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白艦隊

鎖定
大白艦隊(Great White Fleet)是美國海軍作戰艦隊的常用暱稱。1907年12月16日至1909年2月22日,大白艦隊依照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命令完成了環球航行。大白艦隊分為兩個分艦隊、四個中隊,由16艘戰列艦以及各種護航艦艇組成。這些船的船體全都被塗成了白色,因此獲得了“大白艦隊”的稱號。儘管在任務開始時,艦隊的戰列艦已經落後於時代,但這次任務是成功的,並且深刻影響了後來的美國海軍發展。 [1] 
中文名
大白艦隊
外文名
Great White Fleet
出    處
美國海軍作戰艦隊
組    成
16艘戰列艦以及各種護航艦組成
存在時間
1907年12月16日-1909年2月22日

大白艦隊緣起與目的

在加強國際條約執行力和保護海外控股的願望下,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國會劃撥了大量資金以加強美國的海上力量。美國海軍一開始僅擁有90小型船舶,其中超過三分之一是木質艦艇,但它迅速成長為包括了新的現代化鋼鐵戰艦的艦隊。同時,在太平洋的彼岸,日本也在明治維新以後迅速崛起,在擊敗了大清國和俄國以後,日本海軍攫取西太平洋的霸權,兩股新興的海上力量開始在太平洋交匯,並埋下了衝突的種子。
美國最早的對日作戰計劃制定於1893年美國人控制夏威夷政權後不久,當時遵從馬漢“不能分散艦隊”的理論,美國海軍將主要艦隊集中在大西洋。根據當時的作戰計劃,預計大西洋艦隊在調到太平洋之前,日軍將佔據夏威夷、阿留申羣島甚至西雅圖南部的港灣,正是由於這樣的設定,才使美國加大了開掘巴拿馬運河的決心。不過,當時尚不能稱美國以及將日本真正作為自己的假想敵,美國的戰略格局還未真正形成,依然受到“門羅主義”影響的美國決策者才剛剛將目光從西半球抬向整個世界。但是,日俄戰爭的結果卻使美國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
西奧多·羅斯福在聽到對馬海戰結果後的態度便很生動地説了這點。作為一名大海軍主義者,他被這場戲劇性的大海戰所傾倒:“我彷彿自己成了日本人,興奮異常而無法履行公務,整天和來訪者談論這次戰鬥。”但是,作為一名戰略家,他洞悉了戰爭的意味:“我充分認識到,如果他們取得勝利,這肯意味着他們和我們將在未來進行一場鬥爭。”在談到日本時,他明確地認為美國的潛在敵手,即“日本和它的海軍是一支強大的新生力量,一支好妒忌、易過敏以及好戰的力量,是一支被惹惱後能從我們手上立刻奪取菲律賓和夏威夷的力量。”在美國國內,由於日本海軍的威脅變得越來越現實,而且日本在亞洲勢力的增加,更是威脅到了美國“門户開放”政策的實施,因此,對於日本的反感情緒愈發高漲,在1907年還締結了限制日本移民的協定。
美國海軍也開始制定一旦與日本發生戰爭的作戰計劃,在計劃中,一旦開戰,需要從大西洋調動不少於16艘戰列艦支援太平洋。而當時美國海軍擁有的所有戰列艦也不過16艘而已。為了測試海軍的應對能力,同時讓國內轉變對擴張海軍的反對態度,當然更是為了給日本一種無形的壓力,羅斯福總統在1907年7月13日向他的密友、以及擔任國務卿的伊萊休·魯特提出:相比一切事物,我更關心的是當下與日本的問題,謝天謝地,我們的海軍狀態還不錯,然而,是時候做一次環球航行遠航了。我想首先,讓各國看清我們有能力這麼做,這會產生促進和平的效果;其次,在海軍總委員會深入討論了當前的形式之後,我開始相信絕對有必要在和平時期嘗試如何讓一隻龐大的戰列艦隊進入太平洋,而不是打起仗來才臨時抱佛腳。
於是,羅斯福總統最終説服了政府以及海軍部內的反對派,以演習為名,讓原本部署在大西洋的16艘戰列艦繞過合恩角駛入太平洋,而後穿越整個太平洋,並經過印度洋,穿越蘇伊士運河訪問歐洲諸國之後,再橫穿大西洋回國。通過這次遠航,美國向全世界宣示,美國的海軍要做得比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更出色,即便完成環球遠航後還能保持旺盛的戰鬥力去奪取勝利。
這次環球航行在表面上是美國善意的展示,因為艦隊訪問了的許多國家和港口。海軍的禮節性停靠,很多時候是在各個國家君主的生日和其他外國慶祝活動時進行的,這在19世紀已經很常見。隨着海軍規模的擴大,海軍慶典的時間越來越長、越來越精緻、也越來越頻繁。更重要的是,大白艦隊的航行將在國內和世界舞台上表明,美國在美西戰爭勝利後的幾年裏已經成為一個主要的海上強國。 [2] 
這些戰艦的艦體幹舷都塗成了象徵和平的白色,並在船頭裝飾有鍍金旋渦飾和紅、白、藍三色旗,因此,這支艦隊也被通稱為“大白艦隊(Great White Fleet)。 [3] 

