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明通行寶鈔

(明朝貨幣)

鎖定
大明通行寶鈔是中國也是世界上迄今票幅面最大的紙幣,票幅面積為338X220毫米。
洪武八年(1375年)詔中書省造“大明通行寶鈔”,面額自一百文至一貫,共六種,一貫等於銅錢一千文或白銀一兩,四貫合黃金一兩。
中文名
大明通行寶鈔
館藏地點
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臨海大道輔路
所屬年代
所屬博物館
臨海市博物館

大明通行寶鈔貨幣形狀

大明通行寶鈔中書省貳佰文,從洪武八年(1375年)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止,洪武十三年(1380年)廢中書省升六部,造鈔屬户部,鑄錢屬工部。大明通行寶鈔户部肆抬文,系 1380年後鑄。

大明通行寶鈔珍品程度

存世極罕。中書省造大明寶鈔,一級,值黃金600克;户部造大明寶鈔, 一級,黃金300克

大明通行寶鈔發行特點

(一)明代三百年,僅發行這一種“大明通行寶鈔”,而且寶鈔的印製和發行始終是集中於中央政府,這種統一性是前代不曾有過的。
(二)不兑現,不分界,不限地區和流通時間,不規定發行限額,沒有發行準備金,不改幣名和形制,幣制始終如一。
(三)明代鈔法的一大漏洞,就是它的倒鈔法。洪武九年(1376年),明政府曾定倒鈔法,在各地設行用庫收換昏爛鈔。洪武十三年(1380)又規定了調換昏爛鈔的界限,凡票面金額、文字可以辨認的都可以繼續使用,不許對用舊鈔買貨者提價,但實際上,政府收税只收新鈔,而民間對舊鈔則降價使用或拒用。這就形成了新舊鈔的差別價格,造成了以後的通貨膨脹。
(四)明鈔的發行,推行只出不進政策,即只投放不回籠或是多投放少回籠。政府發紙鈔支付俸給軍餉,而向民間收取物資和金銀財貨,收租税卻只搭收少量新鈔或乾脆不收鈔。這些特點充分暴露了大明鈔法剝削的本質。明代為了推行寶鈔,曾實行“户口鈔鹽法”,即每户大人配食鹽一斤,收鈔一貫。而“門攤課程”即店鋪商人用鈔交納門攤課。強制商人和普通老百姓用鈔,但收效不大。
大明寶鈔在發行流通過程中不斷貶值,雖然在從成祖到宣宗的二三十年間曾採取過措施來維持寶鈔的購買力,但也未能挽留住它行將退出歷史舞台的腳步。到弘治年間(1488—1505)寶鈔在商品貨幣經濟中已無意義,民間只用銀和錢進行交易。明中葉以後,寶鈔已無人使用了。