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正覺寺

鎖定
大正覺寺,又稱五塔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五塔寺村24號,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敕建真覺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為避先皇胤禛諱,更名為大正覺寺,1982年10月對外開放,1987年10月6日成立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1] 
1957年,大正覺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大正覺寺
地理位置
北京市海淀區五塔寺村24號
所處時代
民國
保護級別
北京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正覺寺歷史沿革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封進貢金五佛及金剛寶座圖樣的西域高僧為“大國師”,並擇地京城西關外,敕建“真覺寺”。
明成化九年(1473年),真覺寺金剛寶座建成。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清高宗為皇母崇慶太后六十大壽,修繕真覺寺。為避父皇胤禛諱,教更寺名為“正覺”。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清高宗為皇母崇慶太后七十大壽,再次修繕大正覺寺。
民國元年(1912年),真覺寺金剛寶座前後各存大殿一座,塔室壁畫殘缺。
民國十六年(1927年),蒙藏院以2500元的售價將正覺寺賣與商人黃垿東,此後寺內除金剛寶座外,房屋建築俱已無存。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金剛寶座被散兵強登塔頂,毀掉中塔塔頂上半部,正覺寺逐漸被人俗稱為“五塔寺”。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大正覺寺進行全面修繕。
1973年,大正覺寺進行整修。
1976年7月28日,受唐山地震影響,大正覺寺部分建築損毀。
1979年,大正覺寺修繕。
1980年3月1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五塔寺文物保管所”。
1982年10月,大正覺寺對外開放。
1987年10月6日,大正覺寺原址成立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1] 

大正覺寺建築格局

大正覺寺
大正覺寺(1張)
1957年在寺址建成石刻藝術博物館。①金剛寶座塔。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成化九年(1473),仿印度佛陀迦耶金剛寶塔形制建造。在一高台(又稱金剛寶座)上以中心、四岔的佈局方式建造5座小塔。寶座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18.6米、東西寬15.7米、高7.7米。寶座下為高約0.5米的台基。塔內部用磚砌成,外表全部用青白石包砌。寶座分上、下兩部分:下部是一層略呈長方形的須彌座,四周刻有梵文和佛像、法器等紋飾;上部是金剛寶座的座身,座身分為5層,每層均有挑出的石制短檐,檐頭刻出筒瓦、勾頭、滴水及椽子,短檐之下週匝均為佛龕,每龕內雕坐佛1尊,佛龕之間用雕有花瓶紋飾的石柱相隔,柱頭並雕出斗拱以承託短檐。寶座的南、北兩面正中各開券門1座,以通塔室。拱門券面上刻有金翅鳥、獅、象、孔雀、飛羊等圖飾。南面券門之上嵌銘刻有“敕建金剛寶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的石匾額。南面券門入塔室。中心有一方形塔柱,柱四面各有佛龕1座,龕內原佛像已不存。塔室東、西兩側各有石階梯44級,盤旋而上,通向寶座頂上的罩亭內。罩亭為琉璃磚仿木結構,亭南、北各開一座券門,通向寶座頂部的枱面,枱面四周有石護欄圍繞。琉璃罩亭外表貼着漢白玉石條,雕有不計其數的密宗佛教常見的圖案:八寶、金剛杵、四大天王、降龍伏虎羅漢等,最多的為五方佛主及其坐騎,共有1 561尊。5座密檐式小石塔建在台面上,塔均為方形,中間一塔較高,有檐13層,頂部是銅製的覆缽式塔剎;四隅的小塔有11層檐,塔剎為石制。 5座小塔的雕刻集中在塔檐下的須彌座和第一層塔身上,紋飾同寶座。惟中央小塔的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一雙,以示佛的足跡遍天下。②石刻藝術博物館。1957年建成。寺內收藏各種石碑、碑刻千餘件,博物館按石刻類別、內容分為石刻功德碑、墓誌銘、書法碑帖、寺廟碑、會館碑、石雕藝術等展區。其中價值較高的有:普勝寺順治、乾隆御製卧式碑,碑長3米,高1.5米,雕刻精美;廣寧門外石道碑,重達60噸。還有元代的龍鳳石欄板、清代的漢白玉石享堂等。北京地區僅存的魏太和造像於1998年移此保存,其雕刻年代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石佛身高1.65米,立在高1米多的石雕須彌蓮花石座上,兩耳垂肩,袒胸赤足,右手平舉胸前,左手自然下垂過膝,斜披袈裟,長袖垂地,下系羊腸大裙,衣紋以凸線表示。石佛的後面有高2.2米的背光,背光後自上而下橫向排列了12排124個小佛像。

大正覺寺文物保護

1957年,大正覺寺〔五塔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 
1961年,大正覺寺內的真覺寺金剛寶座(五塔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大正覺寺旅遊信息

大正覺寺地理位置

大正覺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五塔寺村24號。

大正覺寺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9:00—17:00(下午16:30停止售票、入館);
週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