大白艦隊準備工作

羅斯福聲稱其意圖是讓海軍在航行、通訊、煤炭消耗和艦隊機動方面得到鍛鍊;然而,海軍專業人士堅持認為,這些問題在本土水域能得到更好的解決。鑑於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遭遇,他們對派遣自己的艦隊進行遠距離部署感到擔憂,特別是由於這次行動的部分意圖是為了給一支現代化的、經過戰鬥考驗的、尚未知曉失敗的日本海軍留下印象。艦隊在進行這樣的航行時未經考驗,而且對馬海戰已經證明了遠距離部署在實際戰略中不可行。日本海軍離加油和維修設施很近;而美國艦艇雖然可以在菲律賓加油,但其停靠設施遠非最佳。在航行過程中,美軍在西海岸長時間停留、在幹船塢中進行大修和整修將是必要的。然而,航行的計劃顯示,那裏也缺乏足夠的設施。舊金山附近的馬雷島海軍造船廠的主航道對於戰列艦來説太淺了,因此只剩下華盛頓州布萊默頓的普吉特灣海軍造船廠可以進行改裝和維修。位於舊金山的亨特角民用船廠可以容納大型船隻,但它由於缺乏使用而被關閉,並計劃拆除。於是羅斯福總統下令重新開放亨特角、更新設施,並讓艦隊在那裏報到。 [4] 
此外,還存在着煤炭資源的問題。當大西洋艦隊在大西洋或加勒比海遠航時,這不成問題。然而,美國並不像英國那樣享有一個世界性的煤礦網絡,也沒有足夠的補給船隻。美西戰爭期間,海軍上將喬治·杜威被迫在馬尼拉灣海戰前在香港購買了一批英國煤炭,以確保他的艦隊不會在海上耗盡動力。在日俄戰爭期間進行遠距離部署的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需求更為迫切,這不僅是因為它們的航程遠,還因為作為一個交戰國,大多數中立港口出於國際法而對其關閉。雖然曾擔任裝備局局長的海軍少將喬治·W·梅爾維爾(George W. Melville)指出了補給船隻的缺乏,並提出了建造這種艦艇的計劃,但他的話直到二戰時才被充分重視。
另一個障礙是聯邦法限制海軍補給艦隻供應懸掛美國國旗的船隻。加之缺乏足夠的美國商船,情況變得更加複雜。羅斯福最初提出將海軍補給合同授予出價超過外國船長50%以下的美國船長。但許多承運人拒絕了這一提議,因為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貨物來支付回程費用。在艦隊出航前兩個月,羅斯福命令海軍部與38艘船簽訂合同,為艦隊提供從弗吉尼亞州漢普頓錨地到舊金山所需的12.5萬噸煤炭。其中只有8艘是在美國註冊的,其他30艘大多是在英國註冊的。這顯得有些尷尬,因為這次任務的一部分就是給日本留下美國海軍壓倒一切的印象。
在軍艦出發之前,國會對資金問題表示擔憂。根據海軍歷史中心的資料,緬因州參議員尤金·黑爾表示他拒絕為這項工作提供資金。總統的迴應是,如果國會不願意資助這次旅行,他自己也有資金將艦隊派往太平洋。但如果國會希望艦隊回國,他們就必須資助另一半的行程。 [5]  正如羅斯福傳記作者埃德蒙·莫里斯所指出的:總統不會被嚇倒。他説“我是總司令,我的決定是絕對的”。

