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氣分層

鎖定
大氣分層(atmospheric subdivision),是指按照大氣在垂直方向的各種特性,將大氣分成若干層次。按大氣温度隨高度分佈的特徵,可把大氣分成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散逸層;按大氣各組成成分的混和狀況,可把大氣分為均勻層和非均勻層。按大氣電離狀況,可分為電離層非電離層;按大氣的光化反應,可分為臭氧層;按大氣運動地磁場控制情況,可分有磁層。
中文名
大氣分層
外文名
atmospheric subdivision
簡    介
大氣在垂直方向的各種特性
類    型
氣象學名詞

大氣分層背景介紹

就整個地球來説,愈靠近核心,組成物質的密度就愈大。大氣圈是地球的一部分,若與地球的固體部分相比較,密度要比地球的固體部分小得多,全部大氣圈的重量大約為5000萬億噸,還不到地球總重量的百分之一。以大氣圈的高層和低層相比較,高層的密度比低層要小得多,而且越高越稀薄。假如把海平面上的空氣密度作為1,那麼在240公里的高空,大氣密度只有它的一千萬分之一,到了1600公里的高空就更稀薄了,只有它的一千萬億分之一。整個大氣圈質量的90%都集中在高於海平面16公里以內的空間裏,再往上去當升高到比海平面高出80公里的高度,大氣圈質量的99.999%都集中在這個界限以下,而所剩無幾的大氣卻佔據了這個界限以上的極大的空間。
探測結果表明,地球大氣圈的頂部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而是逐漸過渡到星際空間的。高層大氣稀薄的程度雖説比人造的真空還要“空”,但是在那裏確實還有氣體的微粒存在,而且比星際空間的物質密度要大得多,然而,它們已不屬於氣體分子了,而是原子及原子再分裂而產生的粒子。以80-100公里的高度為界,在這個界限以下的大氣,儘管有稠密稀薄的不同,但它們的成分大體是一致的,都是以氮和氧分子為主,這就是我們周圍的空氣。而在這個界限以上,到1000公里上下,就變得以氧為主了;再往上到2400公里上下,就以氦為主;再往上,則主要是氫;在3000公里以上,便稀薄得和星際空間的物質密度差不多了。
自地球表面向上,大氣層延伸得很高,可到幾千公里的高空。根據人造衞星探測資料的推算,在2000-3000公里的高空,地球大氣密度便達到每立方厘米一個微觀粒子這一數值,和星際空間的密度非常相近,這樣2000-3000公里的高空可以大致看作是地球大氣的上界。

