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耳沙蜥

鎖定
大耳沙蜥(學名:Phrynocephalus mystaceus)是鬣蜥科、沙蜥屬的爬行動物。體大,全長150毫米左右;嘴角有耳狀皮褶;尾的腹面基白端黑,但幼蜥呈基橙端黑。該物種是沙蜥屬中體型最大的,也是由中亞地區分佈到中國西北部的典型荒漠蜥種。大耳沙蜥憤怒、攻擊或準備逃避時,會露出肉紅色的“耳”,並不停地扇動,發出“呼呼”的響聲來恐嚇對方。主要食物為昆蟲及其幼蟲。分佈於阿富汗、伊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白俄羅斯、土耳其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常見於荒漠,棲息於半固定沙丘中 [2] 
大耳沙蜥為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5] 
中文名
大耳沙蜥
拉丁學名
Phrynocephalus mystaceus [1] 
外文名
Toad-headed Agam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鬣蜥科
沙蜥屬
大耳沙蜥
亞    目
蜥蜴亞目
亞    種
2亞種 [7]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 1776)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同義學名
Lacerta aurita、Lacerta mystacea、Mealochilus auritus、Megalochilus mystaceus

大耳沙蜥形態特徵

成體大,頭體長56-89毫米,尾長55-90毫米。頭大,寬度大於其長,眼間微凹;吻圓寬,前端幾與上須垂直,下領前伸略為超過上領;鼻孔大,朝向前上方,鼻間鱗l-3枚;鼻鱗3枚,上鼻鱗內緣與一縱列鼻間鱗相接。頭部背面的前額鱗最大,眼間和頂鱗次之,眶上鱗最小,鱗片常以頂鱗為中心呈環形排列,鱗端突起。後鼻鱗與眼前鱗之間有頰鱗3-4枚。上睫鱗8-11枚,前面5-6枚長而平扁,覆瓦狀排列。中間的上瞼鱗游離緣平齊或凹入,兩端及下睫緣鱗的遊離緣鋸齒形;下瞼鱗與上唇鱗之間有縱列鱗2-3行。上唇鱗14 -16(17)枚,吻鱗寬約為兩側上唇鱗的2-3倍;下唇鱗9-11枚。嘴角有發達的耳狀皮褶,遊離緣呈鋸齒形。鼓膜部略為下凹,被細鱗,其後有錐狀的鱗叢,頦部和頸側的鱗片突起尖出。須鱗於喉褶的一縱列鱗56-67枚。 [2] 
枕鱗及背鱗具強稜,由兩側於腋部則無稜鱗。體側褶不明顯。須鱗及腹鱗光滑,菱形,末端尖出。四肢均被稜鱗。前肢貼體前伸時各指全部超越吻端,指長順序4-3-2-5-1;後肢貼體前伸到達嘴角的皮褶部。第三、第四趾的兩側櫛緣發達,趾長順序4-3-2-1-5;爪尖長,白色。尾背稜鱗顯著,尾基腹面的稜鱗弱,往後逐漸轉強。背面沙黃色而帶灰色,由暗紋和斑點組成細碎的背斑,酷似砂礫的地表。腹部黃白色。尾背有棕褐色橫紋13-15行,腹面基部白色,後方1/2至尾端黑色。雄蜥在繁殖期於下和肩胸部呈粉紅色,前肢之間的胸部有一醒目的大黑斑,雌蜥頰下的粉紅色不明顯。幼蜥胸部的黑斑色淺,大腿後緣和尾的腹面呈現鮮豔的橙黃色,性成熟時則橙黃色消失,尾的腹面後部黑色。 [2] 

大耳沙蜥近種區別


大耳沙蜥
體量
體大,全長150毫米左右
頭體長42-54毫米,尾長44-52毫米
特徵
嘴角有耳狀皮褶;尾的腹面基白端黑,但幼蜥呈基橙端黑
身體背面有發達的錐子狀鱗叢;體色變化極大,頸背部兩側各有一橢圓形紅斑,四周鑲以藍色邊緣
圖片
大耳沙蜥 大耳沙蜥
旱地沙蜥 旱地沙蜥