大白艦隊艦隊組成

大白艦隊由14000名水手組成。他們航行了大約43000海里(80000公里),在六大洲停靠了20個港口。這支艦隊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作為美國工業實力的展示(所有戰艦都是在美西戰爭後建造的)。這16艘戰列艦中,大部分是剛剛竣工的新艦,全部主力艦共分為第一和第二兩個分艦隊,分別配屬兩個中隊。
艦隊、第一分艦隊及其第一中隊由海軍少將羅布利·D·埃文斯(Robley D. Evans)指揮。第一中隊由四艘1906年的“康涅狄格”級戰艦組成。包括旗艦“康涅狄格號”(Connecticut (BB-18)),艦長雨果·奧斯特豪斯上尉(HugoOsterhaus);“堪薩斯”號(Kansas (BB-21)),艦長查爾斯·E·弗裏蘭上尉(Charles E. Vreeland);“路易斯安娜”號(Louisiana (BB-19)),艦長科蘇斯·奈爾斯上尉(Kossuth Niles);以及“佛蒙特”號(Vermont (BB-20)),艦長威廉·P·波特上尉(William P. Potter)。
第一分艦隊第二中隊由海軍少將威廉·H·埃默裏(William H. Emory)指揮。第二中隊由四艘1904年的“弗吉尼亞”級戰艦組成。包括旗艦“佐治亞”號(Georgia (BB-15)),艦長亨利·麥克雷亞上尉(Henry McCrea);“新澤西”號(New Jersey (BB-16)),艦長威廉·H·H·索瑟蘭上尉(WilliamH.H. Southerland);“羅德島”號(Rhode Island (BB-17)),艦長約瑟夫·B·默多克上尉(Joseph B. Murdock);“弗吉尼亞”號(Virginia (BB-13)),艦長西頓·施羅德上尉(SeatonSchroeder)。
第二分艦隊及其第三中隊由海軍少將查爾斯·M·托馬斯(Charles M.Thomas)指揮。第三中隊由一艘“康涅狄格級”戰艦和三艘1902年的“緬因”級戰艦組成。包括旗艦“明尼蘇達”號(Minnesota(BB-22)),艦長約翰·哈伯上尉(John Hubbard);“緬因”號(Maine (BB-10)),艦長賈爾斯·B·哈伯上尉;“密蘇里”號(Missouri (BB-11)),艦長格林利夫·A·梅里亞姆上尉(Greenlief A. Merriam);“俄亥俄”號(Ohio (BB-12)),艦長查爾斯·W·巴特利上尉(Charles W. Bartlett)。
第二分艦隊第四中隊由海軍少將查爾斯·斯佩裏(Charles S. Sperry)指揮。第四中隊由兩艘1901年的“伊利諾伊”級戰艦和兩艘1900年的奇爾沙治級戰列艦組成。包括旗艦“阿拉巴馬”號(Alabama (BB-8)),艦長艾克·德·威特·韋德上尉(Ten Eyck De Witt Veeder);“伊利諾伊”號(Illinois(BB-7)),約翰·M·鮑耶上尉(John M.Bowyer);“奇爾沙治”號(Kearsarge (BB-5)),艦長漢密爾頓·哈欽斯上尉(Hamilton Hutchins);以及“肯塔基”號(Kentucky (BB-6)),艦長沃爾特·C·考爾斯上尉(Walter C. Cowles)。
除了這16艘主力艦,艦隊還包括一支由6艘驅逐艦與1艘油輪組成的雷擊支隊(Torpedo Flotilla),同時還有一支包括有補給艦、修理船、供應艦以及醫院船等5艘輔助艦船組成的支援艦隊。