大氣分層分層劃分

地球大氣按其基本特性可分為若干層,但按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分層方法。常見的分層方法有:
1、按熱狀態特徵
大氣分層圖 大氣分層圖
自地球表面向上,隨高度的增加空氣愈來俞稀薄,大氣的上界可延伸到2000~3000公里的高度,在垂直方向上,大氣的物理性質有明顯的差異。根據氣温的垂直分佈、大氣擾動程度、電離現象等特徵,一般將大氣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 外層(又稱外逸層或逃逸層)。接近地面、對流運動最顯著的大氣區域為對流層,對流層上界稱對流層頂,在赤道地區高度約17~18千米,在極地約8千米;從對流層頂 至約50千米的大氣層稱平流層,平流層內大氣多作水平運動,對流十分微弱,臭氧層即位於這一區域內;中間層又稱中層,是從平流層頂至約80千米的大氣區域;熱層是中間層頂至300~500千米的大氣層熱層頂以上的大氣層稱外層大氣。
(1)對流層(troposphere)
對流層是大氣的最下層,高度因緯度和季節而異。就緯度而言,低緯度平均為17~18公里;中緯度平均為10~12公里;高緯度僅8~9公里。就季節而言,對流層上界的高度,夏季大於冬季,例如南京夏季對流層厚度可達17公里,冬季只有11公里。
對流層中集中了75%的大氣質量和90%以上的水汽質量,主要的天氣現象如雲、雨、雷電等都發生在這一層。此層有三個最主要的特徵:
①、氣温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這是因為,對流層空氣增熱主要依靠地面的長波輻射,愈近地面,空氣受熱愈多,反之愈少。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温下降0.65℃。當然,在個別情況下,在某個層次內温度不隨高度而下降,甚至隨高度的增大而升高的情形也是有的。
②、具有強烈的對流運動。這是由於地面不均勻加熱所引起的。通過這種對流運動,使高層和低層的空氣進行交換,近地面的熱量、水汽和其他雜質能向高層輸送,這對於興雲致雨有着重要作用。在近赤道地區,對流發展旺盛,所及高度大,對流層厚度也大;反之,在近極地區域,對流較弱,所及高度小,對流層厚度也較低。
③、天氣現象複雜多變。由於對流層中空氣有垂直對流和水平運動,水汽和雜質含量均多,隨着氣温變化,可產生一系列的物理過程,形成複雜的天氣現象。有時晴空萬里,有時烏雲密佈,有時狂風暴雨……,這一切都發生在對流層內。因此,對流層與地表自然界和人類關係最為密切 [1] 
對流層內部根據温度、濕度和氣流運動,以及天氣狀況諸方面的差異,通常劃分為三層:①對流層下層:底部和地表接觸,上界大致為1-2 公里,有季節和晝夜等的變化,一般夏季高於冬季,白天高於夜間。下層的特點是水汽、雜質含量最多,氣温日變化大,氣流運動受地表摩擦作用強烈,空氣的垂直對流、亂流明顯,故下層通常也叫摩擦層或邊界層;②對流層中層:下界為摩擦層頂,上部界限在6公里左右,中層受地面影響很小,空氣運動代表整個對流層的一般趨勢,大氣中發生的雲和降水現象,多數出現在這一層,此層的上部,氣壓只及地面的一半;③對流層上層:範圍從6 公里高度伸展到對流層頂部,這一層的水汽含量極少,氣温經常保持在0℃以下,雲都由冰晶或過冷水滴所組成。
(2)平流層(stratosphere)
對流層頂向上55公里高度,為平流層,本層的氣流運動相當平穩,以水平運動為主,現代民用航空飛機都在平流層飛行。其主要特徵:①温度隨高度增加由等温分佈變逆温分佈:平流層的下層隨高度增加氣温變化很小,大約在20公里以上,氣温又隨高度增加而顯著升高,出現逆温層,這是因為20~25公里高度處,臭氧含量最多。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陽紫外線,從而使氣温升高,並大致在50公里高空形成一個暖區,到平流層頂,氣温約升到270-290K。②垂直氣流顯著減弱:平流層中空氣以水平運動為主,空氣垂直混合明顯減弱,整個平流層比較平穩。③水汽、塵埃含量極少:由於水汽、塵埃含量少,對流層中的天氣現象在這一層很少見,只在底部偶然出現一些分散的貝雲。平流層天氣晴朗,大氣透明度好。
大氣分層示意圖 大氣分層示意圖
在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還存在一個厚度數百米至1—2公里的過渡層,稱為對流層頂,其氣温隨高度增加變化很小,甚至沒有變化,它抑制着對流層內的對流作用進一步發展。
(3)中間層(mesosphere)
平流層頂到85公里高度為中間層。其主要特徵:①氣温隨高度增高而迅速降低,中間層的頂界氣温降至-83℃~-113℃,因為該層臭氧含量極少,不能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而氮、氧能吸收的短波輻射又大部分被上層大氣所吸收,故氣温隨高度增加而遞減。②出現強烈地對流運動,又稱為高空對流層或上對流層,這是由於該層大氣上部冷、下部暖,致使空氣產生對流運動,但由於該層空氣稀薄,空氣的對流運動不能與對流層相比。
(4) 熱層(thermosphere)
中間層頂到800公里高度為暖層。這一層大氣密度很小,在700公里厚的氣層中,只含有大氣總質量的0.5%。其主要特徵:①隨高度的增高,氣温迅速升高。據探測,在300公里高度上,氣温可達1000℃以上,這是由於所有波長小於0.175微米的太陽紫外輻射都被該層的大氣物質所吸收,從而使其增温。②空氣處於高度電離狀態,這一層空氣密度很小,在270公里高度處,空氣密度約為地面空氣密度的百億分之一。由於空氣密度小,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作用下,氧分子和部分氮分子被分解,並處於高度電離狀態,故暖層又稱電離層,電離層具有反射無線電波的能力,對無線電通訊有重要意義。
(5)外層(outerlayer)
暖層頂以上,稱外層。它是大氣的最外一層,也是大氣層和星際空間的過渡層,但無明顯的邊界線,這一層,空氣極其稀薄,大氣質點碰撞機會很小,氣温也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由於氣温很高,空氣粒子運動速度很快,又因距地球表面遠,受地球引力作用小,故一些高速運動的空氣質點不斷散逸到星際空間,散逸層由此而得名。據宇宙火箭資料證明,在地球大氣層外的空間,還圍繞由電離氣體組成極稀薄的大氣層,稱為“地冕”,它一直伸展到22000公里高度。由此可見,大氣層與星際空間是逐漸過渡的,並沒有截然的界限。
2、按大氣的化學成分
大氣成分隨高度分佈特徵,可分為均勻層和非均勻層,這種劃分是以距海平面80千米的高度為界限的。
(1)均勻層
指從地面到約80千米的大氣層,因其大氣各成分所佔的體積百分比保持不變,均勻層的平均分子量為28.966克/摩爾,為一常數。
(2)非均勻層
為80千米以上的大氣區域,不同大氣成分所佔的體積百分比隨高度而變,比較輕的氣體如氧原子、氦原子、氫原子等越來越多,大氣就不再是均勻的混合了,平均分子量不再是常數。
3、按大氣的電離特徵
按大氣被電離的狀態來劃分,可分為電離層中性層
(1) 中性層
又稱非電離層 ,在海平面以上60公里以內的大氣,基本上沒有被電離處於中性狀態的大氣層
(2) 電離層
在60公里以上至1000公里的高度,這一層大氣在太陽紫外線的作用下,大氣成分開始電離,形成大量的正、負離子和自由電子,所以這一層叫做電離層,這一層對於無線電波的傳播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氣分層圖 大氣分層圖