大耳沙蜥棲息環境

大耳沙蜥棲息於半固定沙丘中,常在稀疏的小灌木下挖洞居住 [2]  。在中國,大耳沙蜥只在新疆伊犁河流域的霍城出現,且在海平面以下45米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範圍內 [6] 

大耳沙蜥生活習性

大耳沙蜥與周圍融為一體 大耳沙蜥與周圍融為一體
大耳沙蜥的奔跑速度很快,遇到危險就快速地鑽入沙丘不見蹤影。受追擊時,常貼向地面不斷擺動蜥體,急速挖土,使自身很快地埋進沙內,有時則撐起四肢,高抬前軀,舉尾背上時卷時松。大耳沙蜥的耳狀皮皺具有輔助攻擊、捕食的功能,當它憤怒、攻擊或準備逃避的時候皮褶張開,露出肉紅色的“大耳”,顯出兇狠的姿態,並不停地扇動,發出“呼呼”的響聲來恐嚇對方。洞道直長,可達70-80釐米,但離地表較淺,洞口大,寬30毫米以上,洞的末端不擴大 [2] 
大耳沙蜥主要食物包括螞蟻、蜘蛛、蝗蟲、鞘翅目昆蟲及其幼蟲等,此外,在胃內還發現有植物小殘片 [2] 

大耳沙蜥分佈範圍

大耳沙蜥分佈於其分佈範圍西北部的俄羅斯南部(達吉斯坦、卡爾梅基亞、阿斯特拉罕地區、斯塔夫羅波爾斯基地區和車臣東部),通過哈薩克斯坦到中國西北部(新疆西北部的伊犁盆地);在其分佈範圍的南部,它出現於伊朗中部高原,經過阿富汗、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以及鄰近的吉爾吉斯斯坦)。此外,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土耳其也有分佈 [2]  [6] 
大耳沙蜥分佈圖 大耳沙蜥分佈圖

大耳沙蜥繁殖方式

大耳沙蜥屬於卵生動物,在5-6月為交配繁殖期,懷卵數多達3-5枚,每年產卵1次,多數為3-4枚,僅少數個體較大的沙蜥偶產5卵的現象。卵殼柔軟、半透明的革質。母蜥於7月已產卵完畢,結束繁殖期,幼蜥於8月份孵出 [2] 

大耳沙蜥亞種分化

大耳沙蜥分化為2個亞種
中文名
拉丁文名
命名者及年代
大耳沙蜥指名亞種
Pheynocephalus mystaceus mystaceus
(Pallas, 1776)
大耳沙蜥中亞亞種
Pheynocephalus mystaceus galli
Krassowsky,1932 [3]  [7] 

大耳沙蜥保護現狀

大耳沙蜥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4]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5] 

大耳沙蜥種羣現狀

在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這是沙質沙漠中常見的物種。據統計,在土庫曼斯坦每2平方公里有18只大耳沙蜥,在哈薩克斯坦每公頃有64只大耳沙蜥。有報道稱,大耳沙蜥在阿富汗北部的沙漠中大量存在。在塔吉克斯坦,大耳沙蜥的密度很低,每平方公里密度為1-2只,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它在該國面臨數量下降的威脅。根據2010年的調查,烏茲別克斯坦克孜爾庫姆地區的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8只。2011年一項對亞曼庫姆沙地的調查發現,7月份平均每平方公里有6只。在中國,大耳沙蜥是一種稀有物種,且數量正在下降(2018) [6] 

大耳沙蜥瀕危原因

大耳沙蜥在分佈地區受到沙丘穩定化和沙丘棲息地向農業用地(通過灌溉)、採礦(採砂)和城市地區轉變的威脅。在其範圍內的歐洲部分,牲畜放牧的減少導致沙丘植被更加茂盛,從而消除了適合該物種的棲息地。大耳沙蜥也是國際寵物貿易的對象,寵物貿易的收集可能會對該物種產生巨大的、但發生於局部的影響 [6] 
在中國,大耳沙蜥受城鎮建設、沙漠旅遊開發、人類活動的影響,也受巨大的寵物需求的影響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