大白艦隊航行

大白艦隊第一階段

大白艦隊航線圖 大白艦隊航線圖
漢普頓錨地到舊金山,14556海里(26958公里)。
1907年12月16日,美國海軍的16艘戰列艦在漢普頓錨地集結,羅斯福總統親自乘坐“五月花”號總統遊艇(MayflowerPY-1)前來歡送。艦隊在埃文斯海軍少將的率領下,以康涅狄格號戰列艦為旗艦,於1907年12月16日出發,由於首先前往英屬西印度羣島的特立尼達,而後歷經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秘魯的卡亞俄,墨西哥的馬格達萊納灣,來到了美國西海岸,最終於1908年5月6日抵達舊金山。
“弗吉尼亞”號在舊金山 “弗吉尼亞”號在舊金山
到達舊金山之後,由於埃文斯少將健康狀況不佳,整個艦隊由斯佩裏少將(Charles S. Sperry)接任,第四中隊則改由施羅德(SeatonSchroeder)海軍少將接替指揮。同時,艦隊也有了若干調整,“內布拉斯加”號(Nebraska)與“威斯康星”號(Wisconsin)接替了“緬因”號和“亞拉巴馬”號(被接替的兩艦也沒有就此閒着。它們於6月8日先於大白艦隊出發,途經夏威夷、關島、菲律賓、新力坡、錫蘭等地到達阿拉伯半島,然後穿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訪問了歐洲各大港口及大西洋上的亞速爾羣島,最後又先於大白艦隊於10月印日返抵本土);“明尼蘇達”號被上調到第一分艦隊第一中隊,而“路易斯安娜”號則替代它成為第二中隊旗艦,第二中隊指揮官也換成了温萊特(Richard Wainwright)海軍少將。

大白艦隊第二階段

從舊金山到普吉特灣,然後返回。
1908年5月23日,大白艦隊的16艘戰艦駛入普吉特灣,在那裏他們分開訪問華盛頓州的六個港口:貝靈漢、布雷默頓、安吉利斯港、湯森港、西雅圖和塔科馬。艦隊於1908年5月23日抵達西雅圖,5月27日離開。
此時,艦隊、第一分艦隊及其第一中隊由海軍少將查爾斯·斯佩裏(Charles S. Sperry)指揮。第一中隊包括旗艦“康涅狄格號”,艦長雨果·奧斯特豪斯上尉(Hugo Osterhaus);“堪薩斯”號,艦長查爾斯·E·弗裏蘭上尉(Charles E. Vreeland);“明尼蘇達”號,艦長約翰·哈伯德上尉;以及“佛蒙特”號,艦長威廉·P·波特上尉(William P. Potter)。
第一分艦隊第二中隊由海軍少將理查德·温萊特(Richard Wainwright)指揮。第二中隊包括旗艦“佐治亞”號,艦長愛德華·F·高特拉夫上尉(Edward F. Qualtrough);“內布拉斯加”號,艦長雷金納德·F·尼克爾森上尉(Reginald F. Nicholson);“新澤西”號,艦長威廉·H·H·索瑟蘭上尉(William H.H. Southerland);“羅德島”號,艦長約瑟夫·B·默多克上尉(Joseph B. Murdock)。
第二分艦隊及其第三中隊由海軍少將威廉·H·埃默裏(William H. Emory)指揮。第三中隊包括旗艦“路易斯安娜”號,艦長科蘇斯·奈爾斯上尉(Kossuth Niles);“弗吉尼亞”號,艦長亞歷山大·夏普上尉(AlexanderSharp);“密蘇里”號,艦長羅伯特·M·多伊爾(RobertM. Doyle)上尉;“俄亥俄”號,艦長托馬斯·B·霍華德上尉(Thomas B. Howard)。
第二分艦隊第四中隊由海軍少將西頓·施羅德(Seaton Schroeder)指揮。第四中隊包括旗艦“威斯康星”號,艦長弗蘭克·E·貝蒂上尉(Frank E. Beatty);“伊利諾伊”號,艦長約翰·M·鮑耶上尉(John M. Bowyer);“奇爾沙治”號,艦長漢密爾頓·哈欽斯上尉(HamiltonHutchins);“肯塔基”號,艦長沃爾特·C·考爾斯上尉(WalterC. Cowles)。
艦隊的輔助部隊有:庫爾戈阿(軍需艦),指揮官約翰·B·巴頓(John B. Patton);揚克頓(補給艦),指揮官查爾斯·B·麥克維(Charles B. McVay);冰川(軍需艦),指揮官威廉·S·霍格(William S. Hogg);救濟(醫院船),外科醫生查爾斯·F·斯托克斯(Charles F. Stokes);以及黑豹(維修船),指揮官瓦倫丁·S·納爾遜(Valentine S. Nelson)。