大氣分層應用

1、對流層的電波傳播:(1)視線傳播,應用於微波中,繼通信與衞星通信、超電波與微波的定位測試;(2)對流層散射傳播,應用於米波與分米波的超視距通信;(3)障礙物繞射傳播,對於短波高端、超短波和微波無線電通信電路,當電路上存在障礙物時,出現障礙繞射傳播;(4)大氣波導傳播,當對流層的折射指數梯度滿足一定條件時,對於米波至釐米波的無線電射線會出現大氣波導傳播。
2、大氣波導傳播:(1)在對流層的某一高度範圍內,當M指數隨高度減小,即dM/dh<0,稱為逆變層;(2)在逆變層中,射線的真實曲率大於地球曲率,平行地面或以一微小角度入射的無線電波會向下彎曲然後從地球上反射,即超折射;(3)可能發生的條件:温度隨高度的逆增比標準折射時快得多,而濕度的減小則快得多;
電離層電波傳導圖 電離層電波傳導圖
3、電離層的電波傳播:不同頻段的電波通常受不同層的電離層反射或折射。短波段的電波,在電離層中受到折射和吸收,但在一定條件下能由電離層反射回到地面。中頻段電波,在電離層D層(50~ 90km)和E層(90~130km)中受到吸收,在F層(130km以上)中反射。長波和超長波波段的電波,通常在電離層低層的下緣被反射。甚高頻段的電波可透過電離層,但仍可利用它在電離層中發生的散射進行通信。 [2] 
參考資料
  • 1.    卜永芳,韓明娟合編. 氣象學與氣候學基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10:8
  • 2.    林崇德,姜璐,王德勝主編. 中國成人教育百科全書 物理·機電[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1994.08: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