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濱鷸

鎖定
大濱鷸(學名:Calidris tenuirostris)是鷸科濱鷸屬鳥類。小型涉禽,體長26-30釐米,系濱鷸中個體最大者。嘴較長而直、黑色,腳暗綠色。夏季頭和頸白色具黑色縱紋,背黑色具寬的白色或皮黃白色羽緣,肩具顯著的慄紅色斑紋和白色羽緣,尾上覆羽白色。下體白色具黑色斑點,尤以胸部特別密。冬羽上體淡灰褐色具黑色縱紋,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微綴黑色斑點。下體白色,前頸和胸具黑色斑。 [1] 
主要棲息於海岸、河口沙洲及其附近沼澤地帶,遷徙期間亦見於開闊的河流與湖泊沿岸地帶。常成羣活動在河口沙灘和海岸潮澗地帶。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覓食時常將嘴插入泥中探覓食物,也常沿水邊淺水處或水邊沙灘和泥地上邊走邊覓食。 [1] 
分佈於歐亞大陸北部,從科拉半島、北海沿岸,往東到西伯利亞東部海岸的楚科奇半島,偶爾也見於西伯利亞森林凍原地帶。越冬於地中海、非洲、印度、緬甸、馬來半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以及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偶爾也見越冬於新西蘭。遷徙期間經過中國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島、香港和台灣。部分在中國廣東沿海、海南島和台灣越冬。 [1] 
中文名
大濱鷸
拉丁學名
Calidris tenuirostris
外文名
Great Knot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鴴形目
鷸科
濱鷸屬
大濱鷸
亞    種
無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Horsfield,1821
保護級別
瀕危(EN)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4]  [6] 

大濱鷸形態特徵

大濱鷸
大濱鷸(33張)
夏羽頭頂灰褐色具黑褐色縱紋,眉紋白色但不清晰。臉和頸側、前頸白色具細的黑褐色縱紋,貫眼紋黑褐色但不甚明顯。背、肩和翅上覆羽灰褐色具黑褐色軸紋及淡色羽緣,肩具顯著的慄紅色斑和白色羽緣,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微具黑色斑點或橫斑;尾淡灰褐色或黑褐色、具淡色端緣。飛羽灰褐色,初級飛羽羽軸白色,內側初級覆羽和大覆羽具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一顯著白色翅斑。頦、喉白色,胸和兩脅亦為白色,但具粗著的黑色亞端斑或橫斑,在胸部幾乎形成一整塊黑斑。兩脅和尾下面具心臟形黑色斑點。腹和肛區白色,翅下主要為白色,腋羽白色,微綴褐色。冬羽上體和胸較淡、較灰,黑色軸紋不明顯,肩部慄紅色消失。胸部黑帶變為細的黑褐色縱紋或斑點,兩脅微具縱紋。
幼鳥和冬羽相似,但上體具皮黃白色羽緣,翕和肩黑褐色具皮黃白色羽緣,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淡褐色具皮黃白色羽緣和黑色羽幹紋及亞端斑。胸綴皮黃褐色,胸和兩脅具黑褐色斑點和縱紋,尤以胸較厚密而粗著。
虹膜暗褐色。嘴較長,黑褐色,基部淡綠色。腳暗石板色或灰綠色。幼鳥較淡、較綠。 [1]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135-195克
270-297毫米
40-45毫米
168-197毫米
58-76毫米
31-34毫米
雌性
155-207克
275-293毫米
40-46毫米
177-191毫米
63-71毫米
29-33毫米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1] 

大濱鷸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岸、河口沙洲及其附近沼澤地帶,遷徙期間亦見於開闊的河流與湖泊沿岸地帶。常成羣活動在河口沙灘和海岸潮澗地帶。 [1] 
大濱鷸 大濱鷸

大濱鷸生活習性

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覓食時常將嘴插入泥中探覓食物,也常沿水邊淺水處或水邊沙灘和泥地上邊走邊覓食。 [1] 
大濱鷸 大濱鷸

大濱鷸分佈範圍

原產地:澳大利亞、孟加拉國、文萊達魯薩蘭國、中國、關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科威特、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緬甸、北马里亞納羣島、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俄羅斯聯邦(東亞俄羅斯)、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東帝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越南。 [4] 
遊蕩:巴林、丹麥、吉布提、德國、愛爾蘭、以色列、毛里求斯、摩洛哥、荷蘭、新喀里多尼亞、新西蘭、挪威、卡塔爾、塞舌爾、西班牙、英國、美國和也門。 [4] 
中國:遷徙期間經過中國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 海南島、香港和台灣。部分在中國廣東沿海、海南島和台灣越冬。 [1] 
大濱鷸分佈圖 大濱鷸分佈圖 [5]

大濱鷸繁殖方式

繁殖繁殖於西伯利亞北部凍原地帶,繁殖期6-8月。營巢於多苔蘚和植物的凍原髙原和岩石地帶,巢為地面的凹坑,內墊有枯草和苔蘚,通常置巢於水域附近草叢中或柳樹和矮小樺樹灌叢下。每窩產卵4枚,卵灰黃色、被有紅褐色與青灰色細小斑點,鈍端有暗褐色線狀紋,卵的大小為41-45毫米×30-32毫米。 [1] 

大濱鷸保護現狀

大濱鷸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ver 3.1:
  • 2004-2009年——無危(LC)。
  • 2010-2012年——易危(VU)。
  • 2015-2016年——瀕危(EN)。 [4]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 [7]  )二級。 [6] 

大濱鷸種羣現狀

該物種在俄羅斯東北西伯利亞繁殖,主要在澳大利亞,但也在整個東南亞海岸線以及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阿拉伯半島東海岸的海岸上繁殖(del Hoyo等1996年)。朝鮮、韓國和中國的黃海是春季和秋季遷徙的重要的中轉站點。黃海北部的鴨綠江沿岸濕地已被確定為該物種向北遷移的關鍵地點(Choi等,2014)。據認為,黃海南部被用作臨時停留區,而黃海北部則是鳥類加油的關鍵中轉站(Maetal.2013)。全球數量估計有380,000只,其中176,000只被認為通過韓國(濕地國際2006)。從那時起,韓國濕地的開墾和開發導致觀察到的非繁殖種羣數量下降,其中主要包括塞曼格姆濕地的急劇下降,該濕地以前佔全球遷移數量的20-30%。(Mooresin litt.2009,Rogersetal.on litt.2009)。因此,數量估計數相應更新,最近的數量規模在2007年被認為是292,000-295,000只(濕地國際2015)。 [4] 
儘管中國黃海中部沒有觀察到下降,但在日本較小的分期場地和澳大利亞的主要越冬場地(約90,000只,羅傑斯等人,2009)進一步下降表明數量明顯整體下降(Amano 2006,Mooresetal.2008,R. Clemensin litt.2010)。這些來自澳大拉西亞的最新數據,表明數量在三代(22年)中減少了77.8%(Studds等人在準備中)。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