大白艦隊第三階段

從舊金山到馬尼拉,16336海里(30254公里)。
日本拍攝的大白艦隊照片 日本拍攝的大白艦隊照片
艦隊經過檀香山,然後南下訪問了新西蘭的奧克蘭和澳大利亞的悉尼、墨爾本以及奧班尼。在澳洲,艦隊受到了熱烈歡迎。10月2日,艦隊終於到達了美國在東南亞的領地菲律賓馬尼拉,又在18日到達了日本橫濱港。原本這次大白艦隊的遠航,其深層意義是包含着檢驗美國艦隊遠渡太平洋的能力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對日作戰的。但是,出乎人們意料的是,艦隊在日本也受到了熱烈的歡迎,日本海軍派出了16艘最好的軍艦前來迎賓。 [6]  此後,艦隊不僅受到了明治天皇的召見,而且慶祝活動整整持續了一週,當時在世界上最有威望的海軍將領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也與美國海軍官兵交歡。事實上,艦隊的訪日將日美之間的對抗情緒大大降低,日本駐美大使高平小五郎得以和美國國務卿魯特簽訂了保持太平洋現狀、共同維持中國的門户開放以及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協議,日本也接受了協議中限制向加利福尼亞移民的內容。
慈禧贈大白艦隊美國官兵景泰藍杯盞 慈禧贈大白艦隊美國官兵景泰藍杯盞
訪問日本之後,大白艦隊一度分為兩路,第一分艦隊返回馬尼拉,第二分艦隊則訪問廈門。清政府對此也極為重視,以最好的旗艦“海圻”號巡洋艦為首,巡洋艦“海容”號、“海籌”號、“海琛”號和魚雷炮艦“飛鷹”號等歷經甲午慘敗後重建的海軍精鋭匯聚廈門,“飛鷹”號出港迎接,軍機大臣毓朗、外務部尚書梁敦彥、當時總理南北洋海軍的廣東水師提督薩鎮冰等高官“結綵樓於演武亭海邊”,隆重歡迎來訪的美國艦隊。
附:訪問日本的美國大白艦隊和日本接待艦隊的具體組成如下,1908年10月18日到25日在橫濱港分為4列各8艘停泊,其中括號內為軍艦的竣工年份。
第一列:康涅狄格(1906),堪薩斯(1907年),明尼蘇達(1907年),佛蒙特(1907),佐治亞(1906年),內布拉斯加(1907年),新澤西(1906年),羅得島(1906年)。
第二列:路易斯安那(1906年),弗吉尼亞(1906年),密蘇里(1903年),俄亥俄(1904年),威斯康星(1901),伊利諾伊(1901),奇爾沙治(1900年),肯塔基(1900)。
第三列:三笠(1902年),富士(1897年),朝日(1900年),相模(1901年),吾妻(1900年),八雲(1900年),日進(1904年),春日(1904年)。
第四列:香取(1906年),鹿島(1906年),筑波(1907年),生駒(1908年),宗谷(1901年),音羽(1904年),新高(1904年),對馬(1904年)。
美國大白艦隊的主力16艘全部為前無畏艦,接待停泊的日本艦隊則是前無畏艦6艘,裝甲巡洋艦6艘,防護巡洋艦4艘。其他,包括的跟隨大白艦隊軍輔船通報艦“揚克頓”號,補給船“卡爾高”號、“冰河”號,運煤船“埃阿斯”號,修理艦“豹”號、驅逐艦供應艦“水神”號,日本方面通報艦的“最上”號,“龍田”號,“澱”號也在橫濱港接待停泊。
第三階段的艦隊編制和上一階段相同。

