學參考資料彙編 第2冊[M]. 曲阜師範學院中文系資料室, 1980.01.第189-191頁
  • 12.    阿來著. 草木的理想國 大字版[M]. 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 2014.10.第2頁
  • 13.    曲阜師範學院中文系資料室. 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課本 語文教學參考資料彙編 第2冊[M]. 曲阜師範學院中文系資料室, 1980.01.第186-187頁
  • 14.    徐飛主編. 經典悦讀 第3輯[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5.09.第12頁
  • 15.    義教教科書(五·四學制)語文八年級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20-08-24]
  • 16.    劉洋,陳浩編著. 氣象宗師竺可楨[M].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2005.08.第36-3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