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淖記事

(汪曾祺創作的短篇小説)

鎖定
《大淖記事》是汪曾祺創作的短篇小説,發表於1981年第4期《北京文學》。小説通過書寫小錫匠十一子與挑夫之女巧雲出於自然率真的人性勇敢追求自由愛情的故事,展示了大淖地區的風土人情、民俗世態。該作品曾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 [1] 
作品名稱
大淖記事
作    者
汪曾祺 [2] 
創作年代
1981年2月
作品出處
《北京文學》1981年第4期 [1] 
文學體裁
短篇小説 [1] 
字    數
約12000字

大淖記事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名為大淖的地方,這裏是城區和鄉下的交界處,也是一個偏僻而秀麗的水鄉,淖,是一片大水。説是湖泊,似還不夠,比一個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時,是頗為浩淼的。這是兩條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條狹長的沙洲。沙洲上長滿茅草和蘆荻。
大淖的南岸,有一座漆成綠色的木板房,房頂、地面,都是木板的。這原是一個輪船公司。由輪船公司往東往西,各距一箭之遙,有兩叢住户人家。這兩叢人家,也是互不相同的,各是各鄉風。西邊是住的是做小生意的。他們大都不是本地人,做的都是小本生意,賺錢不大,因為是在客邊,對人很和氣,凡事忍讓,所以這一帶平常總是安安靜靜的,很少有吵嘴打架的事情發生。輪船公司東頭住的人,世代相傳,都是挑夫。男人、女人,大人、孩子,都靠肩膀吃飯。姑娘媳婦挑得不比男人少,走得不比男人慢。她們像男人一樣的掙錢,走相、坐相也像男人。走起來一陣風,坐下來兩條腿叉得很開。她們像男人一樣赤腳穿草鞋。她們嘴裏不忌生冷,男人怎麼説話她們怎麼説話,她們也用男人罵人的話罵人。這裏人家的婚嫁極少明媒正娶,花轎吹鼓手是掙不着他們的錢的。媳婦,多是自己跑來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他們在男女關係上是比較隨便的。因此,外界的人説這裏“風氣不好”。
大淖西頭的小錫匠十一子和大淖東頭的美麗姑娘巧雲自然地相愛了。可十一子家只有寡母一人,而巧雲那原本能幹的父親也因為意外失去了勞動能力。 好心的大人看到他倆時會想: 這倒真是兩隻鴛鴦,可是配不成對。一家要招一個養老女婿,一家要接一個當家媳婦,弄不到一起。與此同時,縣裏水上保安隊的劉號長趁巧雲不備,玷污了她的身子。事後,巧雲沒有流淚,沒有尋死,只後悔為什麼沒有把自己的第一次給了十一子。她的這個念頭越來越強烈。這個號長來一次,她的念頭就更強烈一分。終於,她趁劉號長下鄉時,和十一子在沙洲的茅草叢裏一直呆到月到中天。巧雲和十一子相好的事傳到劉號長耳中,他糾集了一夥人把十一子打得半死。在巧雲和老錫匠師傅的搶救下,十一子總算活了下來。憤怒的錫匠們按照古老習俗“頂香請願”,終於迫使縣政府負責承擔醫藥費,並將劉號長趕出了大淖。從未乾過重活的巧云為了十一子,勇敢而自信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成為當地的一名女挑夫。他們的愛情也終於水到渠成。 [3] 

大淖記事創作背景

大淖真實存在於汪曾祺的家鄉高郵,是汪小時候常去玩的地方之一。在汪上小學時,他聽説大淖的一個小錫匠因為與保安隊的兵的“女人”相好,而被保安隊打“死”了,後來又被人用尿鹼救活。汪跑去出事地點看,也在那裏看到了小錫匠要好的年輕女人,雖然屋裏很黑,並不能看清人的五官,但他無端覺得那女人很美。過了兩天,錫匠們上街請願,為同伴討公道。這些事給了年幼的汪很深的印象,他朦朧覺得這是一種優美的情感。這種記憶深植於他的腦海中,最終促使他在四十多年後寫成了《大淖記事》。主人公巧雲的原型,除了與小錫匠要好的女人,還有汪小時候認識的一個姓戴的轎伕的妻子,那個女人在丈夫得重病後,為了養家當了女挑夫。汪發現當了挑夫後那個原本很邋遢的女人變得挺拔精神了,這讓他感到驚奇。在創作小説時,汪把這個女人的品行性格移到了巧雲的身上,也因此把現實生活中原本住在高郵的越塘一帶的挑夫“搬”到了大淖。 [4] 