大白艦隊第四階段

從馬尼拉到漢普頓錨地,12455海里(23067公里)。
這以後,大白艦隊途徑錫蘭(今斯里蘭卡)首府科倫坡,於1909年1月3日抵達了蘇伊士運河南端入口處的蘇伊士城。為了讓這支龐大的艦隊通過,運河不得不對其他艦船臨時關閉了4天。1月7日,艦隊的最後一組戰艦通過運河,抵達了埃及的塞得港。此後,艦隊解編成幾個小隊,在3個多星期的時間裏分頭行動,所到之處包括法國的維爾佛朗什和馬賽、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土耳其的士麥那(今伊茲密爾)、希臘的雅典和薩洛尼卡、英屬馬耳他以及當時屬於敍利亞的貝魯特、利比亞的的黎波里、阿爾及利亞的阿爾及爾和摩洛哥港市丹吉爾等地。恰在此時,傳來了西西里島發生大地震的消息,這是島上第二大城市墨西拿的一場7.5級大地震,地震引發近海掀起局部浪高達12米的海嘯,遇難人數高達8萬以上,是歐洲有史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和海嘯。當即,“康涅狄格”號與“伊利諾伊”號率領兩艘補給艦趕赴墨西拿,將援救物資帶到災區。此舉後來贏得了意大利國王的感謝和表彰。艦隊於1月9日離開墨西拿,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停留,然後前往直布羅陀。21日,圓滿完成了對各處訪問的大白艦隊齊集於直布羅陀,稍作休整,於2月6日準備橫渡大西洋踏上歸途。
自從大白艦隊離開漢普頓錨地已經有一年多了,在這一年中,又有幾艘新的戰列艦加入了美國艦隊,這些新戰列艦在大西洋編隊迎候其歸來,其中有最新的“康涅狄格”級戰列艦6號艦“新罕布什爾”號(New Hampshire (BB-25)),還有兩艘較小的“密西西比”級戰列艦“密西西比”號(Mississippi (BB-23))和愛達荷號(Mississippi(BB-23)),加上曾經一度參加過艦隊的“緬因”號,還有兩艘大型裝甲巡洋艦“北卡羅萊納”號(NorthCarolina (ACR-12))和“蒙大拿”號( Montana (ACR-13))以及偵察巡洋艦“切斯特”號(USS Chester (CS-1))、“伯明翰”號(Birmingham (CS-2))與“薩勒姆”號(Salem (CS-3)),使得2月22號返回漢普頓錨地的艦體數量一共達到了25艘。
大白艦隊歸航後,羅斯福在“康涅狄格”號戰列艦上講話 大白艦隊歸航後,羅斯福在“康涅狄格”號戰列艦上講話
1909年2月22日,正當這支艦隊緩緩歷經14個月多的遠航,繞地球一圈返回它們的啓航地漢普頓錨地時,其主要締造者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任期還有兩個星期就要屆滿了。羅斯福總統最後一次作為陸海軍總司令登上“五月花”號的艦橋,迎接這支艦隊的返航。他於1904年在與一名上尉在拳擊練習中傷了左眼,以致在1908年這隻眼睛完全失明瞭。此時,他舉起海軍雙筒望遠鏡,竭力用右眼凝望那透過瀰漫着雨霧的海面,忽然高聲喊了起來:“他們在那兒”,於是,隨着聲聲禮炮,軍樂隊齊聲高奏《星條旗》。看着這些年的努力結出了碩果,羅斯福自言到:“又是一個篇章的結束,這對於我的政府而言是一個最好的落幕。”

