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王屋

鎖定
大王屋,俗稱王屋圍,又稱永思堂,位於廣東省興寧市福興街道黃畿村,由王氏十六世祖大元、大舉兄弟主建,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歷時10多年而建成,主體建築面闊104.8米,進深73.4米,佔地面積101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543平方米。 [1-3] 
大王屋是三堂九橫三圍的典型傳統客家圍龍屋,呈西南—東北向,有8個廳堂,住房300多間,17間雜間和浴室,8條巷道相通。採用穿鬥式與抬梁式建築工藝,屋外有安全護牆,護牆內左右建有文、武學校和私塾各一間;屋前有禾坪和魚塘。禾坪兩側建有斗門。大王屋曾是電影《客家女》的拍攝場景之一,也曾有不少日本香港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文化廳的專家學者到此調研。 [1-2] 
2009年8月,大王屋被興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興寧市十大古民居”保護單位。 [1]  [8] 
中文名
大王屋
地理位置
廣東省梅州興寧市福興街道黃畿村
所處時代
清代
佔地面積
10100 m²
保護級別
興寧市十大古民居 [8] 
別    名
王屋圍、永思堂
建築面積
6500 m²

大王屋歷史沿革

清康熙年間,王氏祖先從興寧坭陂湯湖遷至黃畿村。大王屋十五世祖開當鋪和染房,賺錢後由王氏十六世祖大元、大舉兄弟合力主建,歷時10多年而建成。起初,大王屋十六世祖王潛夫是本地有名的地理先生,人稱“明師”,先後在土圍裏賴屋以及羅炳嶺等處,選擇風水寶地擬建大屋。無奈受到人家阻撓,便選擇在這略嫌偏低的地方,但此處屬“船形”地貌,附近黃塘丘大片水域,水面行舟順風順水,乃理想之地。 [7]  建成後,大王屋太祖三個兒子中的元公、舉公搬進新屋居住。大王屋原為三堂四橫二圍龍,後來隨人口的增加,不斷向外圍擴建,規模最大時形成三堂八橫六圍龍。 [1]  [3]  [5] 
大王屋 大王屋

大王屋建築格局

大王屋 大王屋
大王屋是三堂九橫三圍的典型傳統客家圍龍屋,呈西南—東北向,有8個廳堂,住房300多間,17間雜間和浴室,均為單間通廊房,8條巷道相通。大王屋採用穿鬥式與抬梁式建築工藝,主體建築為灰瓦硬山頂,土木構築,三合土夯牆;屋內功能齊全,屋內每層花梯連通。上中下廳有8根木柱,4根石柱,中廳樑架有木雕飾件,屋外有安全護牆,護牆內左右建有文、武學校和私塾各一間;屋前有1000多平方米的禾坪,3350多平方米的魚塘。禾坪兩側建有斗門。牆基以三合土夯牆,上部為青磚,木、瓦構築,硬山頂。 [1]  [2]  [5] 
大王屋原三堂、四橫、二圍屋全部為青磚建築,青磚鋪地,且青磚較大,有明代青磚的風格,惟花頭腦用卵石鋪地。據説建房子時自己築窯燒磚,故磚大而規整,全屋磚木結構,這在客家圍中也是罕見的。後加的橫屋則用三合土夯築和泥磚砌牆。 [5] 

大王屋文物遺存

永思堂 永思堂
大王屋正門門額書“永思堂”,上堂匾書“永思堂”。大王屋屋前有禾坪和月池,禾坪兩側各建一間私塾,現存右側私塾。 [3] 

大王屋歷史文化

  • 屋名由來
永思堂,意在讓後裔們永遠牢記先祖功德。 [7] 
最初,大王屋所在地小地名原叫“王畿塘大王屋”。但是,古時黃畿村有十多個姓氏,其他姓氏認為以“王屋”為中心取地名,忽視了其他各姓,因而紛紛反對。大王屋先祖乃厚道之人,為了不犯眾惡和諧共處,想到客家人“王黃”不分,只好“王畿”變“黃畿”了,這就是黃畿塘大王屋的由來。 [7] 
  • 堂號堂聯
堂號:永思堂。堂聯:三槐世德;兩晉家聲。 [2] 
  • 相關人物
清康熙年間,大王屋後裔王憲忠高中進士。 [7] 
  • 圍龍屋
中堂樑架 中堂樑架
所謂圍龍屋,“龍”指的是屋後山巒的走勢,“圍”指的是半圓形的屋子。客家人建屋大都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宅基選擇以山脈來勢雄健,山麓結基平坦、寬敞,周圍綠水迴環的地方,此被視為“風水林”。靠山修建屋子,整體呈半圓形,前低後高,方位一般坐北向南。屋前為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半圓池塘與半圓圍屋相配搭,便成了“天圓”;而在這中間,一般建有方形堂橫屋,為“地方”,二者相結合,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的體現。 [4] 

大王屋保護措施

2009年8月,大王屋被興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興寧市十大古民居”保護單位。 [1]  [8] 
興寧市十大古民居 興寧市十大古民居
2017年,興寧市政府對入選“興寧市十大古民居”建築的大王屋等10座客家古民居授匾予以保護。 [6] 

大王屋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大王屋,位於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福興街道辦黃畿村。 [1] 
交通
從興寧站出發,路程約1.6公里,駕車約需5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