大淖記事人物介紹

黃巧雲
挑夫黃海蛟的女兒。三歲時母親與人私奔,由父親拉扯長大。生得非常美麗,而且善良堅強,在父親受傷殘疾後,她靠織漁網養活父親。因為她的美貌,常有少年在她家門外徘徊;上街買東西時,她買到的東西總比別人分量多,質量好;到泰山廟看戲時,總有人給她找好座位,好些人不是在看戲而在看她。然而,在眾多追求者中,巧雲只愛外來户小錫匠十一子。在被保安隊的劉號長霸佔後,巧云為自己的第一次沒有給十一子而痛苦,而由於家還有殘廢在牀上的爹,她也不能採取暴力手段為自己報仇。但她用行動表達了反抗,終於與心上人結合。當十一子被劉號長帶人打個半死時,巧雲接十一子到家養傷。養活家裏兩個沒有勞動能力的男人,從未做過重活兒的她毫不猶豫地當了挑夫。 [3] 
十一子
老錫匠的侄兒兼徒弟,在家排行十一,所以小名叫十一子。英俊、聰明,做事幹淨利落。很多來聽錫匠們唱戲的大姑娘小媳婦其實是為了看他的。雖然老錫匠吩咐十一子不要與淖東頭的女人來往,但是在等生意時,十一子認識了巧雲,一來二去,彼此心裏都有對方。只不過,由於小錫匠家中有寡母,需要娶兒媳進門當家,而巧雲家有殘疾的爹,只能招上門婿,所以兩人無法結親。巧雲被劉號長霸佔後,十一子仍堅持和她在一起,即使被保安隊毒打幾乎喪命,也無怨無悔。 [3] 
黃海蛟
巧雲的父親,挑夫中的一把好手。在巧雲媽與人私奔後,因為不願巧雲被後孃欺負,所以不再續娶,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把巧雲養大。心疼女兒,不讓她去挑扁擔。巧雲長到十七歲,黃海蛟挑重擔上高跳時,一腳踏空,從高處摔下,摔斷了腰,癱瘓在牀。 [3] 
老錫匠
從興化來大淖做生意的老手藝人,是興化幫錫匠的首領。會武術,講義氣,不怕事,但絕不惹事。對徒弟管得很緊,不許他們賭錢,囑咐他們做活時要手腳乾淨,不許他和婦女嬉皮笑臉。當十一子被保安隊幾乎打死時,老錫匠帶領錫匠們“頂香請願”,最終為十一子討回了公道。 [3] 
劉號長
水上保安隊的號長,趁天黑拔開巧雲家的門強暴了她,從此長期霸佔巧雲。聽説巧雲與十一子要好後,他覺得很沒面子。本來,他跟巧雲沒拜過堂,露水夫妻斷了也就斷了,而且他也知道巧雲討厭他。但是,他向來是只許他在別人頭上拉屎,不許別人在他臉上濺一星唾沫。於是,他帶人毒打小錫匠,幾乎把十一子打死。事後,由於錫匠們頂香請願,劉號長被“驅逐出境”,調到三垛去當了税警。 [3] 

