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石鴴

(石鴴科大石鴴屬鳥類)

鎖定
大石鴴(學名:Esacus magnirostris),是石鴴科、大石鴴屬的中型涉禽,體長53-57釐米,嘴粗而直、尖端黑色,基部黃色。頭黑褐色具顯著的白色眉紋。眼特別大、黃色。頦和喉白色,顎紋黑色,就像位於嘴邊的八字鬍。上體灰褐色,小覆羽上有黑色和白色帶斑。下體白色,前頸和胸綴有皮黃色。飛翔時僅外側3枚初級飛羽具白色橫帶,內側初級飛羽黑色或白色。
大石鴴主要棲息於海濱沙灘、岩礁和海邊紅樹林地區,是一種海岸鳥類,主要在夜間和黃昏活動,以小型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海洋無脊椎動物為食。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大石鴴
拉丁學名
Esacus magnirostr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鴴形目
亞    目
鴴亞科
石鴴科
大石鴴屬
大石鴴
亞    種
單型種,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Vieillot, 1818
保護級別
近危(NT) 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2]  [7] 
外文名
Great Thick-knee

大石鴴形態特徵

大石鴴(圖集)
大石鴴(圖集)(5張)
大石鴴前額、眼先、頭頂和頭側黑色或黑褐色,一條寬而顯著的白色眉紋從眼前開始沿眼到枕,一條寬的黑色貫眼紋前端連於前額,眼先黑色,後端與枕側黑色相連,形成對白色眉紋的包圍。頰的餘部、頦、喉白色,顎紋黑色,像嘴邊的八字鬍,在白色的頰和喉之間亦甚醒目。上體橄欖褐色,微具細的暗色縱紋。翅上覆羽灰色,翼角處有一白斑,小翅覆羽黑褐色,羽端白色,翅摺疊時在翅肩部形成一寬的黑褐色和窄的白色橫帶。最外側3枚初級飛羽黑褐色而具寬的白色亞端斑,其餘5枚外側飛羽黑褐色,內側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白色。次級飛羽基部和外翻白色,內側次級飛羽全白色。尾橄欖褐色,中央1對尾羽黑褐色,微綴淡色斑點,其餘尾羽具白色亞端斑和暗褐色端斑。下體主要為白色,前頸和胸淡灰色,具細的暗色縱紋。尾下覆羽皮黃色,其餘下體白色。幼鳥和成鳥相似,但上體較淡,羽緣皮黃色。
大石鴴虹膜黃色,眼甚大。嘴粗大,黑色,基部黃色。腳褐色或黃綠色。
大小量度:體長530-570毫米;嘴峯70-82毫米;翅264-285毫米;跗蹠78-90毫米。 [3] 

大石鴴棲息環境

大石鴴主要棲息於海濱沙灘、岩礁和海邊紅樹林地區。 [3] 

大石鴴生活習性

大石鴴是一種海岸鳥類,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集成小羣。主要在夜間和黃昏活動,白天躲藏在無干擾的隱蔽地方,很少白天覓食。主要以小型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海洋無脊椎動物為食。憤怒時發出響亮的嘶叫聲,告警叫聲為響亮的“see-eek”聲,並常在夜裏發出兩三個上揚音符的粗野哨聲。 [3] 

大石鴴分佈範圍

世界分佈:中國、澳大利亞、文萊、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新喀里多尼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所羅門羣島、泰國、東帝汶、瓦努阿圖。 [2] 
中國分佈:海南島、雲南。 [3] 
分佈 分佈

大石鴴繁殖方式

大石鴴的繁殖期為3-4月或8-12月,隨地區而不同,雌雄成對繁殖。通常營巢於海邊潮水線以上的沙石地上或沙灘上,巢甚簡陋,通常在地上稍稍扒一淺坑即成。每窩產卵1-2枚,卵為乳白色,其上被有褐色、黑色或灰色斑點和斑紋,卵的大小為60-69毫米×43-47毫米。 [3] 

大石鴴保護現狀

大石鴴保護級別

大石鴴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180項)。 [4] 
大石鴴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2]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 [6]  )二級。 [5] 

大石鴴種羣現狀

大石鴴由於人為干擾和入侵性哺乳動物的捕食,導致種羣數量下降,被列為近危物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