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營子天主教堂

鎖定
大營子天主教堂,位於赤峯市林西縣城北9公里的大營子鄉。始建於1909年,由比利時神甫設計建造,為歐洲哥特式建築。該教堂是關外最大的哥特式天主教堂。
中文名
大營子天主教堂
地理位置
赤峯市大營子鄉
氣候條件
中温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著名景點
大營子天主教堂

大營子天主教堂教堂發展

大營子天主教堂1917年重新擴建,能容納2000人,教堂內有兩排26根花崗岩石柱,屋脊高16米,石拱屋頂,鐘樓尖頂27米。

大營子天主教堂歷史沿革

大營子天主教堂近景 大營子天主教堂近景
清宣統元年(1908年)林西建縣初,比利時籍天主教神父袁敬和從北京來林西掛牌領地,買下距縣城北9公里處的荒地一段(100餘畝,位於今大營子中心村),建瓦房4間,土房8間,類似民間宅居,設立教堂,為傳教基地。隸屬朝陽松樹嘴子教區,從烏丹毛山東遷10户教民來此,隨後佟家營子、苦力吐、馬架子教民遷來大營子,漸而形成純天主教村。
1913年(民國2年),外蒙“獨立”軍進犯林西,駐林西毅軍臨時住進教堂,意在阻擊“獨立”軍。戰事結束,赤峯主教郭道明稱大營子教堂損失甚巨,向毅軍索取2萬兩白銀,幾經交涉,改為賠償2萬元。
1917年(民國6年),比利時籍神父龔振倫(本堂)、金甲元(副堂)設計並監工,用賠款建造了迄今尚存的容納2000餘人的哥特式天主教堂1座,另建瓦房45間,土房3間,並建造修道院、修女院、嬰兒院、老頭會、醫院各1處,教堂使用面積532.13平方米,堂內祭台面積46.6平方米,教堂內有兩排共26根花崗岩圓柱,屋脊高16米,為石拱屋頂,鐘樓尖高27米,頂端立雄雞風向標。
1923年(民國12年)又擴建瓦房7間,建立教會學校1處。
大營子天主教堂——恩佑人間 大營子天主教堂——恩佑人間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以加拿大籍神父紀乃剛等在官地鳳凰山拍照是刺探軍情為由,逮捕加拿大籍神父9人,其餘外籍神父也送往四平,從此教堂衰落。
1945年林西解放後,教堂一度為冀熱遼軍區後方醫院住院部。建國後改作糧食倉庫。
1966年8月“紅衞兵”將教堂尖頂木架鋸斷拽到。
1981年,落實宗教政策,上級宗教主管部門撥款修葺教堂,並從赤峯教區派來神父,恢復宗教活動。
1985年修復教堂尖頂。
大營子天主教堂 大營子天主教堂
林西天主教堂屬哥特式建築,其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在關外實屬少見。
2010年藉助“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的優惠政策,把通往教堂的千米大街進行了硬化,安上了路燈,南側建成了文化局廣場,商貿廣場,住宅樓,使教堂的周邊環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