大白艦隊結果和影響

對美國主力艦設計的影響
雖然由於英國無畏艦的建造所帶來的戰列艦革命,大白艦隊的主力艦已經顯得過時了,但它們在海上的表現提供了影響未來軍艦建造的寶貴信息。例如,在適航性方面,除了在最平靜的海面航行之外,艦隊中所有的主力艦艦艏都是濕漉漉的,這導致了後來美國戰列艦的艦艏外擴、增高幹舷、以及拆除錨部的公告牌和舷側炮台等減少水花的措施。提高幹舷要求增加船寬和總尺寸。在“佛羅里達”級戰列艦和“懷俄明”級戰列艦之中(在獲得遠航數據之前完成的最新一級美國主力艦),每艘戰列艦的排水量以及因此而產生的成本都增加了三分之一。 [7] 
適航性方面的缺陷又進一步降低了艦隊的戰鬥力。事實證明,主炮的炮塔高度太低,需要提高。副炮在速度上,特別是在大風條件下(風速在10節(19公里/小時)或更高)是無法使用的,需要在船體上移得更高。美國在“懷俄明”級戰列艦上開始改進佈局,並在“內華達”級上進一步完善。較新的前無畏艦的艦艏3英寸炮的炮架由於潮濕而無法使用,因此被拆除。另一個發現是,即使在滿載的情況下,戰列艦的側舷裝甲的底部也是可見的,因此在平穩的海面上,戰列艦很容易被彈道偏下的炮彈擊中,以達到其機械裝置和彈藥庫。一些戰艦的波峯和波谷的輪廓也造成了這個問題。埃文斯上將得出結論,標準的8英尺(2.4米)寬度的水平裝甲對於戰列艦來説是不夠的。 [7] 
遠航還帶來了對戰術同質性的需求。在遠航之前,諸如當時的威廉·西姆斯艦長(羅斯福總統聽取了他的意見)等批評家認為,美國軍艦的設計仍然過於保守,沒有考慮艦隊作為一個有效單位運作所需的效率,這次遠航證明了這一觀點,促使美國海軍建造一種標準型的戰艦。當羅斯福總統在1908年召開海軍軍事學院的紐波特會議時,他將美國戰艦設計的任務交給美國海軍總委員會,這使得相關人員得以直接掌握戰艦的設計,並一直延續至今。
對美國海軍建設的影響
這次環球遠航總共耗時432天,航程達46000海里,這支實力強大的艦隊,以一種和平的方式,無言地展示了美利堅合眾國新海軍的威容。大白艦隊的遠航傳遞給日本一個信息:美國海軍可以部署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即使從大西洋的港口出發,也足以保護美國在菲律賓羣島及太平洋地區的利益。日本國內的反美情緒開始下降,澳大利亞、新西蘭則開始將美國而不是其宗主國英國作為他們自身安全的保障力量。對於美國而言,這場轟轟烈烈的海軍環球大遊行成功地喚起了美國民眾及政客們對海軍的關心,對海軍建設基於更大的支持。
大白艦隊這次近似實戰狀態下的遠航正是對自己戰艦的續航力、機械裝置的可靠性以及艦員的素質和耐受力的一次實際檢驗。遠航為美國海軍人員提供了海上執勤和船舶操作方面的實際經驗,還顯示了美國戰艦在遠程作戰方面的適應性,炮擊演習使艦隊的射擊精度提高了一倍。然而,雖然這次遠航發現了設計上的缺陷,但它並沒有測試出艦隊的戰鬥和機動能力。事實上,這次部署的成功可能有助於掩蓋設計上的缺陷,這些缺陷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得到解決。同時,這次任務也強調了艦隊對外國貨船的依賴性、以及對補給站和輔助船的需求。
在這次遠航中,美國海軍還測試了一些新的技術和設備,比如在當時剛剛興起的無線電通信。整個艦隊各主要戰艦上一共裝設了24套無線電收發機,併為各艦規定了各自的無線電呼號。在航行途中,艦隊除了與本土進行通信,還和各個國家的無線電愛好者進行了廣泛聯絡,積累了豐富的使用經驗。
在羅斯福開始擔任總統的1901年,美國海軍擁有883名軍官和25050名士兵,而到了1909年則上升為1096名軍官和44500名士兵。在同一時期,海軍的年度撥款已由8500萬美元增至1.4億美元。在技術上,艦隊已經達到當時的先進水平。此外,還有27艘潛艇正在建造,一支主力艦隊也已經集中配置起來,美國海軍開始形成一支具有戰略意義的海上力量。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