大淖記事作品鑑賞

大淖記事主題思想

《大淖記事》通過十一子與巧雲的愛情故事映射出大淖淳樸的民風,歌頌了自由的人性美、樸素的民間道德力量。
在小説中,作者描繪了一個如桃花源般美麗的世界——大淖。一片大水隔開了城市與鄉下,這裏遠離現代文明,道德束縛形同虛設。大淖人雖然掙扎在貧困線上,但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古樸、率真、自由、快樂,更順乎人的自然本性。錫匠們在工作之餘會打拳練武,會唱 “小開口”,遇到陰天下雨不 能出街時會吹打彈唱一整天。挑夫們生活窮苦,家無隔夜糧,連女人、孩子也得出來挑擔掙錢,但活得單純自然,吃着糙米青菜也非常香甜。這種自娛自樂、自在自足的生活方式充滿了世俗的快樂,又達到了一種超脱的審美自由境界。
大淖世界中的人們沒有接受過儒家禮教的教育與薰陶,卻擁有民間最質樸淳厚的生活原則。他們講義氣,互通有無,真切地同情弱者,盡其所能地給予幫助。他們沒有任何偽裝地、自由地愛着與恨着。在大淖,婚嫁不用媒人,不受所謂三綱五常的限制,只要符合一個標準——情願。女兒巧雲與小錫匠十一子相愛,卻被水上保安隊的劉號長霸佔。巧雲沒有流淚,沒有尋死,也沒有就此認命,而是和十一子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這種道德感與正統的“節烈”觀念具有鮮明的區別,帶有明顯的民間道德與地域性道德的意味,體現了生機勃勃勃的生命意義。
巧雲的愛情得到了周圍人的同情和支持。生活在大淖的人們以質樸的方式表達着正派的生活態度以及協作、友愛和寬容的民風。十一子與巧雲相會時,錫匠師兄們幫他留門。十一子被打傷後,大淖的窮苦人們把平時在辛苦而單調的生活中不常表現的熱情和好心都拿出來了。他們將這兩個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年輕人視為驕傲。為了救十一子,東頭的大娘們殺了老母雞,西頭的錫匠們湊錢買人蔘。老錫匠帶領全體錫匠上街遊行、“頂香請願”,用無聲的抗議,守護窮苦人的尊嚴。劉號長最終灰溜溜逃到外地。小説中的劉號長代表的是對美的破壞力量,是大淖人生遇挫的隱喻。而他的失敗恰是大淖人非暴力的道德抗爭的勝利,從中足見民間的道德力量的巨大的威懾作用。 [5]  [6-8] 

大淖記事藝術特色

敍述淡化情節
《大淖記事》是一篇散文化小説,作者沒有采用小説的常規寫法,不急於進入情節的進展。小説的前三章沒有出現具體的人物、故事,而是着力營造環境氛圍和心理氛圍。作者不厭其煩地描繪大淖的地理環境、自然風光,輪船公司東西兩邊的不同生活習俗,大淖的人們特殊的道德觀念,描繪了一幅水鄉風俗畫。而小説的篇幅到了一半以後,情節才逐漸明朗,敍述的節奏也開始加快。
這種看似“靜止”的敍述方式,其實是從情節的預設出發的,為情節的進一步展開作鋪墊性的交代。大淖人的生活環境、風俗、是非標準、倫理道德觀念與外界完全不同,男女關係上比較隨便,女性的性格大膽潑辣、獨立自主。結了婚的媳婦們為了賭兩碗餃面可以當着男人的面脱掉衣服跳到淖裏洗澡。巧雲媽跟人跑了,巧雲的父親黃海蛟並沒有很難過,因為在大淖這個地方這種事不值得大驚小怪。巧雲“失身”後不會流淚,更不會想到尋死,街坊鄰里得知此事後沒有過多議論,而是給予巧雲和十一子深切的同情和理解。也正是因為有了之前大量的以風俗文化為內涵的日常生活描寫,在讀者眼中,巧雲失身後的種種行為是合乎邏輯的,她的愛情仍然是美麗純潔的。 [9-11] 
人物刻畫生動
在塑造人物形象時,作者除了通過白描手法正面描繪人物外貌,還大量運用側面描寫,用旁人的眼光、心理、行動或作者的讚歎來烘托人物的貌美心善。如在描寫巧雲的美麗時,借用了《漢樂府 · 陌上桑》中描繪秦羅敷的手法,通過少年人的追逐,小販的舍利,大嬸大娘的秘密利用,寫出了她的美竟使一切為之傾倒。
小説還通過行動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巧雲的手指劃破了,十一子幫她吮吸指頭上的血;十一子捱打受重傷,在喂他救命的尿鹼湯時巧雲也情不自禁地嚐了一口;劉號長帶人毒打十一子,逼他同意離開大淖,“小錫匠不説話”,逼他同意不再接近巧雲,“小錫匠不説話”,要他討饒認錯,“小錫匠的牙咬得緊緊的”。從這些行動中表現了人物對愛情忠貞不渝的美好心靈。 [12] 
語言如詩如畫
在描繪大淖的風土人物時,作者運用平常的語言,營造出如詩如畫的意境。在描寫大淖的四季時,“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紅色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蘆蒿……夏天,茅 草、蘆荻都吐出雪白的絲穗……秋天, 全都枯黃了……冬天,下雪這裏總比別處先白。”這幅大淖四季景物變化圖的語言並無生僻古怪之處,但它們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首五彩的詩。形容十一子的長相舉止,“他長得挺拔廝稱,肩寬腰細,唇紅齒白,濃眉大眼,頭戴遮陽草帽,青鞋淨襪。走起路來,高抬腳,輕着地,麻溜利索”。這些形容詞經過作者精心搭配,變成充滿節奏感的四字句,既雅緻,又通暢,毫無生硬滯澀之感,給人一種別緻的音樂美。在描寫女挑夫的勞動情景時,作者用“紫紅的荸薺、 碧綠的菱角、雪白的連枝藕”色彩詞表達了她所挑貨物的新鮮;用“走成一長串,風擺柳似的”形容她們挑貨排隊走路時婀娜的身姿;同時用了疊音擬聲詞“嚓嚓”將姑娘媳婦們走過時的聲響表現得生動、形象,整段文字都具有形象性和色彩美。 [13-14] 

大淖記事作品影響

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文壇還處於一片傷痕小説、反思小説巨大的控訴聲浪中,《大淖記事》的出現就像一種變奏。在《北京文學》首發後,它迅速被《小説月報》、《新華月報》等雜誌轉載,並獲得了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是汪曾祺也是中國當代文學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 [5] 
影視界曾數度想將該小説搬上銀幕,20世紀80年代末,《四世同堂》的導演林汝為計劃將《大淖記事》拍成電影,還邀汪曾祺親自改編,被汪婉言謝絕擔任編劇;1992年,北京電影製片廠買下《大淖記事》的改編權,並請創作過《都市裏的村莊》、《逆光》的上海編劇秦華來負責改編。最終,由於沒有找到用影像來呈現汪曾祺小説的散文化味道的方法,這些改編計劃均無疾而終。 [15] 

大淖記事作品評價

學者凌宇:《大淖記事》寫的是一個愛情故事。但它不是一般的愛情悲劇,沒有一把淚,一滴血;也不是一般的愛情喜劇,三分幽默,七分笑料。它不落俗套,立意新奇。故事不能説不悲慘,但使人沒有重壓之感;描寫的風俗決不是美玉無瑕,讀了卻讓人神清氣爽。 [16] 

大淖記事作者簡介

汪曾祺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畢業於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49年後歷任北京市文聯、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幹部,《北京文藝》、《説説唱唱》、《民間文學》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北京市劇協理事。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短篇小説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説選》、《晚飯花集》,戲劇劇本《沙家浜》、《大劈棺》,文論集《晚翠文談》,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等,《汪曾祺文集》(5卷),《汪曾祺全集》(8卷) [2] 
參考資料
  • 1.    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説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16-12-25]
  • 2.    汪曾祺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16-12-25]
  • 3.    汪曾祺.受戒(汪曾祺小説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52-70
  • 4.    汪曾祺.大淖記事是怎樣寫出來的[J].讀書,1982,(8):54-59
  • 5.    林超然.信仰大美的非暴力敍事——讀汪曾祺 《大淖記事》[J].名作欣賞,2007,(01),37-41
  • 6.    王賢玉.自然美與人情美的讚歌——《潮騷》與《大淖記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9,(6):110-115
  • 7.    李慧.“桃花源”中“苦人”之樂的哲理思考[J].名作欣賞,2011,(24):31-33
  • 8.    陳思和、李平.中國當代文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9:388
  • 9.    楊紅莉.魯迅和汪曾祺小説在文化視角和審美風格上的異同[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10):(143-145)
  • 10.    姚國軍.可供借鑑的民族化敍事美學資源[J].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7,(1):60-62
  • 11.    魏家駿.短篇小説藝術領域的精彩篇章——大《淖記事》解讀[J].名作欣賞,2007,(1):29-34
  • 12.    裴興榮.形象栩栩如生 性格鮮明生動——《大淖記事》賞析[J].雁北師院學報,1998,(6):42-43
  • 13.    黃京玄.汪曾祺《大淖記事》的詞、句修辭藝術[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4):48-50
  • 14.    劉海燕.淺析汪曾祺《大淖記事》的敍事藝術[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9):100
  • 15.    陸建華.可讀,可賞,卻難以改編——對汪曾祺兩封來信的解讀[J].視聽界,2011,(03):67-69
  • 16.    凌宇.是詩?是畫?讀汪曾祺的《大淖記事》[J].讀書,1981,(11):42-4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